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最终不是治水问题,是哲学问题”

来自: 南方周末-首页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9日,  已有 6 人推荐 七月,长江洪水肆虐,三峡防洪能力到底是防万年一遇、千年一遇还是百年一遇的问题饱受关注。曾主持三峡建设的陆佑楣院士接受南方周末专访,谈及三峡决策以及建设过程中的宣传问题。 三峡电力公司要提早蓄水发更多电,水利部担心洪水到来,不让提早蓄水。最后只能让国务院拍板。 (CFP/图)   能不能解决全流域洪水灾害?不可能 南方周末: 今年7月长江洪水时,长江委、三峡电力各级领导,都通过媒体解释三峡防洪能力万年一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问题,是否这次三峡各部门内部的压力很大? 陆佑楣: 我们为什么要建三峡?首要任务就是防洪,我把它看成建三峡的必要条件。我们一直对防洪强调了很多,会造成一种舆论:长江防洪 不是有三峡吗?这次长江闹洪水,老百姓反过来说,三峡解决不了多大问题。正好长江水利委员会又说:三峡解决不了长江所有的洪水问题。这个话道理是对的,但 老百姓回头一想,当年吵着非要上三峡,不就是为了防洪吗?就造成现在的反应。 要我看,最好来一场特大洪水来考验一下。 陆佑楣: 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权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年8月至1993年1月,历任水电部副部长、能源部副部长、武警水电指挥部政委、三峡工程领导小组副组 长。1993年1月至2003年11月,先后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三峡总公司总经理,实际主持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 南方周末: 那不是很危险吗? 陆佑楣: 没危险,真的没危险。三峡工程本身设计标准非常高。今年这场水7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还不到20年一遇。为了保证大坝安全、可靠,它的设计标准是千年一遇的,也就是9.88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 南方周末: 您说的是大坝本身没危险? 陆佑楣: 是,本身的安全,就是不会漫坝。 南方周末: 大坝不会毁,但不代表其它地方没事? 陆佑楣: 大坝抗洪能力的设计标准很高。至于防洪功能,那是另一个概念。防洪功能就看下游荆江大堤,三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解决荆江大堤安全。所以,它的防洪功能跟大坝自身的设计洪水标准是两回事。 南方周末: 是的,人们很容易理解成三峡都能防万年一遇了,肯定就安全了。 陆佑楣: 从防洪功能上说,没有三峡工程,荆江大堤的防洪标准就只有10年一遇,加固后大概可达到20年一遇。有了三峡水库,可以把荆 江大堤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保护荆江大堤里面60万人口。当时最担心荆江大堤,这才是建三峡的主要目的。但能不能解决全流域所有的洪水灾害呢?不可 能。 南方周末: 这次洪水其实也没有多大,不过20年一遇,但上游也淹了,下游也淹了。 陆佑楣: 对,但这跟三峡大坝没关系。下游发洪水,不是长江干流来水,是下游来的水大。上游来的水今年7万立米流量,不算太大。 南方周末: 三峡大坝起到了间接作用? 陆佑楣: 对。它只能控制干流,下游支流它根本控制不了。但下面紧急时可以拦一点,减轻下面的负担。 发电不是水利部的利益 南方周末: 三峡工程前后论证了30年,现在民间声音越来越大。这次争论,可否说是人们对于几十年前不透明程序的反弹? 陆佑楣: 对老百姓当时的民主程度来讲,我觉得在那个历史时代应该够了。 南方周末: 说到水位,2008、2009年两次175米实验性蓄水,我都在库区,两次都没有蓄到175米设计蓄水高度。 陆佑楣: 去年国务院确定9月15日开始蓄水,结果9月15日来水量一直下降,蓄不上去了。应该8月底、9月初就要考虑开始蓄水,要看天气趋势。但现在水利部门害怕后面再来一场洪水怎么办?所以一直不让提早蓄水。 南方周末: 这里有个发电效益的问题。 陆佑楣: 每次争论,都是在水利部和三峡电力(公司)之间。水利部害怕再来一场大水,出现问题是他的责任,发电不是他的利益。 南方周末: 发电是三峡电力公司的利益。 陆佑楣: 三峡总公司也不是傻瓜,要考虑发电效益,同时也会保证安全。(两家)就为每年什么时候开始蓄水吵呀吵,最后由国务院拍板。从长江洪水流量看,9月1日蓄水,就可能蓄到175米。蓄满一库水,一直用到第二年的四五月,可以多发多少电? 南方周末: 7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对电力公司来讲显然是好事。 陆佑楣: 假如从发电效益来看,现在少泄一点,下面也不缺水。你备高一点水,发电量就大得多。 南方周末: 我看上世纪50年代当时长江规划有一种说法,说能点亮半个中国。 陆佑楣: 现在没有了。北京市一天用电量大概3亿度,三峡就解决北京一个城市的用电。 我1993年搞三峡工程,之前看报道,每年春节,湖北、湖南的书记、省长都要上大堤检查,多少民工在那儿加高加固。有了三峡工程就不需要了,安全感大大提高,所以防洪功能对三峡工程上马是必要条件。 三峡工程要大量投资,如果没有发电功能,要上也有一定困难。发电可以用经济效益来偿还债务,所以我把发电功能称为充分条件。三峡这次洪水就反映了发电效果非常好,一天就发了4.3亿度电,一直到现在是满发,超发。 南方周末: 1998年8月底,您作为三峡总公司总经 理,在《人民日报》上预判:2009年竣工时,三峡基本可抵挡这种(1998)千年一遇的洪水,就是9.8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如果有万年一遇的洪水—— 您当时的原话是12.4万立方米每秒流量,三峡大坝可以超量蓄水到180.4米,库容能增加400多亿立方米。可今年,7万每秒的流量只能算20年一遇, 为何三峡就不蓄了,泄洪了呢? 陆佑楣: 这个是防总决定的,要是我,我胆子大(就会蓄)。 南方周末: 他们不太敢? 陆佑楣: 对,确实有一定的风险,往上蓄,如果上游继续来大水,我下泄的要更多,对下游也有一定危险。 南方周末: 洪水期间,我们走访了武汉、九江等下游地区,这时三峡泄一滴水对于下游都是多余的。下游对三峡的质疑是,我们的警戒线就只差零点几米了,你还泄。 陆佑楣: 只要下游安全,就可以泄。现在是,三峡调度流量不大也要你多放。下游有时是枯水时段,(为了下游通航),三峡大坝建好后保证下游的流量不低于5000立方米每秒,而天然的长江在枯水期只有三四千流量。但现在要6000,三峡也要放,保证下游在枯水期的各种需要。 南方周末: 此次汛期损失大的是下游,尤其是一些支流。当年三峡工程最后拍板时,对外表述上基本把长江防洪当做一个整体,说三峡对长江防洪有决定性意义。 陆佑楣: 实际上长江防洪要靠一个防洪体系。如洞庭湘、资、沅、澧四水,鄱阳湖下面很多支流,本身就要有防洪能力,不能全压在长江干流上。长江防洪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干流、支流、河道两岸大量工作要做,三峡只是防洪体系中的关键工程,就是保荆江大堤。 三峡工程开建时,宣传得有些过分 南方周末: 上世纪80年代,陆钦侃先生曾在《人民日报》刊载文章,说三峡对整个长江的防洪工作尤其是支流防洪作用不会很大,三峡解决不了整个长江流域的洪水。 陆佑楣: 是的,谁也没有说过(能解决)。 南方周末: 科学家确实谁也没有打这个包票,但真正到对外宣传报道表述的时候,就会给人们这种印象。 陆佑楣: 这是一种误导。 南方周末: 相信很多官员也这么认为,有一种很乐观的情绪。 陆佑楣: 甚至中国的高级领导也会有一种概念,好像有了三峡,就什么都解决了。这是不可能的。 南方周末: 但从三峡开工一直到建成,有一种情绪,就是三峡上了,就基本上解决长江洪水这个心腹大患了。 陆佑楣: 三峡的防洪效果要看什么地区,太乐观了就有一点不讲科学了。靠一个水利枢纽工程就万事大吉了,这个思想肯定不对。三峡工程开建时,宣传得有些过分,不是用科学态度宣传,什么三峡库区放鞭炮,这种气氛应该避免。 说实话,当时要搞三峡工程,没有一股精神也支撑不下来。我当时站在江边上看这么一条江,也很迷茫,干得起来?干不起来?也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 南方周末: 现在回头看30年来对三峡工程的表述,不少具有浪漫色彩的想象和乐观主义的情怀。直到最近,对三峡工程的表述才变得专业、理性起来。如一位三峡负责人在谈及多少年一遇的问题时,连续引用了十多个专业数字。 陆佑楣: 实际是原来宣传的口径有点过分。感性的东西太多,理性的东西太少。 南方周末: 作为一个理性的科学工作者,您和您的同事们只是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工程最后拍板的是政治家,这里面的政治考量和科学考量,哪个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陆佑楣: 还有一个哲学家,你别忘了哲学家。 南方周末: 当年三门峡工程拍错了。 陆佑楣: 是的。但飞机有可能要坠毁,就别干飞机了?不行。三峡工程要保护荆江大堤,荆江分洪区鱼米之乡要不要保,沿江土地要不要保? 我觉得,这种大型工程最终不是治水的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人该不该干这件事情,科学家、工程师只能把客观情况反映清楚,对未来的预见有科学推理,决策是政 治家、哲学家的事情。 人在地球上总归要干事情的。曾经有一股风要崇尚原生态,地球上哪有原生态的地方?恐龙时代也不是原生态的。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对的,整个宇宙都在不断进化,是不是?所以重大工程往往要靠政治家决策,该不该干,本质上是从哲学的观点看人要不要干这件事。 南方周末: 但人其实是害怕改变的,尤其事关他切身利益时,肯定有疑虑。 陆佑楣: 人必须改变。人在地球上做的事情多了,何止一个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在整个人类活动中是很小的事。新疆输气管送到上海几千公 里,中间出现一点事,上海没有气,一天都过不下去。所以越是现代化的人,生活风险越大。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现在没有瓶装水、桶装水,有人不敢喝自来 水,20年前哪有这个情况?所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即究竟人该怎么活在地球上。 南方周末: 从三峡建成到现在发挥作用,您的想法有什么改变吗? 陆佑楣: 我基本上是一致的。三峡工程是应该建的。 南方周末: 我觉得三峡工程受到一些质疑,也受到很多工程论证不完善的影响,大家怕了。科学家可以实验,我普通老百姓要…… 陆佑楣: 科学家还是进行了很充分的论证,就怕一些当政者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那就要出问题。 上一页 1 下一页

阅读更多

三峡防洪运用良好 库区垃圾日益严重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称三峡工程全面经受了今年洪水的检验,运行情况良好,确保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不过,三峡集团公司没有谈论库区日益严重的对大坝、库区生态以及航运构成严重威胁的漂浮垃圾的问题。而且有专家认为,现在还不能说三峡工程全面接受了检验。 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星期一发布新闻稿,称国家领导人李克强和回良玉在三峡工程防洪运用情况汇报上作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肯定三峡集团公司得力执行国家防总、长江防总调度指令。 新闻稿还说,在今年防洪期间,三峡工程全面经受了洪水检验,运行情况良好。安全监测结果表明,大坝、电站、船闸等主要建筑物的变形、渗流和应力应变正常,三峡库区地震、地质、水质、泥沙等未见异常,漂浮物清理及时,未对发电和通航产生不利影响。 *分析:不能定论已经全面接受检验* 四川地矿局高级工程师、地质学家、长江专家范晓在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洪峰程度不及以往两次的严重,目前还不宜定论说,三峡大坝全面接受了洪水检验。 他说:“现在还谈不上全面检验,因为,三峡大坝的设计至少要考虑百年一遇的洪水,甚至千年一遇的洪水。那么今年到目前为止,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7月份的洪峰的话,只相当于20年一遇,或者不到20年,它和1998年,包括1954年长江上游洪水的流量相比,还是小很多的。这个应该在它设计的防洪的作用来看,今年实际上还没有受到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现在就说它已经全面地达到它当时设计的防洪要求,现在还不能过早下这个结论。” *漂浮物问题重于始料* 另外,据媒体报导,在上个月经历两次洪灾后,大量漂浮物和垃圾积聚在三峡大坝上游近坝水域,形成了一个面积达5万平方米、深约60厘米的垃圾毯,一些地方人可以在上安全行走。除近坝水域外,三峡湖湾地段也出现垃圾区。 报导说,尽管有关部门启动大规模清理漂浮物行动,但由于缺乏人力和设备,清理过程非常缓慢,每天只能打捞3000吨左右。未能及时清理的垃圾可能堵塞三峡闸门、损坏船只推进器和船底,影响航运安全。此外,随着垃圾腐烂,库区水质和生态受到严重威胁。许多人担心库区可能成为从上游排泄的污水、垃圾、有害物质和其他污染物的污水池。 长江专家范晓表示,从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问题就开始出现,近年愈加严重,可能是当初没有预想到的。 他说:“实际上从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就有出现,但是,从08年以来,每次蓄水,水位抬高,特别是在08年10月份和09年的10月份,两次抬高水位到172米的过程当中,它都挡着了上游大量的垃圾。那情况确实非常严重。水位提高,原来正常河流淹没区以上很多垃圾都要进入到水库里面。另外,蓄水以后,整个水库流速变化,有的地方甚至于静止,特别是大坝起到一个拦截的作用。所以,很多垃圾和污染物质不能像以前天然河流那样顺利地把它排泄下去。这当然对环境和水质是有影响。另外,也影响发电,因为它可能堵塞发电机的进水口。另外也可能影响到船闸,造成船闸那个地方堵塞。在以前,这个问题可能没有估计到会这么严重。” 三峡工程从当初上马一直存在争议。许多人担心,大坝水位升高增加了引发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的可能性,而水位升高则淹没了1300多处古迹,并且造成生态失衡。另外,淤泥的累积将影响深水船只的运行。到目前为止,三峡工程已经迫使150万人迁居,丧失大批农田。

阅读更多

中国: 中国南水北调工程需要迁移人口33万

中国国旗 作者 林兰 中国从周三起开始了继三峡水利工程以来最大规模的移民项目,因南水北调工程口需要迁移的人口共计33万 法新社援引新华社周四的报道,湖北省的首批500人已经在周三离开他们的居住地丹江口,该地将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被淹没。而湖北全省一共涉及迁移的人数共计18万人。其余的15万人也将随后被迁往安置在临近的河南省。 南水北调工程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目的在于缓解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2003年开建的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供水,重点解决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据报道,此次工程搬迁项目涉及的人员总数为33万,其中湖北省18万人,河南省15万人,搬迁规模是继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项目。三峡工程移民总规模是127万人,总工程总耗资约180亿欧元,南水北调工程造价预期将是三峡工程的3倍。 根据迁徙计划,从 8月12日起9月30日,涉及湖北库区的6万多人搬迁结束,至2014年,完成33万人的迁徙。一位丹江口的市长表示,50天迁移6万人,我们将可能创造一个搬迁移民的新记录。 一位姓王的村民向记者表示,全村在搬迁的前一天晚上一起吃了最后一顿晚餐,表达离开故土的不舍之情。他们的村庄之后就将被淹没在扩大的丹江口水库170米的水下。 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了两条总长分别为1890公里和1430公里的运河,总体工程的设想最早开始于毛泽东的50年代。但不少专家批评该工程浪费中国珍贵的水资源、并将对生态环境系统的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tags: 中国

阅读更多

胡平:请读《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

《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本来是一部学术著作,属于“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由北京的三联书店于2002年出版,印数只有7000册。殊不知发行 时正赶上三峡工程建设的问题不断暴露,当局一看到“水库”、“电站”、“移民”、“上访”这些词就神经过敏,于是内部下令限制发行,于是不到半年,这本书 在市面上就看不到了。不过这倒从反面提醒我们,这本学术著作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