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

BBC | 专辑:俄国总统选举2012

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俄罗斯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护自己,防止外国在俄边界挑起冲突。 2011年俄罗斯军火出口创纪录 俄称中国男子搜集导弹情报被逮捕 中俄交往中北京开始占据上风 俄总统访印将签署巨额军火订单

Read More

中国选举与治理 | 任仲平: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

  (一)也许你曾在列车上见过他,老式绿皮车厢里,一个年轻士兵像乘务员一样跑上跑下,扫地擦桌子扶老人上下车,让你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渴望把温暖传递给别人;   也许你是在报刊上走进他,他留下的日记里,一滴水的认知,螺丝钉的体会,向钉子学习的感悟,这些质朴的思考,也曾触动你探寻人生的意义;   也许你是在银幕上认识他,不断变幻的光影中,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践行,他对生活对人民的深情与挚爱,让你收获感动,也收获精神的成长;   也许你是在网络上找到他,数字化的海量资料中,一个形象渐渐生动,一种精神慢慢浮现,被还原了的他虽已不那么“高大完美”,却让你在变动的时代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自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了近50个年头。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能够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二)“我写下这两个字:雷锋,我是在写呵,我们阶级的,整个新一代的,姓名。”正如诗人贺敬之所言,“雷锋”二字,并不仅指向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精神的姓名。   在雷锋的年代,面对翻天覆地的变革,全社会都需要重新找到精神坐标,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现实定位。成立仅10余年的新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三年饥荒、中苏论战、外界封锁……尤需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信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因此,承载着新社会价值观的雷锋,才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为年轻共和国提供心灵的动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雷锋日记》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代表了一个崭新时代的道德向往,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作为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精神建设的成果,雷锋这个普通战士身上,熔铸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对思想道德的热切期望: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更何况,不管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如果把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世纪看做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时代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未有改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依然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一切,何尝不是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三)翻开共和国的日历,细细体味那些影响过时代和社会的一个个姓名,我们会发现:雷锋精神与其说是系于雷锋一人,不如说是共和国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的精神谱系。   如果说夏明翰、方志敏、刘胡兰这些战争烽火中挺立的英雄,为新中国绘就信仰的底色,如果说时传祥、向秀丽、王进喜这些建设年代里涌现的典型,为新中国构筑起精神的高地,那么,雷锋正是这一底色上闪耀的夺目亮色、这片高地上飘扬的鲜艳旗帜。而在雷锋之后,不同时代的“雷锋”,不断丰富着这幅精神画卷——   有人落水,他跳进湖中;隧道塌方,他舍己救人。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拒绝亲人给的走私手表,即便被称作“临时工”也兢兢业业,这是“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面对6000多户居民水电维修、房屋养护需求,一干20多年,笑着婉拒酬谢、耐心接受挑剔,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里弄中的“新时代雷锋”徐虎;   16年里捐出12万元,相当于全部收入的1/3;20年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多倍;开微博宣传雷锋精神,“粉丝”达到620多万,这是我们身边可感可触的“当代雷锋”郭明义……   有人曾断言“雷锋精神过时了”。从雷锋的时代至今,新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代场景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核的人们,依然把社会的价值呼唤、时代的道德理想,以全新的形式赋予“雷锋”,让雷锋精神从来就不是一种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   从雷锋精神时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50年来,雷锋从未离开,他一直就在时代前进的行列之中;50年来,雷锋精神从未停顿,它就在社会变革的意识深处。每当社会出现不良风气时,人们就用“雷锋叔叔不在了”表达强烈的忧患;每当社会风气健康文明时,人们会用“雷锋叔叔又回来了”表示由衷的赞叹。如同一个磁场,雷锋精神把那些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纳入其中,在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甚至吐故纳新中发扬光大。正是在一代又一代“雷锋”传棒接力的道路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抵达了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我们时代的社会风尚,本身就证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象征。   (四)这是一种怎样的象征?   50年来,他曾被塑造成完美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曾被还原为骑摩托车、戴瑞士表、穿皮夹克的时尚青年。这样一个年轻战士,没有什么力挽狂澜的伟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不曾堵过枪眼,不曾拦过惊马……但他真诚、善良、友爱,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以奉献社会为幸福。他用短暂的一生,回答了植根于人生本质的永恒追问:“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马克思说过: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雷锋所提出的人生命题,是他所处时代的“特殊剧情”,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普遍剧情”。雷锋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给出了“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当好螺丝钉”等人生答案,更在于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行动与思考,提出的人生课题:   人生在世,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短暂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为我们计算出“自我与他人”的公约数。抢着驾驶车体高大、操作困难的推土机,忘了病痛在路过的工地上推起运砖小车……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如果能让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就会有最宝贵的归属感,也才能释放最强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年轻的生命,他为我们澄清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这是雷锋最深入人心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突破一己,雷锋用短暂的生命完成了从有限到永恒的旅程。   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为我们标定了“平凡与伟大”的坐标系。可能只是帮助一个带孩子的乘客找到座位,可能只是给战友的父亲寄去20元钱,平凡之中蕴藏伟大,细微之处方显精神。雷锋的一生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路径:伟大出于平凡,人皆可为圣贤。   自我与他人,有限与无限,平凡与伟大。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这些人类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没有变,对这些命题给出完美答案的追求没有变。这就是为什么,半个世纪以来总有人一次次被雷锋打动,他的精神因此能超越时空、穿越时代;这就是为什么,21世纪的我们面对这个小个子战士的灿烂笑容,依然要经历精神的洗礼与心灵的拷问。   (五)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困惑。工业革命的滚滚车轮碾碎欧洲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让狄更斯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镀金时代”,也面临贪污腐败盛行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崩坏、精神危机。   而我们同样身处一个大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有徐本禹清澈的眼神,也有郭美美空虚的手袋;既有“最美妈妈”用双臂托举的精神之花,也有彭宇诉讼引发的道德迷思。   当交换成为很多人的存在哲学,一切似乎都可以打上价签、上架销售,一切似乎都应该掂量轻重、计较短长,“理性经济人”几乎成为唯一的物种。有人断言,雷锋早从社会上消失,换算成明码标价的各种服务。   当冷漠成为很多人的人生面具,意义和价值在怀疑中消解,行动与实践在质问中延宕。扶起跌倒老人会不会反被诬陷撞人?爱心捐助会不会反被贪污挪用?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中,有人感叹雷锋若在也寸步难行。   值得深思的是,即便在这种普遍的道德焦虑中,对雷锋的呼唤也从未停止。   2003年“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雷锋位列第八;2010年“新中国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雷锋高票当选;《学雷锋》网络游戏风行一时,时尚明星荧幕再现雷锋音容事迹……   一边是对雷锋的疏离、怀疑甚至解构,另一边却是对雷锋的认同、呼唤乃至回归。这样的矛盾,正凸显我们时代的道德困惑: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社会如何找到一种核心的价值?在多元的社会思潮里,个人如何构造一种心灵的支撑?在物欲的诱惑侵蚀下,时代如何唤回一种实践的德行?   (六)“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   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在变动的时代,如何坚决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如何重新定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创造人生价值、体现生命意义,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更为严峻的时代课题。   从改革开放之初,“人生之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潘晓之问”引发全国范围的集体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传递知识分子的精神焦虑,再到今天的“小悦悦事件”唤起全体国民的痛切思考,在建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正是在这样的探寻中,雷锋精神再次显示它的意义和价值。道德从本质上来说是主体人格提升的内在要求。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雷锋精神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一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特殊品格;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需要以这种“精神原型”为内核,为全速前进的中国,构建一个精神家园;为深刻转型的社会,寻找一种心灵动力。正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也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这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一环,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支撑。   (七)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雷锋”代表了什么?“雷锋精神”意味着什么?“雷锋命题”需要怎样的答案?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这正是今天“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是在传承与发展中凝聚的时代共识。在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一个公民需要以精神信仰作为人生灯塔,需要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社会公德,需要敬业创新的职业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锋精神”就是公民精神,雷锋为全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公民道德样本。   我们需要秉持公民精神,正如雷锋一样,他不会袖手旁观社会的发展,而是积极参与这一进程;他会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而不是权衡再三退避三舍;他会把奉献视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会对他人保持诚信、友爱甚至谦卑,而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一个社会需要以共同价值来凝聚,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公民意识,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包含着一个国家公民所具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人文关爱和家国情怀。正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八)1962年8月10日,雷锋写下人生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行动,续写这本厚重的“雷锋日记”,汇聚成荡气回肠的“中国精神”,那个在部队营房前不幸倒下的身影从未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视线——   他就在六盘山下武警某部一连官兵们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的奉献中,他就在北京东四七条小学孩子们19年不避寒暑义务服务的坚持里,他就在长江边大学生们接力救人搭成的人链中,他就在白方礼老人艰难蹬行的“支教三轮”上,他就在陈贤妹面对无助孩子“救人最重要”的一闪念,他就在“最帅警察”挺身接住坠桥青年的一瞬间。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勇气,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为雷锋阐释的“自我与他人”增添了时代的温度。这个时代,有放弃“体面工作”帮助麻风病康复者的大学生司占杰,有离开大城市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的年轻白领李英强,汶川地震后10多万志愿者驰援灾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百万青年人热情服务……价值、奉献,这些标志着人类精神高度的词汇,依然吸引着高贵的心灵向着这一方向前行。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价值,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把雷锋描绘的“有限与无限”光大出生命的力量。当上不起学的孩子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中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曙光,当西部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室内响起支教者的爱心合唱,当青岛募捐册上成千上万的“微尘”奏响道德乐章……公民精神在实践中凸现了价值,雷锋精神在践行中丰富和升华。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坐标,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将雷锋注解的“平凡与伟大”演绎出崭新的内涵。草原医生王万青40多年风雪行医写下敬业的诗篇,退休干部杨善洲22年染绿荒丘印证信念的厚度,大山深处邮递员王顺友用孤独的长征丈量责任的距离……这些普通人身上敬业奉献的精神,既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   让抱怨者努力去改变,让迷茫者尽力去探寻,让批判者勉力去建设。正是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赓续了雷锋的精神,塑造了社会价值的内核,赋予了时代前行的信心。以雷锋之名,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是每个人应有的理想和追求。   让信仰天空更辽阔,让精神画卷更绚烂,让心灵追求更高远。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时代,争当价值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以雷锋之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现先进分子道德觉悟,张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这是党员干部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九)也许,你挤在上下班地铁的人潮中,不愿与他人视线相接;也许,你算计着住房的贷款、孩子的学费,无暇顾及更多的感受;也许,你关上窗锁上门驻守高楼,难以看到左邻右舍的笑脸……   即便这样,雷锋的召唤也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回响。他鼓励我们追求更饱满的意义,引领我们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并把砝码添加在我们价值天平上属于精神的那一端,提示我们回答好生命的考题。   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意旨,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所抵达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家园。这是你可以做的——   走进打工子弟学校教孩子们唱一首简单的歌,敲开公益组织的大门填一张志愿者表格,或者只是给满身泥水挤上公共汽车的农民工一个温暖笑脸,甚至只是微博寻人、网上捐物的一次顺手转发。举手之间,你靠近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而他可能就是你。

Read More

中国选举与治理 | 薄熙来:发扬雷锋精神

薄熙来:让雷锋精神在山城大放光芒 作者:肖竹 来源:重庆日报 来源日期:2012-2-28 本站发布时间:2012-2-29 1:53:58 阅读量:19次   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27日,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会见了历任雷锋班班长及雷锋战友。大家追忆雷锋故事,交流学习雷锋的心得体会,并倡议全社会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   上午11点,市委礼堂会见厅,张兴吉、庞春学等19任雷锋班班长及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周述明等聚集一堂。薄熙来、黄奇帆与大家一一握手,亲切问候,气氛十分热烈。   雷锋的精神品质,至今不过时,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乔安山是雷锋生前最亲密的战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主人公的原型。回忆起雷锋生前故事,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仍心情激动,他说:“雷锋是我的亲密战友,也是我学习的榜样。他是湖南的伢子,鞍钢的工人,辽阳的士兵,驻地在营口,成长在抚顺。”薄熙来接过话头:“现在雷锋精神在重庆大放光芒!”大家开怀大笑,热烈鼓掌。   接着,乔安山动情地说,雷锋同志个头儿不高,一张娃娃脸,整天总是笑呵呵的。在鞍钢时,厂里正在搞基建,雷锋是技术工人,本来可以休息,他却闲不住,看到哪儿有事就去帮忙,回宿舍时经常一身泥巴。雷锋同志经常讲:“在旧社会,我一家6口都被迫害死了,要是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我也活不到今天。我要报答他们的恩情,更加努力地工作。”所以到部队后,他努力争取进步,当兵8个月就荣立二等功,10个月就入了党,后来还当选抚顺市人大代表。雷锋同志还十分热爱学习,不管白天工作有多累,晚上都要记日记,他说:“我写日记,是要看看今天做了什么,明天还应该怎样做。”雷锋的精神品质,至今不过时,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今后,我不管走到哪里,面对多少人,只要还能动、还能讲,就要讲述雷锋故事,传播雷锋精神。会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雷锋班第一任班长张兴吉,代表历任班长和雷锋战友说,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在全社会倡导学习雷锋精神,还身体力行,推动公租房建设,探索户籍制度改革,机关干部还“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体现了雷锋精神的本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13任雷锋班班长王显荣、雷锋战友周述明也称赞重庆民生导向的发展道路,并表示将继续弘扬雷锋精神,让更多的人学习雷锋,做雷锋式的好人。   现在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一代人,都是听着雷锋故事长大的,我们的细胞里、思想里都有雷锋精神的基因   黄奇帆说,大江大河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历史也是由一个个具体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的。20多位雷锋班长和雷锋战友,代表了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历史全过程。今天我们能够聚在一起,共话雷锋精神,难能可贵,倍感亲切。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其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就要做好本职工作,并且精益求精,雷锋一生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境界。雷锋同志还为周围的同志服务,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做了很多好人好事,这是雷锋精神更广泛的道德内涵。现在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一代人,都是听着雷锋故事长大的,我们的细胞里、思想里都有雷锋精神的基因。刚才乔安山同志讲了雷锋的成长故事,非常精彩,也说明雷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始终为了党的事业发光发热,这是他高尚的道德和精神境界产生的自然行为,很值得学习。当前,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都要学习雷锋,都要发扬螺丝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庆市委、市政府也将积极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重庆发扬光大。

Read More

中国选举与治理 | 2012年南海很可能出事

  参加2012“金色眼镜蛇”军演的美军士兵。   在罗援看来,这一次美国是铁了心要重返亚洲。他认为奥巴马政府此时将美国军事重心转向亚太地区,目的有四:   其一,要“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保持美国的绝对优势。中国崛起让美国不适应,美国担心中国动摇其地位。   美国迫切希望在亚太地区维护霸主地位,显示美国的存在,不允许在亚太地区出现一个排美的政治、经济、安全力量格局。   中国腾飞有两翼,南有东盟,北有上海合作组织,但这两个区域组织中都没有美国,美国因此害怕被中国排挤出局。   其二,搭亚太高速发展的顺风车,解决国内经济困境。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境况下,与陷入欧债危机的欧洲相比,亚太地区成为促使全球经济提速的引擎,美国对外投资和贸易的一半以上都在亚太地区,因此,美国的战略重心必然要向亚太地区倾斜。   其三,在亚太地区兴风作浪,利用矛盾拉帮结派。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美日、美韩、美澳等五大军事同盟,最近,美国又与一些南海国家加强了军事联系。   美国此举的目的之一就是向他们传递一个信号,尽管美国大幅削减军费,但美国对他们的安全承诺不会降低。   把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不是一个美国总统的意志,而是冷战思维的延续。   新中国刚成立时,杜鲁门总统提出著名的杜鲁门主义,其核心思路就是遏制共产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就是这个思路的延续。   其四,在亚太地区提前布局谋势,遏制中国崛起。尽管一些美国政要“此地无银三百两”地宣称此举不是针对中国,但这只是欲盖弥彰。   放眼看去,美国在亚太强化与五大同盟的关系,调整五大军事基地群的部署,在中国周边寻求更多的军事基地准入权,开发更多可利用的战略伙伴和资源,加强针对中国的战略侦察和联合军事演习,谁能相信这不是针对中国?不是冷战思维的回归?    美国的麻烦   色厉内荏 以攻为守   罗援将军并不看好奥巴马政府的如意算盘。他称,美国这次防务战略调整是在战略收缩期的调整,貌似咄咄逼人,实际上是以攻为守。理由有三:   其一,这次战略调整是迟来的调整。上世纪90年代科索沃战争之后,美国认为已经基本把巴尔干半岛摆平,为了保持全球战略平衡,原先以欧洲为重点的战略天平可以朝亚太地区倾斜了。   但由于“9·11事件”,美国推迟了本已着手开始的战略调整。因此,这次调整是上一次调整的继续,但这次调整并不意味着美国已经“脱欧入亚”。   地缘战略家斯皮克曼认为,谁统治了欧亚,谁就控制世界的命运。欧亚权力平衡会直接影响美国,美国不会置欧洲于不顾,它仍然会“东张西望”兼顾欧亚,这就极大地分散了它的战略力量。   其二,这次战略调整是美国在经济不景气下的无奈之举。美国的战略调整除了在冷战时期与前苏联严重对峙和在越南战争后期的战略调整外,大多是在战略扩张期的主动调整。   而这次调整是在美国经济遭到金融危机重创、经济提升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面临预算大幅削减压力下的一种被动调整。   美国的军力一向以经济实力为后盾,现在经济出了问题,囊中羞涩,不得不裁减军队。连自己军队的发展都困难重重,美国还有多少本钱用于亚太地区?   其三,这次调整是美国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后的战略收缩。两场战争消耗了美国大量的财力物力,战争后遗症将长期困扰美国。   美国意识到它已经无力再奉行“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不得不改为“确保打赢一场战争,同时,遏制另一场战争”的新战略。   此时的美国,已经不可能十指摊开,他必须握拢拳头,这就叫做“色厉内荏”。因为美国树敌太多,防不胜防,按下葫芦浮起瓢。把军事战略重心移向亚太地区,“后院起火”怎么办?   罗援将军强调说,美国重返亚太,不会给这一地区带来安全,只会是动荡,他反问说:“美国军舰频繁出现在亚太地区,频繁在亚太地区举行军演,你能想象它会给亚太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宁?”    美军重返亚太   或是重大战略错误   上月初,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乔纳森·格林纳特说,美国超过1/3的战舰数量将转移至西太平洋地区。   罗援回应:“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同时还要客观评价,能干与想干不是一回事,美国试图围堵中国是毋庸置疑的,但能否做到?

Read More

中国选举与治理 | 引人注目的新任省委书记

    去年是换届之年,中国各省区市开展了党委换届,各级政府官员也密集调整。作为一省之掌舵人,各省新当选的省委书记们,格外受人注目。    胡春华:最年轻的省委书记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呼和浩特举行,新当选的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履新感言中表示,“倍加珍惜时代提供的机遇和舞台。”现年49岁的胡春华,被称为中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之一。   履历中,胡春华屡创“第一”:1979年,年仅16岁的胡春华以全县文科状元的身份考上北京大学,成为五峰县历史上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去了西藏,27岁任副厅,29岁任正厅,34岁任副部级,43岁时胡春华出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正部级高官。2008年3月调任河北省委副书记;同年4月,任河北省代省长;随后顺利“转正”,成为了“最年轻的省长”。   2009年11月30日,在出任了不到两年河北省省长之后,胡春华调任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此时,内蒙古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其GDP增速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然而,支撑这些辉煌数字的全是资源型产业。而在高速增长的经济面前,民众的生活并未随之得到更大改善。   媒体披露,2009年,内蒙古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938元,和同期GDP增速远低于内蒙古的浙江相比,其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浙江的50%。即使在宣称5年之内人均GDP超过香港的鄂尔多斯,2010年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也仅为8755元,跟人均收入逾20万元的香港相去甚远。面对尴尬处境,胡春华提出了“富民优先”的发展战略。   “内蒙古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质量、牺牲效益为代价,单纯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GDP增速要减下来,群众收入要增上去。实现由富区强民,到强民富区的转变。”这是胡春华在内蒙古第九届党代会上报告的一个核心,也是内蒙古已经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的一个亮点。   战略调整转移无疑需要具体的办法跟进。在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北大人力资本研究所研究员易鹏看来,胡春华是以“多箭齐发”的方式来推动“富民优先”战略实施的。   第一箭就是加大本地财政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第二箭是大力增加人民群众收入;第三箭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第四箭是立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起来”与“富起来”双赢;第五箭是大力争取国家支持,推动国务院在2011年6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人谦和,处事沉稳,低调不张扬,是很多人对胡春华的印象。他到任后的几个月内,就跑遍了内蒙古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据媒体观察,胡春华主政的内蒙古,在关注民生方面,成效有目共睹。比如,在安居工程方面,内蒙古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上,却走在了许多发达省区的前面;在惠农惠牧方面,内蒙古出台了很多针对农牧民的实实在在的补贴政策。内蒙古是中国牧业人口最多、牧区面积最大的省区。从2011年起5年内,100万牧民、10亿亩草原享受到国家和自治区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汪洋: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   2011年年底,PM2.5还在持续发酵。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说,“珠三角要率先开测PM2.5。”汪洋还说,广东要大力建设民主环保,目前公众、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信息缺失互动,接下来广东要鼓励发展民间环保组织,使之成为公众环保参与的带动者。   环保也要讲究“民主”,舆论及评论者们开始紧紧追捧“民主环保”。但在政治观察家的眼里,汪洋提出“民主环保”的说法并不奇怪。在汪洋主政的广东,民主和开放一向为民众所乐道,这其中包括对社会事务的放手。   2012年1月3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全会上,汪洋表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一些鲜活的例子表明,民众确实有自己治理自己的能力。广东将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将社会组织能够“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逐步转移过去。2012年上半年将出台向社会组织放权的指导意见,明确省级第一批转移职能目录与购买服务目录,各地级以上的市也要制定出台市级政府的相应两个目录。   敢于对社会事务放手,一方面源于执政理念的更新,另一方面更源于对人民群众的信任。2011年7月,汪洋不止一次提到“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他说,发动群众并不会给政府“添乱”。“我们的思维观念要真正实现从过去的革命党向现在的执政党转变,从过去‘依靠群众打天下’向现在‘依靠群众治天下’转变,从过去‘对社会管理控制’向现在‘为社会和群众服务’转变,党委、政府对社会建设要从过去的‘撑船’向现在的‘掌舵’转变。”   汪洋还以“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身份转换作比喻,政府自己去踢球,踢得不好,还要被骂脚臭,工作会越来越被动;如果把一些事情交给社会组织去办,招标采购,政府就能成为“裁判员”,将犯规的球员罚下场。“这样协调问题,工作就会越来越主动。”   当然,对社会事务的放手也是因为广东省委领导班子看到了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这些年来广东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主战场,或多或少对社会建设重视不够,社会建设在许多方面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起来以后,人民群众的社会诉求越来越多,像广州出现的“口罩男”、“光头哥”、“举牌哥”,反映的都是一种社会诉求。经济发展了,同时,不同的社会群体民主意识也比10年前、20年前更强。   在有1亿多人口的广东,什么样的社会建设模式才是完善的,答案现在未必明确。但让广东人民欣慰的是,“想得超前、魄力很强、做事果敢”的汪洋,他对人民群众的信任,以及对社会组织的“放权”足以值得肯定。    袁纯清:煤矿大省的跨越转型   在中共山西省委十届一次全会上,再次连任省委书记的袁纯清,依然充满激情:“全会选举我担任省委书记,深感使命光荣。唯有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回报党和人民。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勤政为民、公道为政、廉洁为官。为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尽心尽职,为山西人民谋求最大的福祉。”   两年前的5月31日,袁纯清卸任陕西省长一职,来到了黄河彼岸的山西出任省委书记。对于山西,袁纯清并不陌生。上个世纪80年代,他在共青团工作的时候,就曾经在山西的祁县下乡3个月,跑遍了山西的10多个县。   2010年袁纯清在履新山西之后的一个多月里,他再次用脚步丈量了这片久违的土地。2011年11月初,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刚刚结束,他又一次扎到了基层,其带领山西“转型跨越”的急迫之情,由此可见。而山西的跨越转型,“煤”是一道绕不过的坎儿。   袁纯清在山西上任伊始,国务院正式批复山西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这个充满希望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袁纯清任重道远。   在陕西担任省长时,袁纯清就曾强调“要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不是一味地挖煤,而是把煤变成煤化工”。《华夏时报》记者走访山西多家厅级单位的负责人,他们均表示,“袁书记治‘煤’思路很清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在袁纯清看来,山西综改区的改革不仅要取道国内,更要放眼世界。德国北威州是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州,在资源型经济转型方面取得巨大成功,鲁尔工业区是最优秀的代表。袁纯清去年实地考察了被称为“煤的故乡”的鲁尔工业区。   “山西与鲁尔有相同的资源禀赋,鲁尔在资源型经济转型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山西学习借鉴。”在双方举行的鲁尔区转型发展研讨会上,袁纯清就共同关心的资源型经济转型、接续产业发展、生态治理修复、企业及技术合作等问题,向德国深入交换了意见。知情人士表示,“这些问题正是袁纯清书记最大的烦恼。”   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山西的转型归根到底要靠各级官员发挥作用。2011年12月30日,山西省组织部长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上袁纯清表达了忧虑,“现在不缺一般性干部,不缺干一般工作的干部,也不缺搞传统产业的干部,缺的是搞转型发展、搞新兴产业的干部。”   过去两年,在山西焦煤反腐中,两千多名官员被处分。山西省委组织部一位官员曾向媒体透露,袁纯清整顿山西吏治,源于其“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执政方略。    张春贤:开放和包容是一种态度   张春贤的“治疆之旅”来得有些“突然”。2010年4月26日,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春贤在韶山瞻仰了毛泽东铜像后,直抵长沙黄花机场,飞往3200多公里之外的乌鲁木齐。   张春贤入疆的信息传开后,很快有人找出张春贤在内地“领导干部必须懂网、上网、用网”的言论。彼时,“7•5”事件已过去了九个月,但依然在新疆普通民众生活中存在着印记,互联网的使用在新疆依旧被严格管制,人们期待着张春贤能带来一个惊喜。   2010年5月14日凌晨,新疆各地互联网陆续开通,新疆网民都将“开网”视为张春贤的功劳。   开网带来的意外效果是,新疆人发现互联网上有大量内地媒体的新疆报道,这些报道直面新疆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积弊,令他们大为惊讶,这在他们以往的经验中从未见过,这使他们对民族问题的缓解增添了希望。   “开网带来了非常大的开网气息,没有互联网,很多人会离开新疆。”接近张春贤的人士介绍,新疆开网之前,对不良信息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了研判,但张春贤仍然力主要开通互联网。   张春贤给新疆带来的开放气息显而易见。张春贤几乎在平时的讲话中对“反恐”只字不提,而是大谈民生问题,这对多年来巨大的“反恐扩大化”的话语惯性导致的民族问题,产生了显著的消解作用。   开网之后,张春贤最主要的动作集中在“富民安居”、“富民兴牧”两大工程上。张春贤真正较为集中地提出各种新的理念,并对新疆官场产生冲击的,是在2010年5月26日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张春贤提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及“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及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等概念,这对新疆未来蓝图的描绘提高到了一个现代超前的水准。   主政新疆以来,张春贤一直主推“新疆效率”和“新疆精神”。效率背后是对民生工程的大力推进,2011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定的“民生建设年”,张春贤平均不到3天就推出一项惠民政策,这在治疆历史上是少有的。   当地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新疆民生投入已超过1400亿元。而关于“新疆精神”,从张春贤恢复互联网就可以看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一位人士透露,张春贤平时上网时间也不少,有时是为了查询一些资料,更多的是了解一些新闻内容,尤其是了解新疆各方面的情况。“他希望新疆是开放的。”这位人士说。   港媒称张春贤为“最开放书记”;在坊间,他被网民称为“网络书记”、“春贤哥”。流传在新疆官场的最新说法是,张春贤很反感类似“铁腕治疆”或是“柔性治疆”的提法,他认为这样老旧的提法带有强烈的“治民之术”的意味,不但早已过时,而且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你心胸开阔、善于包容别人,开放和包容是一种态度,新疆也需要这种态度。”张春贤曾对他的“结拜”兄弟阿里木说。    卢展工:逐鹿的中原开始崛起   多数河南人认识卢展工恐怕要从他应聘说起。   那个严寒的上午,卢展工造访河南焦作市就业局用工服务部,抽出一家广告公司的招聘表,请窗口服务人员替他打电话求职:“这个公司要招聘媒体发展代表2名,没年龄限制,你打电话问问看行不行。我59岁,姓卢。”结果,对方嫌应聘人员“年龄太大”。卢依然没有放弃:“你说我年龄虽然大,但是经验很丰富,我与媒体联系很多,看看他们要不要。”遗憾的是,招聘方依然拒绝。有点失望的卢“自嘲”:“呵呵,59岁的人家不要。”   那是2010年1月7日,两年过去了,很多人还对这个不是故事的故事记忆犹新。次日,卢的遭遇出现在河南省各大媒体上。卢展工希望他应聘被拒的经历能唤起社会多关心“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   除了“应聘”外,卢展工“站好队”的要求也在民间被广而告之:每次卢调研、考察期间,无论是和企业家合影,还是和专家学者合影均站在队伍最后面……   诸如此类凸显个性、细节丰富的故事被频频爆料,在赢得掌声的同时免不了被质疑作秀。面对争议,卢展工说:“我觉得那不是作秀,不过反过来说,共产党人都能作有利于人民的秀,也是好事。”这样的声音获得了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一位教授的力挺。这位教授称,河南是农业和人口大省,也是农民工输出大省,只要稳定不出事情,便是政绩。“也许有人会批评这是在作秀,但河南的确需要这种作秀。”   在一些中国人眼里,河南大概不是一个好地方:经济不发达;人口众多;地处内陆,交通也谈不上得天独厚。河南省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五,可人均财政支出全国倒数第一;人均文化事业费全国倒数第二;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倒数第三;还有就是河南社会事业费欠账太多。   卢展工到河南上任不久,便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概念。他希望,以河南为主导的中原经济区将更好地和沿海衔接,和西部衔接,有利于国家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这与6年前的一幕极为相似:刚升任福建省委书记的卢展工,便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目的也是承接“长三角与珠三角”,以改变福建在沿海地区相对落后的局面。卢展工显然是希望复制他在福建成功建成“海西经济区”的经验。不过,他也认为,与首创“海西”概念相比,“中原经济区”并不是新思路,而是思路的延续。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其前任李长春、李克强等曾陆续提出“中原崛起”战略。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发布,正式将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河南意义重大。在河南人心目中,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自然与卢展工不无关系。   卢展工在履新感言说,选举结果意味着信任、嘱托、责任。这一切,自然都会在他布局的“中原崛起”中慢慢呈现。而“逐鹿中原”,这个古老的成语在时过境迁之后,似乎注定要被拓展到一个更为深层的涵义。    孙春兰:“怎么做”还要取决思想的解放   在中国政坛上,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或许更引人注目,因为她是目前唯一的女性省委书记,她也是新中国第三位女省委书记;此前,吕玉兰曾任河北省委书记,万绍芬曾任江西省委书记。   香港《明报》曾引述分析家的话说,曾主政辽宁大连的女性官员孙春兰出掌福建,在形象上强化了两岸关系的缓和意味。孙春兰做过钟表厂工人,在担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期间,也负责对港澳台三地的工会交流工作。   2009年11月,孙春兰调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上任伊始她便提出了,福建要集中精力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思路。据香港《文汇报》观察,孙春兰在闽的施政,始终为福建官场与民间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如果说孙的前任卢展工为福建找到中国区域经济新的定位,解决了福建“做什么”并避免被边缘化,那么孙春兰是用“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开阔视野与清晰思路,身体力行向官场与社会传递该如何推动福建的跨越发展。   有心人注意到,在近两年全国“两会”福建团中,最为忙碌的人正是孙春兰。她不仅要参加全国人大的各项会议、分组讨论,还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拜会中央各大部委,争取对福建发展与海西建设的支持。坊间评论,正是这位女书记的“勤政实干”为福建的跨越发展争取到更多的机遇。   2011年11月19日,中共福建省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孙春兰当选为福建省省委书记。履新感言中,孙春兰再次强调了“解放思想、大胆实验”的重要性。政情人士分析称,孙春兰公开场合直陈福建官场的短板,间接传递了中央对福建发展的期许。   在这片对台合作最前沿的土地上,如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如何服务两岸和平发展的形势,都迫切需要福建官场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

Read More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CDTV】【图说天朝】2023万圣节被诊断为新的错误记忆?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