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陽光時務 | 香港為誰服務:本土運動的崛起與角力

  1966 年,27歲的香港市民蘇守忠,站在中環天星碼頭,絕食抗議天星小輪加價。40年後,2006年,包括朱凱迪在內的一群青年,絕食抗議政府拆卸天星碼頭。歷史的鐘擺兩次回到這裏,呼喊著同一內涵──「香港人的土地,是應該為香港人的生活去發展。」隨之而激發了近年連串大規模本土運動,香港意識正式崛起。 文/雨文 採訪/雨文 黃麗萍 「香港故事」未講完 「香港政治化透過本土運動進行。過程中雖然會不斷失敗,但卻創造出新的形勢,具有一定影響力,包括對內地,這與台灣的本土運動不同。」朱凱迪說。 牽動香港人心的兩大群眾政治活動──六四紀念活動和七一遊行,前者關注內地民主自由的發展,後者則針對香港本地事務,在今年都創下了參與人數的又一高峰。七 一遊行的主辦單位「民間人權陣線」估算,今年遊行參與人數多達40萬人,人數之多僅次於2003年的50萬人和2004年的53萬人。在遊行途經的街道, 除了傳統政黨設置了籌款街站,愈來愈多大大小小的本土運動團體也設置街站。他們與遊行人士一起高呼「香港是我們的主場」,香港意識相當炙熱。 「97 回歸前,許多學者都說『香港故事』已經講完。一個『小城市』回歸『大國家』,中央政權穩妥,加上搞國民教育,以為香港意識會變弱,而國族意識會變強。但回 歸至今發現,『香港故事』還未講完,不斷有新故事發生。」長期從事香港文化研究,自1996年起從事「港人身份認同感調查」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 學院副教授馬傑偉認為,「香港故事」得以延續,與香港年青一代的價值觀轉變有關。 作為「香港故事」核心的香港意識,在回歸前以經濟為主軸,但在回歸後尤其是近年,卻轉向政治化。馬傑偉指出,本土意識由以往著墨在生活、習慣等文化層面,轉變到近年強調要由政策層面來體現生活的價值。 本地社運界中堅朱凱迪,2006年率先發起「本土行動」,保護天星、皇后碼頭。他認為,本土運動是香港政治化的主要組成部份,香港在擺脫殖民地走向一國兩制 時,港人開始有新的政治想法,想藉著建立集體意識來決定自己的未來。「當說政治化事件時,過往關注的面向是與中國切割不開的,如89民運。焦點放在大陸, 香港自己卻沒有未來,很無奈,因為沒有話語權。97後,2003年的七一遊行是最大的轉折點,是質變,整個焦點重新回到香港這個城市本身,要保護的是香港核心價值。」 「香港意識」萌芽之時 香港意識之所以出現如此轉變,必需追溯到它的根源。在國共內戰前,香港與內地交往頻繁,兩地差異小,香港是廣州文化的一部分,並無一個獨特的香港文化身份, 所以相較於香港意識,嶺南意識反而較強。50年代開始,大量逃避戰亂的內地人移居香港。對於他們來講,香港只是一個避難所,故此有「香港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的說法。 香港意識在60、70年代開始萌芽。當時,第一代土生香港人佔總人口的一半多,成為大多數。加上香港經濟開始急速起飛,締造了「亞洲四小龍」的神話。相對於 內地的政治動盪與經濟落後,香港人有一定的優越感。這些獨有的經歷,使香港人建立了一份抽離於中國身份的「香港是我家」的集體價值觀。不過,作為殖民地, 香港民主發展有限,香港意識是透過經濟奇迹來建立的,香港本土意識較為單薄。馬傑偉說:「對於香港人來說,香港歷史是抽象的,只是由漁村轉變成大都會的概念,經濟奇迹大過本土歷史。」 有別於經濟型的本土意識,蘇守忠在1966年於中環天星碼頭絕食,引發的抗議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則被視為是關心社會、抗議不公的真正本土意識的萌芽點。此後在1968年,以學界為代表,發起爭取中文享有官方語言地位的大規模社會運動,更被視為是反抗殖民地政府不公平的第一波本土運動。 80 年代至97回歸前,香港意識仍延續著70年代以經濟成就來標榜香港的主軸,並被廣泛敍述成是「香港故事」,成為社會主調。台灣文化人龍應台,在2004年 所寫的一篇《香港,你往哪裏去?》的文章中,把這種主流意識稱之為「中環價值」:「中環代表了香港,『中環價值』壟斷了、代表了香港價值:在資本主義的運 作邏輯裏追求個人財富、講究商業競爭,以『經濟』、『致富』、『效率』、『發展』、『全球化』作為社會進步的指標。」在這種價值觀下,香港經濟不斷發展、 土地資源不斷被開發,亦為近年的第二波本土運動埋下伏線。 在迷失中崛起 97 香港回歸後,面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治形態,香港意識走向政治化。馬傑偉指,香港被定位為中國的城市,與北京、上海作比較,最低潮時甚至與澳 門作比較。朱凱迪認為,港人因而迷失了自我,「97後,香港人就是在這些被加在自己頭上的框架底下來看自己。那幾年,香港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 港府為了應付周邊地區的競爭,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和基建項目。金融服務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10.3%,上升至2009年 的 19.5%。這使本地中央商業區的土地需求大增,政府於是通過巿區重建和填海工程,來增加巿區中心地帶的土地供應量。這與回歸前,以經濟發展作為主導的思 維模式一樣,不過,民間卻開始有自己另外一套想法。 本土意識正式被搬到枱面並政治化,起點是2006年底開始的保護天星、皇后碼頭運動。當年,朱凱迪與一群社運人士、社運團體,組成「本土行動」。他說︰「我 們想透過運動,把本土意識放在政治層面來討論。整個討論指向香港人,讓大家想想這些發展究竟是為誰服務。」整個運動探討的,是香港城市規劃和空間問題。 「香港人想取回生活的主導權,不再只是關注政制如何發展、我可否投票選特首的問題,而是要掌握日常生活的部分,主動塑造香港。」 同時,本土運動亦越來越多地針對中港關係。馬傑偉說,「舊時『中國』是模糊的,但現在大國崛起,同時又有許多陰暗面,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意識崛起。」 2003 年的七一遊行,港人從政治層面提出香港本土意識。當年50萬人上街,反對特區政府按中央意願,就《基本法》第23條立法,要求政府立即擱置有關制止叛國、 分裂國家、煽動叛亂、顛覆國家及竊取國家機密等行為的立法工作,因為擔憂23條立法將破壞香港的核心價值。這是港人首次主動提出要守護這座城市、 自己「家」的核心價值觀,即自由、人權、公平等,本土意識強烈。 多項涉及中港融合的大型工程和措施,亦引起港人不滿,指香港從未被諮詢,只是在不斷地「被簽約」。典型例子就是在2009年底,民間大規模反對興建廣(州)深(圳)港(香港)高速鐵路項目(簡稱高鐵),以及隨之而起的保護石崗菜園村運動。 80 後本土社運人士卓佳佳說:「香港人的土地是應該為香港人的生活去發展,為何我們一定要為『人民幣』服務?現在賺到的錢只到小部分人手中,如地產商,代價卻 是由全體香港人去承擔。」她批評政府現時的社區規劃,根本不是為了香港市民。「我並不抗拒中港融合,但不可以單方面被對方融了而失去自己,應該堅持自己的 價值、獨特性,去影響對方。」 例如新界北區粉嶺的馬屎埔村,同樣被包括在中港融合計劃、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計劃內,當地村民要面臨被拆村的危機。村民與關注事件的本土運動團體,兩年來發起 多次反拆村的抗議行動。「一句為了與珠三角融合,就去建立一個新市鎮,與內地的地產項目融合。我覺得香港現在只是被再殖民,以前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則是 中共的殖民地。」卓佳佳由關注馬屎埔村的發展,到進駐當地並與村民一起創辦「馬寶寶社區農場」,推廣永續農業,來抗衡官方的發展模式。她指,政府從未就有 關計劃諮詢過公眾意見,是「偷步出賣香港人」。 這名80 後,如此著緊馬屎埔村的前途發展,原因很簡單,就是「香港是我家」。「其實我的想法是為整個香港而去做的。許多人說台灣很好,永續農業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何不移民到台灣呢?但我會覺得,就算到了那裏,那裏是不是我的家呢?無論是我或者我的父母,現在或者將來,都會把香港視作自己的家。」 她指自己這種以香港為本位的想法,是受到保護天星、皇后碼頭行動的影響,「那時開始知道甚麼是身份認同。身份認同是建立於一個人如何在這個地方生活,怎樣去 用這個生活空間和擁有一些共同的回憶。」卓佳佳說,正因為這種香港意識與現實落差太大,港人完全無法主導自己的發展方向,才引致今年七一有40萬人上街。 內外夾迫 本土意識往哪裏去? 本土運動曾嘗試在2010年,改變這種政治無力感。當年社民連和公民黨五名立法會議員,透過辭職後再參加補選,發動「五區總辭」運動,提出藉著選民參與「變 相公投」,以表達要求落實普選的民意基礎,嘗試在政治夾縫中有限度地推動民主政治。不過,五區補選的投票率只有17.1%,不少論者皆認為「公投」運動以 失敗收場。 朱凱迪說,曾積極參與「五區公投」的本土運動團體,當時的挫敗感很強。「五區公投後本土運動一直無法擺脫那種無力感。像在今年的特首選舉裡,就沒有動員反抗 力量,變成最終任由媒體炒作僭建事件,相當荒謬。」他又形容,香港這兩年的政治環境如去年區議會選舉種票案、今年的特首選舉,都令港人無法冷靜。 此 外,在與內地高度融合下,香港漸漸「大陸化」。自由行和雙非孕婦問題所引起的種種問題,令港人感到憤怒。去年中起,嶺南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陳雲發起的「香 港自治運動」,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共鳴。以他為代表的「香港城邦論」者主張,香港在《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享有自治權利,強調建立一個作為 『我』的香港人,與作為內地人的『他』有甚麼不同。 曾任灣仔區議員,同時亦是文化運動人的金佩瑋,去年接觸了陳雲的「自治論」後,被他所吸引而加入了「香港自治運動」網上群組。「五區公投後,部份本土運動人士選擇重建菜園村,部份人士卻消失了。涉及到中港問題中的族群問題,大家都不敢碰,陳雲則接手了這一塊。」 「香港自治運動」成員謝家俊表示,他們主張「中港區隔」,中國政府必須根據《基本法》行事,除了國防和外交事務外務,不應干預特區的內部事務。與此同時,他們也不贊成香港介入和干涉內地事務。 「回歸初期北京尚算放手給特區自治,但在2003年七一以後,就變成『以我為主,不斷干預』的政策,這體現在北京不斷地干涉香港政務之上。中國政府的駐港機 構,往往扭曲香港的情勢,損害了兩地的關係和利益。中聯辦本來只是聯絡機構,時至今日已變成類同於昔日英國殖民部的角色,例如介入特首選舉。」謝家俊說。 今年初發生「蝗狗」中港罵戰,使本土運動內部出現撕裂,分成「支持蝗蟲論」與「反對蝗蟲論」兩大陣營。對於有社運人士批評,香港自治運動支持「反蝗」論,是 類同西歐反移民的右翼排外思潮,謝家俊表示絕不認同,強調他們並非「反移民」。「我們只是反對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以及毫無節制的內地遊客自由行政策。他們 的不斷湧入,很難避免會與土生香港人產生族群衝突。不少泛民主派政黨和社運人士,囿於長期高舉『公平正義』、『幫助基層』等意識形態,都不願意承認和觸碰 這個問題。」 面對內外的挫敗感,朱凱迪預計,未來本土運動所面對的形勢將會變得愈來愈複雜。對外,有中央的存在;對內,則有許多對抗性的力量如地產霸權、小圈子選舉等, 較以往困難和複雜得多。「以往是親共產黨,或是親國民黨。之後是親共或反共。但未來,本土運動每走出一步都會很有意義。」 朱凱迪指,如果土本運動能夠在香港實踐成功,也將對內地產生一定影響,李旺陽事件正是最好例子。「未來香港作為可影響內地政治的地位將重新提升,這與台灣本 土運動不同。台灣從來不是可以影響大陸的基地,但香港正相反。如何令香港本土運動在內不讓資本家吃掉,同時又可抗拒專制,打好這場角力戰,繼續影響大陸。 這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民進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社會經濟議題上的左右搖擺,台灣獨立議題上的強弱不一,是兩條始終拉扯著民進黨的軸線,直到現在。 文/張鐵志 民進黨從來就是一個內部充滿矛盾、外部方向不斷搖擺的政黨。 在1986年正式組黨之前,民進黨就是不同反國民黨勢力的人組成的:地方山頭、國民黨的脫離者、知識分子、有理念的律師、職業革命者等等。在八零年代的黨外時期,體制內外的兩種分歧路線開始浮現。組黨之後,社經議題上的左右,台灣獨立議題上的強度,是兩條始終拉扯著民進黨的軸線,直到現在。 解嚴後的八零年代末期,建立新國家和制憲的獨派聲音強烈高漲,使得民進黨在1991年通過台獨黨綱,構成民進黨第一波激進化的高潮,卻使年底國民大會選舉遭到不小的挫敗。 由於民進黨台獨路線更加清晰,以及國民黨主流派和李登輝逐漸掌權,使得外省政客與族群開始不安並且反彈,1993年新黨亦因此從國民黨獨立出來,台灣的族群矛盾也高度尖銳化。為了勝選,1994年陳水扁在選台北市長時,主打「快樂、希望」的口號,試圖揮別民進黨過去的悲情與抗爭形象。1995年,民進黨中央和新黨喝「大和解咖啡」,並喊出大聯合政府的主張,這都代表「台獨黨綱時期」民進黨進入主流選舉競爭體制後,在形象與路線上向中間靠近。1996年彭明敏、謝長廷競選總統失敗,再度掀起黨內辯論。到了1999年,阿扁準備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時,民進黨主流聲音已經清楚認知,必須化解選民對「台獨」的疑慮,所以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宣布「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做中華民國。」這在某種度上已是否定了台獨的黨綱。 阿扁剛上任提出的「四不一沒有」,更是民進黨史無前例的溫和立場。但是在阿扁第一屆總統任期的末期,因為得不到北京的善意回應,加上面對2004年的選舉,阿扁強力訴諸本土牌。2006年開始的貪腐疑雲,且深綠力量嚴厲批評黨內溫和派,讓阿扁選擇以深綠路線鞏固脆弱的政治權力。 民進黨在社經議題上也長期在左右上不一致。建黨黨綱有左翼傾向的產業民主、社會民主政策,但是另一方面面對國民黨龐大的黨國資本主義,又主張要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強調私有化。平均來說,民進黨的政治菁英當然比國民黨更重視弱勢與環保,不論是在立法院的政策投票或是地方執政縣市的政策;事實上國民黨也抨擊民進黨是「反商」,一旦當選將有害經濟發展。這個標籤成為民進黨執政後亟欲破除的魔咒。所以即使兩千年總統大選時,陳水扁匯集了許多進步學者提出相對理想的競選政見,但面對2001年的金融危機,加上自己缺乏信念,所以立即宣布「社福暫緩、經濟優先」。此後,更積極與資本家建立聯盟,給予政策好處來交換他們的政治支持與經濟資助── 這既是為了民進黨的政治獻金,部分也進入自己家庭的帳戶。 深綠的本土路線加上貪腐,民進黨在2008年出現崩盤性的失敗。許多人說,一覺醒來彷彿回到二十年前。就在此時,出現了一個非典型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小英擔任黨主席。 小英競選時,主張要提出「新中國論述」並且要走中間偏左路線,這都是要在民進黨的兩個主要軸線上重新找到方向。但是小英擔任黨主席期間並沒有具體做法,直到總統大選時,才有比較積極的論述。在兩岸方面,民進黨雖然曾經反對ECFA,小英卻在競選過程中清楚表示民進黨當選後不會變更兩岸政策的現狀,也強調過去在民進黨執政期間推動許多開放政策。在社經議題上,小英在這次選舉主打「公平正義」,是台灣選舉史上第一次讓這個概念成為大選主導議題。 不過,蔡英文至多只是帶領民進黨開始一場未完成的轉型。尤其選舉的失敗,更讓許多人認為兩岸政策仍然是民進黨的主要痛腳;也有人質疑,選前許多資本家出來喊話最終影響了選舉結果,證明台灣社會依然是一個重視經濟成長大於公平正義的保守社會。 但不論是因為客觀環境,還是為了與國民黨區隔,民進黨的未來無可迴避地必須在這兩個問題上贏得民眾信任。兩岸在文化與經濟上互動的密切,使得民進黨必須讓民眾信任他們可以與中國對話、處理兩岸議題,而不是逢中必反;但他們又必須和國民黨不同,必須讓綠營支持者相信他們能捍衛台灣的民主和主權。在國內問題上,面對台灣貧富不均的惡化,民進黨繼續堅持公平正義既在道德上應該堅持,也可能對選舉有利,只是他們必須說服這個保守的社會,公平正義可以結合經濟發展。 當然,這不僅是民進黨的挑戰,也是台灣的挑戰。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 第23期 《民進黨下一步》

2012年7月12日出版 【主編的話】 從濁水溪看香江之怒/長平 本土意識的覺醒,本土力量的崛起,對於確立城市的身份,捍衛城市的價值,維護市民的權利,都是必須經歷的過程。 【封面故事:民進黨下一步】 民進黨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視頻)/張鐵志 社會經濟議題上的左右搖擺,台灣獨立議題上的強弱不一,是兩條始終拉扯著民進黨的軸線,直到現在。 與中國對話,我願意帶路——專訪民進黨前主席、前行政院院長謝長廷/張鐵志 「我現在不是主席、也不是公職,對我個人來說,我願意代表民進黨與中國建立一個對話的平台或管道。如果我失敗了,那也只是我個人的失敗,如果未來的民進黨願意嘗試走我這樣的路,那我帶路先這樣做就有了價值。 」 民進黨新生代:需要故事的世代 圖/文 林怡廷 從「美麗島世代」到「律師世代」、「野百合世代」,再到今天的民進黨新生代——他們被叫做幕僚世代,謝長廷稱他們是一個「沒有故事的世代」。「但他們不是沒有機會創造故事,兩岸關係將是他們的舞台。」 民進黨大陸政策之演進/朱建陵 民進黨的性格仍是選舉取向,一朝黨主席有一朝的政策,而檢驗蘇貞昌、謝長廷大陸政策主張的適用性,只能在後續的選舉中得到答案,至於何時民進黨會有「路線轉型」的改變,目前看來,仍屬遙遙無期。 民進黨與社會運動的愛恨糾結/楊長鎮 台灣社運界開始對民進黨抱持了相當的保留態度,也開始有意識地建立適當距離。上個世紀威權侍從體制下建立的反國民黨聯盟,如果不能說是徹體解組,至少也已經高度重構。 民進黨與台灣社會運動/何明修 就如同親密關係中的怨偶,民進黨與社運的糾結是命中註定的,台灣以往歷史發展軌跡決定了這種的政治格局。 烏托邦的鄉愁 阿才的店(視頻) 圖/文 林怡廷 意義上,他們是邊緣者,卻注定和台灣的進步糾纏不休。他們以不登大雅之堂對抗殿堂,以真誠的頹廢擊退偽善的威權社會。 【多拍一點】 七月圍城/雨文 香港的七月圍城,在煙花聲中,在噓聲中完成。 【愛上深度1:香港:本土烽煙】 香港為誰服務:本土運動的崛起與角力/雨文 1966 年,27歲的香港市民蘇守忠,站在中環天星碼頭,絕食抗議天星小輪加價。40年後,2006年,包括朱凱迪在內的一群青年,絕食抗議政府拆卸天星碼頭。歷史的鐘擺兩次回到這裏,呼喊著同一內涵──「香港人的土地,是應該為香港人的生活去發展。」隨之而激發了近年連串大規模本土運動,香港意識正式崛起。 香港自治運動:我們並非「戀殖」/ 陳嘯軒 去年成立的「香港自治運動」組織,主張「中港區隔」,目前活躍成員共有數十人,在facebook上則有數千名支持者。今年的七一遊行,他們舉著約30面「龍獅香港旗」參加,數百人響應他們在網上的號召,加入了遊行行列,場面壯觀。 組黨:本土運動新趨勢 專訪朱凱迪/雨文 朱凱迪說,香港本土運動組織發展成政黨,使運動更具影響力,可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愛上指南】 香港本土運動發展 香港貧富懸殊40年 【愛上深度2:什邡槍聲】 什邡槍聲 六天五夜的城市攻防戰 文/余聲 上萬人聚集在城市中心廣場公開表達自己的訴求,這樣的事件不是第一次了。然而結果很類似。在出動了武警、特警且有人員受傷流血之後,地方政府也不得不妥協,正面回應市民的訴求。 什邡鉬銅項目的環境影響/范曉 環保部門對鉬銅項目環評報告書批覆中稱「污染物可實現達標排放」,但「達標排放」並不等於無污染排放,也並不等於對環境無害。「達標排放」同樣是在排污,它也要吃掉環境容量,也要影響環境安全。 【多讀一點:中國大趨勢】 在後毛時代尋找毛澤東 作者:溫洽溢 毛主義曾是中國革命的靈丹妙藥,代表著經典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但是在後毛時代,毛主義似乎搖身一變,成為批判改革的靈堂神牌。這篇文章節選自新書 《毛主義的誕生》中溫洽溢撰寫的導讀。指出當下的「毛澤東」儼然脫離了中國政治歷史的語境,而成為一種普遍性的符號象徵。不論中、西方,不管學人、政治 人、藝術家,乃至尋常百姓,都在汲取毛澤東這個符號,建構屬於他自己的毛澤東含義,而使得毛澤東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愛上禁區】 沙溪騷亂 叩問民工市民地位/曠達 廣州增城、潮安古巷騷亂之後未及一年,廣東又一次爆發外來務工者與本地居民的激烈衝突。中山沙溪事件由兩名少年打架而引發,最終卻導致數千外來勞工上街抗議,警民嚴重衝突。事件背後反應出二代民工呼喚更為平等的市民地位,針對民工的公益政策、福利政策亟待改善。 內地訪民七一香港喊冤/陳嘯軒 在今年香港「七一」遊行中,一個數十人的小方陣,在數以十萬計的遊行人群中顯得格外矚目。他們旗幟鮮明地舉起「我們來自中國大陸」的橫額,沿途高喊「捍衛憲法」等口號。 【愛上噪音1】 羅大佑:《蒲公英》 羅大佑是華語流行樂壇裏無法遺忘的名字。當年的抗議搖滾歌手用他的歌,見證了兩岸三地一系列重要的歷史時刻。30年後的今天,羅大佑選擇用溫情面對現實,有 人說他變了,他說他只是不想和大多數人走一樣的路。《蒲公英》是羅大佑1982年第一隻個人專輯《之乎者也》中的最後一首歌。這首無論在編曲或歌詞,都深受七十年代台灣校園民歌影響的作品,在《之乎者也》這張台灣搖滾樂經典唱片中並不起眼。然而1989年,《蒲公英》被收錄在台灣為聲援六四 而發行的合輯《美麗新世界II戰爭與和平》之中。至此,歌中所唱的蒲公英的命運,似乎有了新的解讀。 怒火不再羅大佑/ 陳嘯軒 30年前聲嘶力竭唱著「台北不是我的家」(《鹿港小鎮》)的抗議搖滾歌手,似乎已經遠去。20年前操著半鹹淡粵語,與「軟硬天師」詼諧地合唱「偏僻海角資本家北上爭取祖國訂單」(《親親表哥》)的羅大佑,看來也不會重來。 【 《愛上噪音》新書特輯 】 如果時代是場電影,噪音就是它最好的配樂/ 柴子文 中國搖滾是怎樣沒有煉成的?/張曉舟 「我要抗議」:台灣音樂的異議之聲/張鐵志 香港抗議歌謠前史/ 廖偉棠 【愛上新青年】 兩岸三地文學雜誌 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 本期嘉賓 華健 Shanghai:上海,《天南》編輯。 黃崇凱 Taipei:台灣,《聯合文學》編輯。 黃靜 Hong Kong:香港,《字花》主編。 【多讀一點】 專訪《人民色情》作者余幼薇 後掃黃打非時代/月近人 「在中國內地,色情活動,正在受到政治異見分子、激進藝術家和民主、民權人士所掀起的更大範圍內的民主運動的影響。色情不再僅僅只是色情了,它變得更嚴肅、更有意味;而正是因此,它也變得更加危險了。」 救國方案集大成者 二野老人與友人的113封信 作者:唐寶林 中共黨史研究學者唐寶林在本文中,將周成啟的新書《沒有覆信的書簡》中提到的當代中國前進方向總結為四個派別:毛左派、維穩派、救黨派以及切割派。與周堅持救黨不同,唐認為馬克思主義本身即是一種空想,在這基礎上的一切努力都勢必白費。 【多說一點】 約架與革命的理路/張大軍 約架是微型的個人私力救濟行為,革命是宏大的群體私力救濟運動。其背後的理路和價值坐標是一致的。支持約架是對政府公權失效的天然反應,贊成革命則是渴求自然正義的終極表達。 私刑與實質正義/Stariver 反對者把所有支持當局的觀點視為當局的宣傳,把所有持支持當局觀點的人視作當局的宣傳工作人員,最終把對當局專制的敵對,落實到對專制具體成員個體的敵對,引發約架。 告別驚悚的政治/木然 避免再走回頭路,就是避免再走專制路,就是避免再次進入驚悚的國度,就是避免與人類文明對著幹,避免成為普世價值的敵人,這是通過反思歷史得出的基本經驗教訓。 菲律賓的「賭場政治」/程西泠 菲律賓的選舉制度早在二十世紀伊始就建立起來了。它可堪稱亞洲最早的一批民主國家之一。然而,在菲律賓民主之前,人們常常必須加上一些限定次,比如「失敗的」、「虛假的」、「水土不服的」。 【《陳平談話錄》連載之四】 陳平X于建嶸: 關注民工群體事件 發生在農民工二代及二代農民工身上的群體性事件越來越多,于建嶸認為相對於第一代農民工的利益訴求,這一代人更多是在人權、市民權角度上有所希冀。而且矛盾背後反映出底層鄉村政府職能過多。

阅读更多

泄露国家机密 怎能放过你

滨州工业园热电厂将被拆除,并开发成高层住宅。 (原山东魏桥集团旗下自建电厂被关停) 7月4日,原属魏桥集团旗下的滨州工业园热电厂被关停,当地政府决定将该电厂拆除后建高层住宅。据悉,关停该电厂的原因是“为积极响应国家节能降耗精神,顺利完成减排目标”。 电厂作价近7亿转让 6月15日,魏桥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魏桥纺织公告称,拟以6.985亿元出售位于滨州经济开发区的资产,主要包括额定装机容量180兆瓦的热电厂以及其他配套资产和物业土地使用权,接盘者为滨州市中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记者注意到,该公司在公告中称,该交易预期可获收益约274万元,所得款项拟用作集团一般营运资金。相比于将近7亿的交易额,这一收益只能称作“微利”。 而资料显示,滨州工业园热电厂于2002年开工建设,总占地212亩,投资7.3亿元。6.985亿元的转让价显然较当初的投资额还要低一些。 据悉,魏桥电力板块盈利能力一直良好。魏桥《2012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显示,其热电业务的毛利率2010年和2011年前9个月分别为24.18%和23.51%,可算得上是优质资产。 对于为何转让滨州工业园热电厂,魏桥纺织公告称,是因为滨州市城市化进程迅速,有关主管部门计划改善城市规划。 电厂原址将建高层住宅 在被转让不到20天,滨州工业园热电厂即被当地政府关停。7月4日,滨州市副市长王文禄宣布了正式关停的命令。 据《经济导报》报道,多名工人证实,该厂已经停运,只有为数不多的留守工人。其余工人已经被转移分流至其他厂区,多数去了距此10公里外的魏桥“新电厂”。 滨州工业园热电厂已为滨州西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提供热力供应保障任务近10年。在滨州市2009年度企业纳税贡献前200名排行榜中,该电厂位于第113位。 对于滨州工业园热电厂今后的命运,当地媒体的报道称,“将被一片拔地而起的高层住宅所代替,又会给蓬勃发展的开发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为环境而关停 对于滨州工业园热电厂的关停,当地政府和魏桥方面给出的解释是为了当地环境和城市规划。 滨州市政府向当地媒体提供的新闻通稿显示,滨州工业园热电厂一贯注重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电厂于2007年8月起陆续投资3050万元的“电石渣-石膏湿法”脱硫系统也通过了环保验收。 而这样一个“环保模范生”要以关停的代价让道于滨州市的环保事业。上述新闻稿显示,滨州工业园热电厂停运后,预计将实现二氧化硫减排6226吨/年,氮氧化物减排2849吨/年,将会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滨州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和功能提升。 记者了解到,在山东省发改委6月5日发布的《关于2012年山东省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公告》中提出,今年山东将淘汰32.55万千瓦电力产能,涉及11家企业的19个小火电机组,滨州工业园热电厂并不在淘汰目录中。 新闻回顾:山东首富自办电厂 电价比国家电网低1/3 山东魏桥集团建有自备电厂,不但为集团旗下企业供电,同时也通过自建电网向其它企业供电。不管是工商业用电,还是居民用电,魏桥集团的电价都比国家电网低1/3以上。因此,魏桥集团曾与国家电网山东电力公司发生过激烈的冲突,2009年双方曾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武斗。 来源:新京报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