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对动乱局势的担忧与日俱增
也门的内乱已爆发3月有余。随着暴力活动的蔓延,伤亡人数不断增加。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也门红新月会决心全力以赴缓解人们的苦难。
Read MorePosted by CDTimes | 5 月 22, 2011
也门的内乱已爆发3月有余。随着暴力活动的蔓延,伤亡人数不断增加。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也门红新月会决心全力以赴缓解人们的苦难。
Read MorePosted by CDTimes | 5 月 22, 2011
日内瓦(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在全球各地,志愿者为无数人提供着至关重要的服务,而他们的牺牲和奉献却往往不为人知,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今世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自然灾害、疾病、战争及其他武装暴力、贫困、饥荒和气候变化,志愿者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工作。值此2011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与红新月日之际,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呼吁对志愿者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予更多的认可。
Read MorePosted by CDTimes | 5 月 14, 2011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四期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262497.html ,本期一共有11篇书评,4篇编译文章,加上其他内容,共6.7万字左右。 本刊采用“创作共用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的授权方式发布。欢迎大家下载、传播、阅读、讨论、分享!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创刊号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856969.html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308948.html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三期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925135.html 下面是本期责编胡凌的“编者的话”: 新一期的《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终于赶在年前同大家见面了。作为杂志的编辑,我一直担心的问题是:要是大家都写不动了怎么办?尽管2个月贡献1到2篇几千字的书评并不困难(想想人们每天发表在博客上的文字数量),但能够长期坚持下来仍然会是个热情和耐力的挑战。写好一篇书评不只是花费时间读书,还需要集中精力思考,把书中的内容同一个更加一般化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由此凸显该书的独特价值。很幸运,《报告》找到了一群喜爱读书兴趣浓厚的朋友,他们认真的态度和高质量的评论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网络杂志不时注入新鲜的活力。读书,写作,分享思考,这本身就是《报告》存在的意义,我们的编辑用行动告诉我:我多虑了。 本期内容包括11篇书评,4篇编译文章。 网络科学是国内互联网研究较少涉及的领域,更多的是物理学家在进行研究,但他们的成果对于理解像互联网这样的复杂性网络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对理解现实的治理问题有帮助(例如网络病毒),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例如自组织临界论)。黠之大者对这一领域领军人物的作品进行了总结。Kelvin Kelly的名著《失控》刚刚推出中译本,该书也是从复杂性的角度思考互联网的特点与演进,张昕之挑选其中一部分进行了分析评价。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既便利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问题,商业网络推手便是一例。这种新型广告/公关/营销行为不仅难于监管,更破坏了网络空间中的信任和规范。何威对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网络推手的著作进行了讨论。实际上,由于匿名性的存在,互联网上的虚假和不实信息并不值得奇怪,这不仅是内容本身正确与否的问题,还有传播风险被集体夸大的问题。即使对像报纸电视这样拥有专业报道人员的传统媒体而言,西方仍然在不断讨论其新闻客观性的问题,立早的书评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萧秋水的《微博不能改变一切》更是针对时下流行的看法提出异议,微博能否起到重大作用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和这个非技术决定论相呼应的更加抽象的分析是立早的另一篇《被设计的未来》。 对数字信息技术不那么偏激的观点体现在莱文森的著作中,禾玛的短评揭示了像手机这样的新技术同时带来的便利和问题。倪敏则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讨论数字营销和消费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利与弊。说白了,任何技术都不可能只有好处而没有弊端,因为技术是人来使用的,必然会出现种种问题,问题的关键始终是人而非机器和技术。 相对应的,有两篇书评则是对某类技术持正面态度:魏武挥讨论了时下流行的云计算,牟怡介绍了持有“大众文化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实际上也囊括了互联网文化)观点的论著。这更能表明,我们无法用单一的标准评判网络技术及其文化,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和立场。 最后还涉及到互联网及其文化本身的演变问题。季诺的《互联网的未来:开放与控制之争》介绍了美国网络法领域的一本重要著作,分析互联网架构和终端对于创新的关系,原初架构由于各种恶意行为的存在,很可能导致产生一个更加封闭的互联网。立早翻译的《过去和现在的文化》也试图表明,是利益群体控制了网络架构和文化,只有反对利益操控,才能造就一个更加繁荣开放的互联网。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向我们投稿或加入编辑团队,参与到这个小集体中,一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给关注和支持《报告》的读者朋友拜个早年! 最后是我想说的,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中多读书,读好书,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充实。在读书方面,我要向malingcat@豆瓣学习,在写作方面,我要向魏武挥和胡凌学习。也愿自己在兔年里进步。 关键词: 读书 , 数字媒体 ,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相关文章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创刊号发布 (10)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发布 (7)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三期发布! (5) 关于《数字时代阅读报告》创刊号 (2)
Read MorePosted by CDTimes | 5 月 14, 2011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五期,在春天里焕发蓬勃生机!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286346.html 本期一共有9篇书评,3篇编译文章,加上其他内容,共5万字左右。 本刊采用“创作共用协议: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的授权方式发布。欢迎大家下载、传播、阅读、讨论、分享!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创刊号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856969.html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308948.html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三期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925135.html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四期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262497.html 本期责编是青年才俊张信纸同学(张昕之,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博士候选人),来看看他精彩的刊首语吧: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踩着三月份的尾巴,第五期《数字时代阅读报告》姗姗来迟。比起第四期《报告》 ,留给撰稿人的时间少了将近两周,但可喜的是诸位同仁笔耕不辍——本期杂志包括 9篇书评,3篇编译,以及资源信息链接共计若干,约五万字。 自告奋勇当了编辑,偶尔向外部好友约稿,同时介绍本刊。说得多了,难免有同学半开玩笑地问我:你们(这期刊)是干啥的?若是半官方地说,正如写在封底的“关于我们” :“这是一份以数字媒体乃至媒体传播相关书籍的阅评为主的‘同人杂志’” 。如果要文艺一点:这里是一群麦田里的“在路上”,对媒介与社会,好奇,关注,点评,但不求闻达。记得几个月前(具体细节在此省略),有外部商业机构询问, 是否考虑将 《报告》商业化。 但是组内讨论后,还是决定惯承“CC 2.0” (creative commons)协议发布我们的作品,即——“署名、非商业性使用,以及相同方式共享”,尤其这句“您只能采用与本协议相同的许可协议发布基于本作品的演绎作品”。CC 的倡导者们说其任务是:“Creative Commons develops, supports, and stewards legal and technical infrastructure that maximizes digital creativity, sharing, and innovation.”也算是一种生活态度罢——尽管这背后或许浸染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生产结构、自发内容生产与职业道德、 从技术创新到商业交换等诸多刀光剑影,在此按下不表。 根据谈论的主题,本期来稿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书本之外”的故事,即新媒体技术业界“实时动态” 。这部分是两篇编译的行业报告,分别是魏武挥推荐的其学生(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TMT 编译中心 MsCellophane)编译的“2010 移动市场回顾”,于 2011 年 2 月由 comScore发布,可谓是及时之雨。禾玛则编译了由一家位于荷兰的私人公司 DISTIMO的调研报告,分析了美国的 iPad App Store, iPhone App Store, Mac App Store, Blackberry App World, Google Android Market, Nokia Ovi Store, Palm App Catalog 和 Windows Phone 7 Marketplace 在2011年2月期间的数据,绘出了一组插件下载的“龙虎榜”,共有二十多副图——算是一组高速快门拍摄下的定格画面。 第二类则是对新媒体“效应”的反思。 (新)媒体究竟从多大层面、多大强度、何种条件、何种语境下影响(改变、加强、削弱、替代…)了使用者(使用还是接触?)的各个面向上的认知、态度、行为——是一个从传统媒体时代就萦绕在研究界的一个话题(如写于上世纪中叶的《人民的选择》) ,半个世纪过去,注定前路漫漫。本期几篇涉及新媒体与“人”的文章都颇有意思。Miss kuhn小姐和禾玛不约而同选定了《网民的狂欢》(the cult of the armature)作为其评议对象。忘了介绍,Miss kuhn是新加入我们的撰稿人,来自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借此我保证他俩事先没有串通。那么到底网络给我们这些“爱好者”带来了怎样的狂欢?是真实还是幻象?请看正文。袁楚则讨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过度使用搜索引擎是否会损害人的智商。他所评价的这本书也颇有启发性(正确与否可以再议),标题不惊人死不休,但见《浅薄》二字。王成军黠之大者则讨论了时下沸沸扬扬的社交网站,讨论了其对使用者社会资本(“聚合”社会资本抑或是“联外”社会资本之辩)的建构,洋洋洒洒。 第三类则是新媒体与社会政治结构的关联。这类文章秉承“媒体效应”但又不止步于用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而将问询的视角拓展至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脉络。胡凌推荐的来自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通讯》的张霁爽作《意见要不要交换》大抵属于此类。该文以颇富争论的《信息乌托邦》一书为几点,开篇就讨论了民主形式之本,后又提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之辩。章戈浩的书评标题大亮,题曰“白人男人死人的板砖大会”——原来是讨论互联网和社会不平等的。这也算是新媒体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网络究竟是填平了分化,还是加速了分野?回答当然终归是一句万能下联金句:“it depends”——可要把这其中的道理说明白,着实不易。 耶鲁大学法学院的刘晗由《删除:数字时代中遗忘的好处》引申开来,讨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互联网‚无意“记住”了我们的“无意中”想或者不想记住的东西,所谓“雁过留声”,即“人们在信息网络上的每一次行为都被它记录下来”;然而“雁过拔毛”就不那么让人欢欣鼓舞了:“人们被记录下来的信息可能会被别人所用”——“一句话,你在使用网络,网络在保存你的记录”——由此引发出隐私权、媒体道德等一系列话题。立早同学披星戴月在前天凌晨夜班时分发来了本雅明的代表作《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上个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段子,经久不衰。同时她接着第三期翻译了 lessig所著的《remix》的部分章节,讨论了艺术与商业的互动关系,尤其问询“现代化的媒介商业化形式是否改变还是再造了艺术的天性”这一议题——但愿我没有曲解这个主题。 第四类则介乎以上主题之间,属于互联网商务的阶段性反思。如果说第三类的书是理论探讨,这部分则是真刀真枪。而我们《报告》的作者一般从这类“畅销书”中择其有争议者而解析之(比如上一期就有和微博叫板的说“微博不能改变一切”)。法学博士候选人出身的胡凌针对马化腾和腾讯创业的过程,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比起单纯的商业模式和内部事务,我更关注像腾讯这类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以及外部环境如何对它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并在文末指出针对“企业垄断”等法律法规议题,应该有更多的学术研究。 萧秋水则评述了《创业的国度》 ——以色列的“发家史”,旨在评述:为什么以色列这片面积有限的国土上可以孕育出各种技术创新,发人深省。 除却这些长一点的文章,还有一些简短的资源和评述,包括香港城市大学秦洁提供的关于网络文化的图书资源、章戈浩提供的 digital creativity 杂志的免费阅读等。而正在杭州(上海)参加新媒体会议的马金馨在百忙之中发来了会议上记录下的若干资源,从公民媒体到社区参与,不一而足,使得《报告》更具时效性。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转眼间,从创刊号至今,《报告》已经出了共十个月。十个月之于人世社会,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三个多季度,但对于新媒体来说,则可能已是更新换代。编辑团队里的胡凌曾和我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所有和互联网有关的比较好的书(不论中西)都评论一遍,成为资料库——每期 15 本,一年就有 50本(包括重复的),4年有200本,应该可以赶上新书出版的速度,只要坚持就好,5周年的时候就蔚为大观了”。此言得之——“慢慢走,欣赏啊!” 以上是本期《报告》的“片花”——更为精彩的内容等着诸位。预备——起! 再次向本期撰稿人以及资源推荐人表示衷心的谢意。 ——是为序 相关文章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四期发布 (1)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三期发布! (5)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发布 (7)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创刊号发布 (12) 关于《数字时代阅读报告》创刊号 (2) 关键词: 读书 , 数字媒体 ,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
Read MorePosted by CDTimes | 5 月 14, 2011
有首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按时髦说法,该叫做“红歌”)唱道:“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共产党领导崭新的国家,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而今天看到的一份民意调查报告似乎在显示,“我们仍然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状态依旧延续。 这是美国PEW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的名为“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的系列跨国民调,已经调查了57个国家的超过24万人。可以来看看2010年春季调查中,关于“World Economy & Globalization”的情况。 问题一:Overall, are you satisfied or dissatisfied with the way things are going in our country today? 回答情况: 中国受访者以87%的满意率高居世界首位 ,远远甩下第二位的巴西(50%),一些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本国当前的发展态势表示满意的仅为少数,如德国39%、英国31%、美国30%、法国26%、日本20%。 问题二:Now thinking about our economic situation,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in (survey country) – is it very good, somewhat good, somewhat bad or very bad? 回答情况: 中国受访者以高达91%的乐观态度高居世界首位,充分展现了对本国经济的信心 。作为对比,美国、英国、日本受访者里看好本国经济状况的分别仅有24%、20%、12%。 问题三: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growing trade and business ties between (survey country) and other countries – do you think it is a very good thing, somewhat good, somewhat bad or a very bad thing for our country? 回答情况: 中国受访者里93%认为“贸易是个好东西”,与黎巴嫩人民并列世界第一 。有意思的是日本和美国分别仅有72%和66%的人同意这一点。 问题四:Please tell me whether you completely agree, mostly agree, mostly disagree or completely disagree with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Most people are better off in a free market economy, even though some people are rich and some are poor. 回答情况: 中国受访者里84%赞同自由市场经济对大多数人更有好处,仍然高居世界第一。 尼日利亚和印度的赞同率分列第二、第三。而美国、英国、日本受访者中分别有68%、64%、43%的人赞同这一点。 坦率地说,这些数据既令我感到意外,又让我不感到意外。意外或者不意外,都是因为符合或不符合我头脑中的某些个人经验与刻板印象:一方面,我身边的每个人似乎都对当今中国社会有这样那样的抱怨,有的嫌太开放而少秩序,有的嫌太保守而不自由,房价、教育、医疗、官僚、腐败、股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媒体管制,这些话题永远会激起无数批评甚至骂声,而不少朋友甚至在认真考虑移民海外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似乎也能感觉到洋溢在空气中的一种自豪与骄傲的情绪,有点像陈冠中在小说《盛世》中虚构的那样,人们醉心于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举办奥运、世博,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甚至,按照一些人的叙述,其他国家政局变天而我们红旗不倒,“挫败反华势力一次次的阴谋”,战胜天灾并“多难兴邦”等,都可以成为骄傲与幸福感的来源。只是我难以科学地证明,这两种情况的并存,究竟是因为当前社会分裂成了不同的观点群体,还是因为这两种观点和态度其实可以在同一群人身上共存。 从这些数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 PEW的研究人员以此下结论说 ,中国与中东、北非诸国情况不同,大约也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他文中最后一句话很给力:“(The Chinese public)confident that their country is on the right path, and optimistic that their own lives will improve”。 而这些数据也引发了我的一些随想。不是学术的推演,只是意识流式的遐思,暂列若干条如下。当然,以下文字的前提均是: 假定PEW的这些数据真实可靠,具有足够代表性 。 一、中国人对本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充满信心,而且高度认同当前发展的大方向。 二、中国人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上最热爱“自由市场经济”和“贸易”的国民。 三、信心、热爱或满足感可以来自比较,与从前的生活相比,中国普通百姓确实能感受到差异。与其他国民的生活比,需要足够丰富的信息,但主流媒体上相应的供给或许不足。将现状与其他可能性相比,则需要更丰富的信息,更高的眼界和素养。 四、我们确实不辜负党一直以来的要求,努力做到了思想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天下大同,万众一心。相比之下,那些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民主国家(如美英法)的人民的思想就比较混乱,不但极度不看好本国的经济现状(美英法均有八成左右的人不看好),而且有三成左右国民不喜欢“自由市场经济”和“贸易”这两个资本主义看家法宝,更有七成以上民众对国家大势心怀不满。 五、所谓“金砖四国”,其中中国、巴西和印度的民众在这四个问题上的态度较为接近,持正面回答的比率均在世界前列,而俄罗斯则显得另类一些,没有跟紧队伍。 六、对于吾国吾民,其他国家的民众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问题关乎目前炙手可热的所谓“国家形象”的讨论。从PEW的调查中(下图)可见,肯尼亚、巴基斯坦那可真是咱的铁哥们,尼日利亚也不错,俄罗斯人喜欢中国的多一点,美国人里边喜欢和不喜欢中国的基本对半开,其他一些国家的老百姓,啧啧,真是不赏脸哪。 七、关于PEW的数据抽样。根据其自述,2010年在中国除西藏、新疆、香港、澳门(OK,及台湾)外的各省(区、市)抽取3262个样本,其中城市居民比例与实际情况(中国有43%城市人口)相比偏高(为67%),但仍可粗略地代表占比42%的中国成年人。3262个样本能否代表14亿人?这个问题学过统计学的人心中应该有答案。当然,PEW调查的一整套方法不得而知,对其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也暂时无法评估。又及,基于统计学的抽样准不准,终究是个概率问题,比方说,一万朵花里九千朵是红的,一千朵是蓝的,即使用了科学抽样的方法,仍然有可能出现随机抽出五百朵花全部都是蓝的,因而下结论说这一万朵花全是蓝色的情况——只不过这个可能性极其微小就是了。 相关文章 警惕社会溃败 (6) “世界互联网项目”报告2009摘要 (6) 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超过15亿 (5) 感到荒谬之后 (17) 哀悼日 (1) 中国网民创造的价值在哪里 (3) 中美青少年在线生活经验之对比 (6) 如是我闻:2007中国新闻业回望 (1) 关键词: 调查 , PEW , 数据 , 中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