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中国的空气之前,请务必三思
作者:马克·麦金农 / 马凯( Mark Mackinnon ) 译者:哈土鳖科维奇 cromartielu@gmail.com 文章来源:东西网 http://dongxi.net/b11S5 转载请保留以上信息。 2007年11月7日,北京某大街,市民正骑车出行。 图片来源:路透社 / 雷恩哈德·克劳斯 ( REINHARD KRAUSE ) 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的首都生活,人们常常能像今天这样“尝”到空气的味道。但是这种味道可让人非常不爽。在加拿大人们享受的是雪片蘸到舌尖的清新感觉,而在这里每呼吸一口空气都像是在舔舐炽热的金属。 所以,当我在世卫组织发布的城市空气污染榜单前几名中找不到北京之时,感到非常吃惊。 随后我稍微研究了一下此类榜单的统计方法。在大多数国家,世卫组织都依靠其自身统计数据。但在上榜的所有中国城市中,检测站数量一栏中都被标注为“欠奉”,因为这种途径不适用于中国。所有数据都是由中国官方的国家统计局提供的。 居住在北京的居民都知道,当地政府每天都在空气质量问题上欺瞒公众。(这话听起来挺不和谐吧?像不像哮喘病人气管的声音?本文作者正是一位 19 个月大哮喘患儿的父亲。) 位于北京东部的美国大使馆设有一处监测站。他们在 Twitter 上发了一条广播,称今天上午 9 点到下午 1 点北京空气质量指数为 344 (计量范围从 1 到 500 ),等级为“对健康极为有害”级。(我估计至少 500 。 500 这个数字比世卫组织标准高 25 倍,曾一度被视为空气污染指数上限。在去年 11 月一个烟尘漫天的早晨,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甚至飙升到前所未闻的 562 ,促使负责“ BeijingAir ”账号的美国使馆工作人员发布了一条著名的“空气状况糟糕到令人抓狂”的信息。) 但中国并不承认这些统计数字,或者说此地的空气质量的确对所有人都很危险。中国官办的《环球时报》称周二北京的空气质量为“中等”,但它却没能像美国使馆 Twitter 账户那样,拿出臭氧含量或 PM2.5 悬浮颗粒物等监测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论调。 [PM2.5 即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悬浮颗粒物,也叫做可入肺颗粒物。—— 译者注 ] 在北京,因政府拒绝向公众诚实报道城市空气质量而导致的损失难以衡量。每天都要花费一番力气告诫那些在《环球邮报》( Globe and Mail )和加拿大电视公司( CTV )合租办公室里工作的人关好窗户,告诉他们窗外的是烟尘而不是“雾气”(而中国官媒正是将烟尘称为“雾气”)。在这烟尘缭绕之下,仅仅数个街区之外的建筑物就几乎变得看不到了。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去年秋天拍摄的我们办公室窗外的景象 一份由维基解密曝光的 2009 年美国驻华使馆电报表明,相比美国使馆空气质量监测站发现的问题,更让中国政府担心的是 BeijingAir 上曝光的信息可能会导致公众的愤怒。 事实上,美国使馆对于北京空气质量的评价经常不外乎这三种:对健康不利、对健康非常不利、对健康极为有害。这些评价时常被忧心忡忡的中国网民甚至一些其国内媒体引用,以证明空气污染程度远超政府告知他们的水平。 据该电报记述,中国外交部曾派人来到美国驻华使馆,抗议说“将这些(在中方看来与北京市环保局的‘官方’数据‘相左’)的信息通过美国使馆 Twitter 账号公之于众的行为,已经在中国公众中间‘混淆了视听’并导致了‘不良社会后果’”。中方要求美国驻华使馆想个办法,让 BeijingAir 账号只对美国公民开放。 从电报上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拒绝了这一要求。但之后不久北京方面就炮制出一个解决方案,针对的不仅是 BeijingAir ,还有其他一系列不适合在网上谈论的内容。至此中国所有网络用户都无法再直接访问 Twitter 。这就是所谓的 GFW ,只有相对少数人凭借一些技术手段才能实现“翻墙”。 所以,北京今天的空气质量还是“中等”。外面都是宜人的“雾气”。打开窗户深呼吸一下这秋天凉爽清新的空气吧! 我闺女几乎一整天都呆在室内,可今晚她却依然在床上咳个不停。 查看评论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