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新聞網 | 新媒體造就中國輿論地下市場
旺報 【楊志弘】 今年大陸的十一長假,開放高速公路免費通行,不料堵車依舊。同時,微博上也為堵車原因,吵得不可開交。究竟堵車原因是免費通行引來更多車流量?抑或是派發免費通行卡影響車速?因爭執雙方均為媒體人,自是能言善道,且各有擁護者,好不熱鬧。 然而,最引人注意的是,雙方唇槍舌劍,竟然擦槍走火,一度將爭議的矛頭指向媒體體制。如此一來,招引更多旁觀者加入論戰。究竟體制約束了官方媒體的發揮?或是保障了官媒?同情官媒者有之,批評體制者有之,各打五十大板者有之。 控管傳媒 統一口徑 從台灣媒體管制時代的經驗來看,報禁和(電視和廣播)台禁,猶如刀之雙刃,一方面約束了媒體的自由發展,另一方面也避免媒體的競爭壓力。因而,台灣戒嚴時代的31家報社、3家電視台和33家廣播電台,雖然不時抱怨體制的言論束縛,卻也保障了豐厚的經濟回報。 隨著經濟改革開放,要求政治改革的呼聲一再被提出,媒體角色也日益重要。當前大陸的媒改,在開放和穩定中步履蹣跚,進兩步退一步。中共中宣部主導的媒體體制,控管嚴密。不只是大陸境外的訊息一律統一口徑,如近日的釣魚台領土爭端,或是美國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的評判,均由中央統一供稿,不容媒體各說各話。 每逢重大事件發生時,無論官民,只能紛紛打探境外媒體的說法。依賴外國媒體瞭解本國訊息,似乎已成體制的常規。如同經濟上的產品外銷轉內銷。大陸訊息在境外市埸更容易獲得。事實上,中共當局經常向外媒透露重大政策訊息,作為試探輿論反應的風向球,巳有多年歷史。 10年前的2002年,攸關政治領導人換屆的十六大召開前,大陸媒體對人事、議題,甚至召開日期,隻字未提。反而,五星酒店提供的境外英文報《亞洲華爾街日報》,領先兩天報導相關訊息。 可是,隨著媒體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媒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中共的管制也倍感吃力。如微博等網路新媒體,管制相對困難,輿論也就相對地開放,因而漸成為管制體制下被封殺訊息的輿論「地下市場」。 微博開放 網民活躍 相對於較開放的新媒體,受管制的傳統老媒體,較難滿足社會的多元需求,甚至淪為網民譏諷調侃的對象。因此,某些不滿訊息遭封殺的新聞人,常在網路上釋放出遭傳統媒體封殺的「漏網訊息」。但也因而充斥各種未經證實的傳言;目前已規定微博用戶必須實名登記。各媒體的新聞從業員,更被要求報備所擁有的微博。 當前大陸媒體,是中共中宣部主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猶如雙刃劍,雖說保障了現存媒體的利益,但也約束了媒體的發展。體制的約束,導致大陸傳統媒體並未隨經改而同步改革,也未隨著傳播科技發展而更加開放。 有些大陸媒體人參照台灣改革開放的經驗,對大陸媒體改革抱著高度的期盼。然而,日前國家接班人習近平突然神隱,事後傳統媒體依舊未有任何交代。有位大陸資深報人感嘆說,外國傳統媒體的言論自由,已走過輝煌的時代,正因科技發展而日漸式微中;但是,中國媒體才剛要爭取發展空間,卻在新媒體的競爭下,已接近日落黃昏了。 果真如此,只要媒改落後於社會需求的一天,諸如微博這種自我媒體,或許仍將在輿論的「地下市場」 中,如同山寨手機一樣,半公開地滿足了社會的廣大需求。 (作者為台灣傳播管理研究協會理事長)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