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Voices | 做自己的媒体-尼泊尔人在港办报
这篇报导原本 以中文撰写 ,由 Feifei 执笔,最早由 inmediahk.net 于二月 21 日刊出。透过香港独立媒体与全球之声的内容共享协议,由 Ronald Yick 翻译为英文,并加上一些背景说明。此处的中文版保留了香港独立媒体的原文,并补上英译者添加的说明。 根据 2011年人口普查 pdf 数据显示,全港现时约有45万少数族裔,其中63000为南亚裔人(印度、巴基斯坦,与尼泊尔)。他们人大多不谙中文,本地并未有专为他们而设的电台及电 视台频道及文化政策,直接令他们难以接触本地新闻及时事议题。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和整体社会对他们关注及认识甚少,有时偏颇和片面的报导容易引起坊间误 解。 在香港消失的声音 有见及此,一些少数族裔朋友决定自己办媒体,向同胞报导社会热话,并为不同族群搭建沟通桥梁。这些为自己的同胞办媒体的族群里,尼泊尔人是为数最多的一群。不说不知,其实本地有3份尼泊尔报纸,其中一份是双语周报《Ethnic Voice》,并设有 YouTube报导频道 ,总编辑是Pun Magar J.B.(下称“JB”)。这份周报还经营一个工作坊, 鼓励本地尼泊尔人担任市民记者。 Pun Magar J. B.,《Ethnic Voice》总编辑 尼泊尔人JB在当地毕业于新闻系硕士,有多年参与电视及电台的经验。一年前,他受朋友邀请,到港参与创办《Ethnic voice》,成为该报的总编辑。办公室设在 佐敦 ,聘有本地学生任兼职,专责翻译工作。每周一期,主要对象为本地尼泊尔人。报纸在全港百多间少数族裔士多杂货店寄卖,如深水埗、油麻地、佐敦、湾仔。售价为5元。JB解释,“尼泊尔人认为免费没有好东西,不会拿来看。相反,卖钱他们更觉得值得一睇看”。 许多当地的尼泊尔人是 廓尔喀 人,在香港还未回归中国的时候,服役于驻港英军的廓尔喀部队。这些士兵与眷属过去居住在军营一带,但后来分散到各个地区。 独立媒体推动社会改革 与JB访谈,总能清晰感受到他对办报一事有着满腔热诚,并且相信独立报章有其生存价值和意义,传媒可以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他认为,要让少数族群融入本地 生社会,不同文化得以共融,展开对话是很重要,办报是其一中种途径。报刊特地采以尼泊尔文为主,英文为辅,就是希望大家可以互相了解看法和角度。若内容围 绕尼泊尔及本港社会及政治议题便以尼泊尔文报导,若内容涉及于本地政治及少数族裔议题便以英文报导。 报纸发行量大概是1000至5000份。不过已经有印度珠宝公司愿意卖广告,“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希望为少数族裔做点事,一问便愿意以广告支 持”,JB自豪道。他认为,办报的经费只属少问题,最重要是少数族裔之间的社群连结,大家认同这份报章。难怪踏入报章的“基地”佐敦,到处都有人向JB打 招呼,他更轻易向记者送上一份《Ethnic voice》,士多老板并没向他收费。 少数族裔经营的杂货店是《Ethnic voice》主要的销售管道。 特区政府、本地人及少数族裔三方面很少机会、甚或根本没有机会面对面对话,了解彼此的真实想法。《Ethnic voice》作为非主流独立报章,JB积极推动它和本土关系。例如他会将报纸直接寄给香港各政党或是其他族裔群体,让他们更了解本港少数族裔的问题。当他 听见记者曾采访少数族裔的示威行动,立刻热切问详情,寄资料给他。他曾向公共图书馆申请寄放报纸, 扩阔读者层面,但最终因行政程序复杂而无法成事。 本地传媒认识不足报导偏颇 当尼泊尔人开始报导本地新闻时,本地传媒又如何呈现南亚裔的生活面貌呢?JB认为,本地媒体在报导南亚新闻时,很多时候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认识不深,易 有误导成份,间接令香港人对他们产生偏见,甚至造成歧视。例如本地曾有报章轻易用上“种族冲突”作为标题字眼,如尼泊尔及巴基斯坦有族群冲突。不过他详细 了解时,其实只是个人冲突,和涉及整个“族群”的流血冲突相距甚远。JB对此感到无奈,但同时这亦引出社会上种族间认识沟通不足的问题。 JB坦言,本地尼泊尔人经常为口奔驰,工作时间长,政治意识不强,鲜有关心本地时事及政府政策,欠缺争取权益的意识,难形成强大势力影响社会。政府及社会 忽视少数族裔,少数族裔无意与本地社会建立关系,面对这二重困境,他一方面期望政府能更积极主动为少数族裔提供支援服务,协助他们融入社区,消除歧视;另 一方面亦寄望南亚人能够团结凝聚起来,为自己发声。 校对者:Ameli 作者 inmediahk.net · 译者 GV 中文化小组 · 阅读原文 en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 Instapaper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