越南

美国之音 | 报告:中国带动全球军费开支增长

华盛顿 — 一个知名的防务咨询机构发表报告,预测今年全球军费开支将实现五年来的首次增长,而中国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分析人士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主权争端将进一步驱使亚太地区的军事竞赛。 著名的防务咨询机构英国简氏防务2月4号星期二发表新闻稿,称2014年全球军费开支将比去年增加0.6%,达到15,470亿美元,实现2009年来的首次年增长。 *中国军费开支明年将超英法德总和* 简氏防务的报告说,中国2013年的防务预算名列世界第二,达1392亿美元,并将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势头,2015年将达到1596亿美元,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国防开支的总和。此外,俄罗斯和中东地区国家的军事开支也在加快。 中国军费开支连年大幅度递增正值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主权争端不断升级之时。 美国海军军事学院中国海事研究所创始人之一艾立信(Andrew Erickson )1月30号星期四在国会作证的时候说,国防预算的快速递增使中国得以加快军事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强化它的领土主张。 艾立信:“人民解放军的预算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周边国家。这给了中国足够的经费发展令人敬畏的地区作战能力。” 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其他一些国家的军费开支也在不断提升。简氏防务的报告说,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在日本国防开支多年来无增长之后,安倍政府正寻求增加防务预算。 *美国海军情报官:中国军费递增带动亚太军事竞赛* 在美中经济与安全审议委员会1月30号的听证会上,美国海军情报处高级情报官杰西•卡洛金(Jesse Karotkin)说,中国不断提升军力和强化伸张领土主权的力度会带动亚太地区的军事竞赛。 卡洛金:“当然,从该地区国家的观点来看,如果你是越南、菲律宾或马来西亚,你会看到中国海军惊人的发展速度。这种战略竞争或安全困境会影响该地区国家的防务政策。我个人认为,这种环境会驱使该地区国家投入资源提升自己的军事能力和反制力。”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军费开支最多的国家,2013年的国防预算达5824亿美元,但是过去几年美国军费开支递减的趋势预计会在2014年和未来若干年内继续下去。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白衬衫 | 叶海燕:中国人的“欲望芯片”

近日,几个年轻的女权主义者来我家小聚,大家一起搜寻对性工作者友善人士的名单。网罗出来将支持性工作者权利当成自己工作方向的寥寥无几,在互联网上偶尔表示支持取得圈子信任的也就60多人。而这个人数的小众也正好是我们坚持关注妓权的动力。年轻的女权主义者表示,我们不应该在普遍的妇女问题里,忽略性工作者,应该让她们变成普通妇女的一部分。想起在中国推动性工作者人权的艰难,大家都有感触,进而聊了一个小故事。 香港紫藤的严月莲女士算是妓权捍卫者中一个强大的战斗士。她在大陆的高校多次举办讲座,听说有一次在某个大学讲座进行了三个小时。讲到性工作者的艰难处境,如被暴力杀害、被警察剥削等等,性工作在某些国家,也是一种工作。学生们都能理解,并对性工作者表示深深地同情。可到最后互动提问环节时,仍然 不少学生在问,“如何能消除这种(丑恶)现象?”甚至有学生问,“是否可以发明一种芯片,置入人脑,让人可以没有欲望?” 听到这里,我们不禁哄然大笑。笑过之后,当然是更加的无奈。这些人对于本能欲望与天赋权利的抗拒,居然可以这样堂而皇之地说出来。其实他脑中的芯片已经置入成功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枚抵御他人权利与欲望的芯片取出来。 我在互联网上也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一些人旗帜鲜明地要消除性工作者,但他们同时也将苍井空当成自己崇拜的偶像。 如果说,他是因为不能接受“性交易”带来的肮脏感与耻辱感,那是不正确的。正如在大陆大骂性工作者不道德的人,一样会是嫖客。在中国和性工作者上床有明显的道德压力,但跟洋女人上床,却有种冒险与追逐时尚的快感。他们会在红灯区拍照,并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上了一个外国女人。 性工作者的话题一直是吸引中国人眼球的热门话题。当有媒体发表欧洲红灯区的性工作者工作图片时,网友评价明显表现出了“普世文明”价值。有人说,那是洋女人的工作,应该尊重,不会骂外国的性工作者是“贱货”与“婊子”。而若媒体发布中国性工作者生存现状图时,迎来的则是一片谩骂,并且集中在对生殖器的攻击。 中国人对于性工作者的评价,会因为她的收入、国籍而发生变化 。收入高的性工作者,有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成功。人们没有办法歧视一个开着宝马从他身边呼啸而过的性工作者。对于欧洲的“洋性工作者”,也无法歧视。可对越南、泰国、绚甸这些国家的性工作者,态度又不一样。这是一种多么智能的“芯片”啊!它居然也具备某些中国人骨子里的“特色”。你我都懂的。 回顾我们的艰难,我深深明白,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对性工作者的歧视与排斥,不仅仅是个性道德问题,还有富有者对贫困者、强者对弱者、主流对少数群体那种无法自拔的控制欲望与踩踏欲望。 作者:叶海燕,女权主义者,社会第八阶层草根(共九层)。淘宝店主,女性社会活动者,人权捍卫者。“校长开房找我”、“十元店性工作者生存调查”、“街头举牌主张性工作合法化”事件当事人。民间女权工作室创始人。 本文来源《荷兰在线》 ——-白衬衫 .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国防大学专家:中美关系危机应如何管理?

   中评社香港1月19日电/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教授赵景芳博士在《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发表专文《管理中美关系中的危机》,作者认为”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将完全不同于以往大国崛起的历程,中美两国领导人也都表示致力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然而,中美关系的未来并不会一帆风顺,而将充满曲折和危机。全球化的发展清楚显示,中美之间休戚与共,不管中美喜欢对方与否,但都必须要学会适应和接纳对方,二者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实现彼此的发展。”文章内容如下:    当今时代,世界政治和经济正在经历巨大权力转移,突出体现在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这一背景下,中美关系变得日益敏感而复杂。中美关系性质的悄然变化,不仅决定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而且将对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繁荣和稳定带来重大影响。当前,中美学者之间存在一种共识,即从中短期看,在两国关系的光谱中,中美既不会完全和谐相处,也不会爆发大规模战争,二者关系可能长期维持一种竞争、合作及对抗相交织的复杂关系,突出表现为针对中国的各种危机事件的反复发生。本文的目的是辨析危机管理的本质,瞭解中美危机发展演变的特点,探寻中美关系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为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一些思考。    危机管理:内涵与实质    国际危机管理的系统研究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古巴导弹危机之后。此次危机使世界一度处于核战争的边缘,通过这场危机,世界学界清楚认识到危机管理对于避免世界大战的重要意义。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断言,”战略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危机管理。”    基于西方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国际危机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1)危机是和平与战争的过渡状态,是国家间冲突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可称为一种准战争状态;(2)危机如同战争一样,本质上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3)如果对危机施加有效管理,危机可以发挥正能量,转化为促进国家间关系发展的机遇。在汉语中,危机包括危险与机遇两部分内容。邱吉尔也指出,”成功地应对困难意味着抓住了机遇。”根据不同的标准,危机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就本文而言,主要有三种危机:一是偶发性危机,二是结构性危机,三是由第三方引起的危机。    当前,在西方国际关系学界中,对危机管理的认识主要有三大学派。第一种学派认为,危机管理就是要和平解决冲突。在他们看来,危机是一种不正常的事件,需要尽快平息。危机是真正的麻烦和敌人,成功的危机管理在于避免战争,即危机一旦发生,要努力控制形势和抑制冲突。第二种学派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在利益冲突中确保己方意志压倒对方的艺术。危机管理的目标是为了迫使敌人让步,实现己方利益。危机并不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事情,反而是扩大利益机会。成功的危机管理是迫使对手做出最大让步,而自己的让步则最小。可见,这一学派认为危机是一种零和博弈的态势,危机方在管控危机上不存在共同利益。第三种学派则采取中间路线,认为危机管理是一种危机各方试图尽量获取利益但同时将战争的风险和危险控制在双方面可忍受的限度内的冲突过程。该学派认为,危机管理的目标是在使用武力之外达成双方可以接受的目标。强调危机当中双方不仅是为了获取各自目标,同时也重视减缓危机和避免灾难。    通过考察三种学派,笔者认为危机管理本质上是战略管理,服从服务于实现己方利益及其最大化的目标。一般而言,无论危机管理最终以和平方式解决还是导向战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利益攸关度和(或)力量对比的情况。如果涉及的一方或双方利益十分重大和(或)双方实力差距较大,危机结果很可能是军事冲突或战争;如果涉及一方或双方利益的攸关度较低和(或)双方实力对比相近,危机往往会以和平方式解决。总之,危机管理是在国家大战略指导下充分利用战争边缘策略,根据自身实力与对手进行利益博弈的一种科学和艺术。    中美关系危机性质的变革    回顾60多年来中美之间发生的危机,我们会清晰看到这些危机在三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性质。中美关系危机性质的这种变化与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    第一阶段:1949-1972。这一时期,中美关系危机主要发生在美苏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背景下,主要事件包括朝鲜战争、1954年和1958年两次台海危机、越南战争等。这些危机虽属于结构性危机,但主要反映的是美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从1972年至1989年,中美站到一边共同反对苏联霸权,这一时期中美属于准同盟性质,没有发生过重大危机。    第二阶段:1989-2010。冷战结束后的前20年时间里,中美关系危机主要以偶发性危机的危害为大。这一时期,随着苏联解体,美国也跌跌撞撞从冷战中走出,成为世界上唯一霸权国家。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中美准同盟关系趋于瓦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开始凸显。以1989年为起点,中美关系中的危机不断、此起彼伏,如1995-1996年台海危机、1999年炸馆事件、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以及美屡次售台武器和总统会见达赖等。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小布什政府发动的持续十年的反恐战争,不仅使美国深陷伊拉克和阿富汗泥潭,而且还使美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这一时期,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美国的相对衰落形成鲜明对比,于是随着奥巴马政府上台,美国国内一时惊呼,反恐战争使美国失去了外交政策的焦点,现在到了抓紧遏制中国的时候了。特别是自2009年7月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以来,中国周边发生了一系列危机,如”天安”号事件、南海问题、中日撞船事件、日本”购岛”事件等。尽管这些危机没有直接牵扯到美国,但这些危机的扩散被广泛认为是美国作为背后推手的重要作用,这反映了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日益深化。    回顾中美关系危机,我们会看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两国间的重大危机往往是由第三方引起的,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日钓鱼岛争端等;二是危机的结构是不对称的,即相对于美国,危机多发生在中国领土或周边,直接关涉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尊严等核心利益;三是中美都没有试图通过一场大战的方式来消灭对方的意图;四是无论是由意识形态还是由所谓国际权力竞争引发的结构性危机,它们相对更难以控制和解决,对双边关系负面影响和冲击更大。    管理中美关系危机的基本原则    人们常说,历史往往会重演。西方的一些悲观人士,如《大国政治的悲剧》的作者米尔斯海默等则认为,崛起的中国与现有霸权国家美国之间必有一战,中美之间权力转移将不会是和平的。某些国内学者也认为,面对崛起的中国,美国必将不遗余力进行遏制,因此两国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但是,很多西方有识之士如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约瑟夫·奈和中国的主流学者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则持谨慎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中美两国领导人和人民有充分的智慧和行动能力来管理双边关系,可以摆脱大国冲突的旧有历史模式而实现互利共赢。    从现实来看,当前中美关系也显然和一战或二战时期的英德关系不能做简单类比。中美两国利益相互交融,美国也无法像冷战时期对付苏联那样来孤立和遏制中国。中美之间不是简单的竞争或合作,而是竞争加合作的竞合关系。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所言,”中美关系既是合作性的也是竞争性的。二者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但冲突并不一定。”而且,如果我们采取对两国历史和人类命运负责任态度的话,我们将会支持中美之间应该避免大国霸权战争的悲剧。为此,2012年5月,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提议。近来,习近平主席再次重申加强对中美两国危机的管控,致力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在笔者看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之一,就是要管理好中美关系中的现有分歧和未来可能的危机,并据此提出以下基本原则:    1、不要预先将对方设定为对手。如果预先把对方视为敌人,往往会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应将竞争与合作看作是双边关系的自然状态,视紧张与摩擦是两国间正常的事情。每一方都不要将竞争或个别不友好动作夸大为两国间系统性对抗或一方故意挑衅。双方要认识到,对方可能与己方一样,受国内因素的制约容易犯一些错误,做出一些错误决定。    2、充分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对中美双方来说,充分瞭解对方的底线十分重要。为此,双方应清晰地界定己方核心利益范围,并向对方发出明确的信号。双方要始终对对方的核心利益保持敏感,尽量避免踩踏对方底线。需要指出的是,双方应避免将自己的核心利益界定得过于宽泛,以致包括太多东西。应该讲,双方核心利益界定得越清晰和越有限,中美关系危机就会越容易管理。    3、寻求和扩大双方共同利益。中美共同利益是双边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石。中美之间有很多领域可以进行合作,应采取行动加以推进,通过成功的合作不断累积互信。这些领域主要包括:一是双方应首先帮助对方解决好各自内部问题;二是双方共同努力应对全球治理问题,比如全球金融危机、核扩散、网路空间安全、太空非武器化、气候变化、全球资源短缺、反海盗等;三是双方协作解决国际热点问题,比如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中美之间协调合作对于这些世界问题的解决不可或缺。通过这些具体领域的合作的成功,可以建立中美间的互信,从而为危机的预防和管理奠定基础。    4、有效管控双方的分歧。中美两国作为历史悬殊、文化迥异、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与模式不同的两个大国,彼此之间存在分歧再正常不过,因此双方对于分歧不应大惊小怪。但对于出现的分歧,双方宜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沟通协商,如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来讨论和解决这些问题。换句话说,中美应将出现的问题看做是进行坦诚务实沟通的机遇,通过具体行动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正能量。比如,2013年4月,美国网路公司麦迪昂指责中国网路入侵美国商业公司。尽管这些指控毫无根据,但中国政府并没有回避中美之间出现的新问题,与美方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有效沟通。在今年6月初加利福尼亚”庄园会议”上,中美两国领导人就网路安全问题进行了坦诚务实的交流,并达成了一定共识,这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5、采取积极的战略性预防措施。有效的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成功的一半。中美之间不仅在危机时期要保持交流畅通的管道,而且平时也应不断扩大军事交流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双方需要拓展灵活的高层交流方式,加强国家领导人个人层面上的友好互动;二是保持和利用现有各种交流管道推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如一轨的战略与经济对话,一轨半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以及各种二轨的学术交流和民众往来;三是灵活保持两国军事交流不中断,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如人道主义救援与减灾、亚丁湾海域反海盗、邀请对方观摩或参加军事演习、共同举行重要的多边防务活动等;四是促进两国间青年军官和军事文化与人文专案交流。    6、中国应与亚太周边国家建立或加强危机管理机制。中国应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加强或建立危机管控机制,有效掌控风险和减少美国卷入中国与周边国家危机的藉口。    7、双方立足长远对彼此未来发展进行战略调试。就美方而言,它应尊重和接受中国的核心利益,并准备在西太地区同中国分享领导权。目前,美国面临的一个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在亚太构建一个包容性的地区安全架构,既使其能够照顾到自身及其盟友,同时也让中国感受到美国在安全上没有遏制和排除在外。就中方而言,它应清醒地意识到,现实是美国的霸权将会持续至少20至30年,乃至半个世纪。中方应让美确信,中方不会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对于当前世界秩序会采取合作性态度,并在现有国际体系内谋求自身发展。只有中美在亚太地区真正适应和容纳彼此的发展,双方最终才有可能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    8、中国应大幅提升自身力量发展。事实表明,就大国而言,如果两国军事实力差距过大,将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平衡。一方的脆弱常常导致另一方的冒险行动。因此,中国发展充足而有效的军事力量,以确保中美关系的战略平衡和亚太稳定。目前,中国军事实力相对于美国至少存在20年的差距,因此中国应大力发展军事现代化。其中,中方应注意把握”充足但有效”的自卫原则,避免落入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陷阱。    简短的结语    人类并不是历史的奴隶。正如邱吉尔所言,”命运不是一种机缘,而是一种选择;它不是坐等事情的发生,而是通过努力争取想要实现的东西。”    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将完全不同于以往大国崛起的历程,中美两国领导人也都表示致力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然而,中美关系的未来并不会一帆风顺,而将充满曲折和危机。全球化的发展清楚显示,中美之间休戚与共,不管中美喜欢对方与否,但都必须要学会适应和接纳对方,二者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实现彼此的发展。我们相信,在两国领导人的带领下,中美两国人民终将能以他们的智慧和坚定信念穿越历史的迷雾,驾驶两国的巨轮绕过危机的暗礁与湍流,共同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阅读更多

自由亚洲 | 东海争议未息 中国是否划设南海防空识别区再引关注

被指属于日本的军用战机年初一闯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中国解放军称两架战机实弹升空将其驱离。同日,日本媒体报道称中国已拟定在南海设定防空识别区的计划,美国国务院回应表示视设定南海防空识别区为挑衅的单边行动,敦促中国克制。评论分析日本可能通过美国向中国施压,并借此消息转移国际视线、挑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 上周五,农历大年初一,有外国军机闯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中国海军网报道,解放军两架苏30战机在接获警报后实弹升空前往拦截并将其驱离,没有提及军机所属国家。周日,香港《东方日报》报道,解放军少将罗援接受该报专访时透露,年初一被东海舰队战机驱赶的飞机是日本战机。 日本官方并未对有关消息作出回应。 香港中国问题评论员林和立周日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近期此类事件时有发生:“因为这几天是春节,所以特别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可是另一个角度来讲,差不多每天都有日本和美国的飞机进去,所以这差不多是一个他们例行的行动。” 中国民间保钓联合会会长童增周日向本台表示,日本的主要目的是:“他是做给全世界,特别是西方国家看的,目的是要证明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没有价值、没有实际意义,他仍然可以自由来往。” 中日在东海防空识别区摩擦不断,引起双方随时擦枪走火的忧虑。对此童增表示:“这样可以让全世界知道问题的严重性,知道有比较严重的争议。表明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领土,这样对中国维护领土主权是非常有利的,所以擦枪走火我认为并不可怕。” 同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引述中国官员在内的不具名消息称,中国空军事务层级官员已拟定新的南海防空识别区草案计划,可能会以西沙群岛为核心,且扩及其周遭大部分海域,最大可能涵盖南海一半以上地区。 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哈尔夫周五在例行简报中指出,美国已获知这一未获证实的媒体报导。中国准备宣布南海的新防空识别区,美国视这项举动为挑衅的单边行动,将引起区域紧张。美国已清楚表明,各方都需克制,避免宣布防空识别区或其它限制涉及领土争议各方行动的行政法规。 对于中国设立南海防空识别区的可能性,林和立说:“这个消息日本政府没有证实。而且根据这一两天大陆媒体的透露,包括一些军方人士在中国媒体透露,给人的印象是北京在短期内不会在南中国海上设立防空识别区。” 周六,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表示,总体看,中方并未感受到来自东盟国家的空中安全威胁,对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南海地区总体形势感到乐观。在此情况下,日本右翼势力近来再三炒作所谓中方马上就要在南海划设防空识别区,纯粹是试图转移国际视线,以掩盖自身修宪扩军的图谋。 童增分析日本媒体发放这一消息的目的说:“因为我跟日本打交道,日本一般是把事情提前公开出来,主要是挑唆南海这些国家,比如越南、菲律宾这些国家出来,跟日本站在一起,来反对中国划定航空识别区。除了这些国家以外,他主要的目的还是美国。所以他提前把风放出来,主要是给你一个压力。” 自去年11月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以来,一直有消息称中国可能继续设立其它防空识别区。央视特约评论员尹卓在中文国际台的节目上分析此次日本和美国的举动时说:“不排除美国跟日本有一个配合,企图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挑热,根本目的在于挑拨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 林和立说,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日本媒体是在政府授意下放出消息的,但是:“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日本首相安倍参拜了靖国神社以后,引起了一些其它国家的批评。所以有一个说法是说安倍是在转移视线,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江沛的采访报道

阅读更多

德国之声 | 中国否认即将设立南海防空识别区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2月1日在记者会上回答有关防空识别区的提问。他说,所谓 中方马上就要在南海划设防空识别区 ,是日本右翼势力的炒作,”纯粹是试图转移国际视线,以掩盖自身修宪扩军的图谋”。他称这种做法是”谣言惑众,渲染紧张”。 日本《朝日新闻》周五(1月31日)报道,中国空军已起草了在南中国海设置新防空识别区的计划。文章援引匿名消息来源称,新的防空识别区将以西沙群岛为核心,并扩及周边大部分海域,最大范围可能涵盖南中国海一半以上的地区。 就此,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哈夫(Marie Harf)发出警告,表示任何此类举动都将被视为”挑衅性的单方面举动,将加剧形势的紧张,并令人对中国以外交手段解决领土争议的承诺产生质疑”。但哈夫同时也指出,相关报道尚未得到证实。 中国称对南中国海大部分拥有主权 “无权说三道四”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国同东盟国家正共同致力于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维护南海和地区和平稳定。”总体看,中方并未感受到来自东盟国家的空中安全威胁,对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南海地区总体形势感到乐观。” 中国 对南中国海的大部分区域提出主权要求 。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文莱和台湾也都对南海部分地区有主权要求。南中国海不仅有国际海上交通要道穿越,而且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的估计,这里的海底石油储量可达300亿吨,天然气储量可达16万亿立方米。 洪磊同时强调,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完全有权根据自身面临的空中安全形势,采取包括划设防空识别区在内的任何措施,维护国家安全,任何人都不能说三道四”。 去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其范围包括中日间有领土争议的钓鱼岛 (日本称为尖阁诸岛)。北京要求飞经这一区域上空的飞机须证明其身份并事先提交飞行计划。此举引起美国以及日本和韩国等中国邻国的抗议。美国表示不承认中国单方面设立的这一防空识别区。11月26日,两架美军B-52远程战略轰炸机在没有向中方提交飞行计划的情况下进入该识别区。此后 韩国、日本空军飞机均曾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 。中国方面则派出战斗机升空巡逻,是为”防御性措施”。 综合报道:叶宣 责编:乐然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