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推荐

墙外楼 | 李克强与市场的博弈走向何方

最新的信号表明,今年刚上任的中国总理李克强正在履行着与他的前任温家宝截然不同的“货币学”理念。面对着对资金极度饥渴的银行,李克强似乎在与市场较劲。 2013年6月20日,这个疯狂的一天足以载入中国银行间市场史册。当日,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最高达到史无前例的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到28%。而在近年来很长时间里,这两项利率往往不到3%。 6月20日晚间,网络传出足以撼动整个资金市场的几则传言:中国银行当天下午资金违约;央行投放4000亿货币以缓解市场流动性;央行给工商银行定向注入500亿流动性。 尽管这些后来均被确认为谣言,但却足以透露出银行“钱荒”已造成市场的人心惶惶。多数评论认为,同样的课题摆到前任温家宝面前,央行可能早已“放水”。 然而,李克强似乎在与市场较劲。本周三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这一传达出的信号彻底浇灭了市场对央行“放水”的盼望。央行也以坚持发行央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表明了不放松的态度。 在众多经济学家看来,新一届中央政府的政策思路是以改革为重点,通过改革调结构,这意味着对出台短期刺激政策的意愿减弱。尽管同样重视经济增长,但随着政府对经济下滑容忍度的提升,它对收紧流动性产生短期副作用的承受力也在不断增强。 李克强强调“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表态各有解读,但控制货币增长速度成为共识。 李克强表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这番讲话第二天,银行股大跌。 有评论认为,李克强与市场的博弈,已经正式开始。 而来自另一面的声音则认为,今天的收紧不过是过去宽松货币政策的补救。过去的宽松货币政策或许是一个错误,但是如果今天罔顾市场呼声而继续收紧,那么就是以一个错误修正另一个错误。“今日债市风波可谓一面镜子,揭示中国宏观调控与金融市场之间千丝万缕的纠结关系,宏观经济的政策调控目标不可能以制造银行间市场的紊乱作为实施路径,流动性危机也绝非控制信贷增速的最佳方法,宏观经济的固有症结更难以依靠对金融市场的简单粗暴约束而解决。”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说。 最新消息显示,6月21日中国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回落到8.22%。有传言说20日下午一批低利率资金进入市场。“工行确认央行定向逆回购方式向工行提供500亿流动性不属实,相反工行还向市场融出了资金。昨下午有一批低利率资金进入市场,工行是借出者之一,借出者估计还有国开行。”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总监李振华今日在微博上说。

阅读更多

Solidot | 中国十八大使用量子通信

中共去年秋天召开十八大,进行十年一度的领导层换届。《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提及,当时政府非常担心会议信息会遭网络间谍窃取,因此传输敏感资料时使用了最先进的量子保密通信系统。中国科学家很清楚数据在传输时极容易被入侵,并形容数据传输是中国网络安全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中国已把量子网络列为国家重大项目。多年以来,中国一直禁止处理敏感信息的主要政府机构连接国际互联网,并建设了一些仅在内地使用的封闭网络,其中包括供政府部门使用的中达金桥网及几个军事中枢网络。这些网络操作系统由中国自主开发,电脑所用的核心芯片均由中国公司设计和开发,数据被重重加密以确保安全。即便如此可能仍不够。数据有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拦截。此前中国科学家透露他们在三年前成功完成了太空量子通信实验。

阅读更多

墙外楼 |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经济

经常看到有人为毛泽东唱赞歌,认为他为中国经济打下了基础,列举那二十多年的什么“钢铁产量”、“煤炭产量”和“铁路建设”的数字,认为那个时代没有贫富悬殊,人民不富有,但是生活有保障,甚至有人举外国经济学家的数据,其中包括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中的数据,那么事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就让我来总结一下。其中很多数据也来自于《世界经济千年史》。 首先中国是个大国,中国的人口在几百年来都是世界第一,所以中国的经济总量从来就不小,如果要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毛泽东时代绝对比不上满清甚至军阀混战时期,1820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33%,直到1913年,仍然占世界的8.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获得了黄金十年的发展,在军阀割据的时代,各地军阀为了自身利益,反而会发展经济,比如广东的爱群大厦、海珠大桥都是在军阀陈济棠统治时期的产物。 由于连年的战争,到1949年,中国的现状是一片荒芜,百业待兴,中国人民也把满腔希望寄托在毛那里。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完全超出中国人民的希望,他们得到的是: 从1950年到1973年,中国的GDP年均复合增长率只有5.02%,低于拉美国家的5.10%,低于墨西哥的6.38%,要知道中国是一个很穷的国家,所以他的增长率理所当然要高一点,比如我的收入增长百分比很容易比李嘉诚高一点。从1973年到1998年,中国的GDP年均复合增长率是6.84%。这些增长率还是以美元计算的,事实上在中国完全封闭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完全失真的,大家还记得九十年代中期才退出的《外汇兑换券》,《外汇兑换券》是按官方公布汇率兑换的,可以在特供商场买到很便宜的商品,当时人民币对美元两元多的比率只能在小范围内有效,一旦放开只能是大幅度的贬值,现在美元黑市几乎消失,中国用了三十多年才消化掉毛时期的虚假财富。 中国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在1950年是4.5%,到1973年占4.6%,而在同时期,亚洲国家(不含中、日、印)的GDP从1950年占世界GDP的6.8%上升到1973年占8.7%,而日本1950年占世界GDP的3.0%,上升到1973年的7.7%。中国在当时的发展连亚洲一般国家都不如,当然有人说日本的发展是建立在掠夺中国或者因为不给中国战争赔款的基础上的,或者说中国人口多、素质差,这些我就不做评论了。按照中国(社科院)统计,1952年,中国GDP占世界的5.2%,1978年占5.0%。人均GDP在1952年占世界平均水平(注意不是欧美国家,包括亚非拉兄弟)23.7%,1978年占世界平均水平22.3%。按照“高盛”的数字:1950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7%,1970年占世界GDP的2%。“高盛”的数字也许是按人民币实际价值估算的。不管哪组数字,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都低于同时期世界平均发展速度。 中国GDP的增长率很慢,考虑到人均GDP增长就更慢了,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从1950年到1973年只有2.86%,同时期日本是8.05%,只有印度是1.4%,而其他亚洲国家是3.56%。 毛年代在一个和平时期,中国的人均GDP在1960年、1961年、1962年却有连续下降回复到1953年水平的记录;1967年下降了10%;1971年到1972年只增长了0.6%;在1974年又下降;1976年下降了5%。1976年以后,中国的人均GDP再也没有发生过倒退的悲剧。同时期的印度只有1957年、1965年、1966年是下降的,要知道印度和巴基斯坦发生了五次“印巴战争”。虽然毛口口声声说要“超英赶美”,但是实际上,中国人均GDP在1950年相当于西欧12国人均GDP(5013元,1990年“国际元”,下同)的8.7%;到1976年,中国人均GDP下降到只相当于西欧12国人均GDP(12742元)的6.7%。即使不去看这些数字,试问水泥、煤炭、钢铁这些“毫无技术含量”的资源型工业能说明什么问题?中国一汽在五十年代和日本丰田差不多同时投产,当日本丰田成长为年产几百万辆车的世界名企的时候,一汽还在做30年前苏联提供技术的车型。 在毛时代,中国确实做出了“原子弹”,但是在那样的经济基础上,中国做不了几颗!而且,中国在初期主要是依赖苏联在技术上进行指导(包括,核裂变、核反应、核物理、核化学、地质勘探、同位素分离、铀的分离等。)以及苏联在核工业的基础设施方面向中国提供物质援助;后来,再由旅美归来的邓稼先带领下,于1964年才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没有“运载工具”,中国的“原子弹”最多在自己的土地上用一用。直到1980年,中国“洲际导弹”才宣称制造成功。这时候,中国才有可能把“原子弹”扔给别人。但在那段时间内,印度也于1974年引爆了自己的“原子弹”。根本上,中国没有造出穷人的“原子弹”,只是造出穷人挨的“原子弹”!当然,拥毛的人是不在乎自己和同胞的生命,哪怕完全不值得。 中国的出口额在1950年是63亿,占本国GDP的2.6%,到1973年只有116亿,降低到占本国GDP的1.5%。很多人陶醉于毛泽东时代的“独立自主”,认为现在对外依赖过大;其实,毛泽东只是把中国经济拉回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出口额在1978年仅占世界出口额的0.8%,还没有恢复到1913年占世界出口额1.6%的水平。当然,有人可以说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的原因;不过毛泽东说过:“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事实上,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 中国一直喜欢和印度做比较,我们从小读书的时候就看中国和印度的对比,关于印度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很多文章评述,比如印度的多民族是真正的多民族,最大的民族还不到全国人口的一半,充满了种族和宗教冲突,还和巴基斯坦进行军备竞赛。中国虽然号称多民族国家,但是汉族人口占90%以上,而其他大部分民族也被汉化程度很高。即使如此,在毛泽东时代,印度的发展比中国快,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148美元,远低于当时巴基斯坦的260美元、印度的248美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快速发展起来,很快就超过了印度,这样我们才有了理直气壮的对比的资本。 一般认为,毛泽东时代在《人口政策》上的失策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实际上,毛泽东时代并不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候,毛泽东时代也不是提倡生得越多越好;在七十年代初,中国就提出了计划生育,不过毛时代提出计划生育主要还是因为粮食供应实在太紧张了,今天40岁以上的人都有饥饿的回忆;而1976年中国人口只相当于现在的70%。中国在五、六十年代的人口增长大致在10‰至16‰,这和日本同期的增长幅度接近,在1961年,中国人口居然比上年下降了674万,这其中的悲剧就不细说了。中国人口增长的高峰出现在80年代初,比如1983年达到23‰,1990年,日本已经下降到3‰,而中国仍然保持着13‰;值得注意的是,到1998年中国人口增长率已经是8‰(日本为2‰),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实早就该取消了,如果说毛泽东在人口上面犯错误的话,只能说由于他对教育的破坏,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得不到教育,他推行户籍制度完全斩断了城市化进程,工业就业人口少,所以让人口高出生率一直保持到九十年代初。 毛泽东时代并不象现在健忘的人说的那样“人人有书读”,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全国高等学校只招收29万个大学生,1978年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只占大学年龄阶段的1.4%,同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40万,在校大学生只有85万人,1998年全国大学生在校人数为600万人,2005年,增加到1400万人,就算里面有很大一部分交不起学费,教育状况也已经天壤之别。我不知道在毛泽东时代有多少人能靠推荐上大学,我们只知道恢复高考是让无数青年欣喜若狂的大事,他们洗干净脚上的泥土或跳下拖拉机走进考场,直到现在,这些恢复高考后培养的人才还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很多人讲起自己的故事都是从恢复高考说起。1978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只有5.33年。毛泽东时代的学费也许确实很低甚至免费,但是平均每人只有5.33年,直到1998年,这一数字才上升到8.93年。即使读这五年书,我们还要为没有书本和笔发愁。虽然学生们没有书读,《毛主席语录》却印刷了50多亿本,当时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1.5本。 现在很多人对高房价很有意见,甚至有人怀念毛泽东时代的“福利分房”,可是在1978年,国家建委作出一份《关于加快城市住宅建设的报告》,当时全国有城镇3400个,人口1.1亿,城镇人均住房只有3.6平方米,比解放初期的人均4.5平方米还下降了0.9平方米。在大城市里,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几家人是很平常的事情,很多住宅里没有厕所,冬天的时候到离家几十米甚至几百米远的地方上厕所的滋味,很多人忘记得很快;直到九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大街边还看到家家户户门前早上放着马桶。即使这可怜的三点几平方的房子也不是什么个人财产,很多房子是属于单位的,如果谁没有了工作,就意味着这三点几平方的房子也没得住了。三点几平方是什么概念,确实是只有一张床而已。而大部分小城市的人均住房会好一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均住房不到两平方米。2004年,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增长到21平方米,广州市人均住房在1985年是3.86平方米,1995年上升到9.2平方米,而2004年是22.49平方米。 在毛泽东时代,很多地方把麻风病人隔离起来,派民兵荷枪实弹的看守他们,现在还有少数的麻风病村,就是毛时代留下来的“医疗福利”。几百万人被麻风病夺去生命或者毁容,可是预防麻风病只要几毛钱的药品。说什么“免费医疗”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至于帮农民医治血吸虫病,其实就是因为农村卫生状况恶化才导致大范围的疾病流行。至少今天,除了几个爱滋病村我们还没有听说这种大批人死亡的情况发生。今天再有人看不起病,非典病人还是隔离在宾馆里面。四环素是由金霉素催化脱卤生物合成的抗生素,毒性低,早在1948年即开始用于临床。1950年,国外有报道四环素族药物沉积于牙、骨骼以至指甲等,而且还能引起釉质发育不全。在这方面,国内直至70年代中期方引起注意。“四环素牙”不知道毁坏了多少人的牙齿,今天30岁以上的人很多都为此苦恼。在毛泽东时代,农村里大多数人没有刷牙的习惯,他们也不会有钱去买牙膏,连这种最基本的保健都没有,还谈什么“免费医疗”。 在就业上,由于计划经济的恶果,经济发展长期停滞,城镇人口很多都成了待业青年,年轻人工作要靠顶替父母的职位,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安排了,只好想出一招:“上山下乡”。1600万青少年被赶到农村去,是当时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按林彪的话说就是“变相劳改”。“上山下乡”也是因为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竟然还有粮食支援其他国家和出口!今天有人抱怨中国以农民工恶劣的工作条件来换取外汇,而在毛时代中国是以饿死人来换取外汇。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就是城市化,今天中国有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但是农业产值仍然提高很多,实行二元制的《户籍制度》已经是倒行逆施了,把城市人口往农村里驱赶是毛泽东时代的一个奇迹。这些人在农村里面荒废青春,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有人以很多知识青年怀念那段生活来为毛泽东辩护,实在显得苍白,而有的人更会说那段经历对知识青年有教育意义,可是如果教育要付出这种成本也太高了。 2005年,中国产煤16.6亿吨,矿工死亡人数大约6000人,平均每一百万吨煤死亡3.6人,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告诉我们,当时每一百万吨煤就有三个矿工的生命,从他在矿山上对寡妇司空见惯的描写可以知道,毛时代的矿工死亡率并不比现在低。 毛时代经济增长的真相 1、经济增长波动 经济波动状况:1956~1978年。这个阶段经济在决策失误和政治动乱中大起大落。波动之剧烈在世界经济史上罕见。 这个阶段包括1956~1958、1958~1966、1966~1970、1970~1973、1973~1975、1975~1978年等6个周期。22年中6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3.7年。 在这6个周期中,有3个属于经济增长绝对下降的古典周期,即1958~1966年周期,1966~1970年周期,1975~1978年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增长最高的年份,最低的年份,负增长的年份,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1960、1961、1962、1967、1968、1976年等6年均属负增长。 各个周期的波幅很大,分别达到17.5个百分点,46.7个百分点,30.5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14.4个百分点。各周期内平均增长率,即波位分别是13.25%,3.975%,7.225%,6.1%,4.7%,5.6%,各个周期的波位相差较大。这从侧面反映了经济波动的剧烈。 这一时期经济波动的状况是:波动周期短,波动幅度大,波位低。波动类型属大起大落型。 2、经济增长质量 1957~1978年,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忽略了对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质量很差。 ◆ 这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1952年~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注:郭庆、胡鞍钢:《中国工业经济问题初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版,第30页。)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注: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 ◆ 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门——工业,按净产值计算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年~1978年平均增长3.4%。其中独立核算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2.6%。1966~1978年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仅增长1.5%。 ◆ 国民经济的另一重要部门——农业,由于人口的膨胀,土地资源的紧缺和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导致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递减。按净产值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1978年仅为1957年的94.8%,年均每年下降0.2%(!!)。由于增长效率低,到1978年,全社会每个就业人口所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32美元,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34%。 ◆ 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质量差还表现为经济效益低下。每100元积累增加的国民收入,1957~1978年为19元。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实际情况是:“一五”时期(1953~1957)为32元;“二五”时期(1958~1962)只有0.9元;“三五”时期(1966~1970)22.4元;“四五”时期(1971~1975)为15.8元。平均每增加100元的国民收入所需积累额:“一五”时期为312元,1957~1978年则为526元。从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益看,资金使用效果也不大相同。如每吨标准煤所生产的国民收入,“一五”时期为1086元,“二五”、1963~1965年、“三五”、“四五”、“五五”、“六五”各个时期分别为504元、695元、737元、579元、547元、767元。它们在504元至767元之间,远远低于1957年以前的时期,也低于1978年以后的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对经济建设的冲击,固定资产形成率、交付使用率、投资回收期受到很大影响。大量的产品积压,不少产品质量低劣。1957~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约为6.1%(以1956年为基期,则为6.36%。按国民收入计算为5.57%),并不低,若将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结合起来看,这22年中国经济基本上处于徘徊和停滞的状态。 3、人民生活水平 在第二个阶段(1957~1978年),由于从1953年起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了给重工业建设筹集资金,国家实行以牺牲当前消费为手段的《高积累政策》。再加上“大跃进”和“文革”的破坏,人民生活提高缓慢。1957~1978年22年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名义工资由637元增加到644元,仅增加7元。 就实际工资而言,1978年仅为1957年的85.2%,22年间减少了14.8%。 这22年间,农民家庭平均每年纯收入由72.95元增加到133.57元,年均仅增加2.9%。 这22年间,居民消费水平共提高47.5%,平均每年仅增长1.8%。 若就实际消费量而言,全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的主要消费品,1978年与1957年相比,除猪肉与食糖略有增加外,粮食由203.06公斤降到195.46公斤,食用植物油由2.42公斤降到1.60公斤,牛羊肉由1.11公斤降到0.75公斤,家禽由0.50公斤降到0.44公斤,水产品由4.34公斤降到3.42公斤。 居住条件恶化。197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低于1952年的4.5平方米。农村居民平均每人使用房屋面积,1978年为10.17平方米,比1957年少1.13平方米。 在生活服务条件上,每万人拥有的零售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及其从业人员,1957年分别为41.81个,117.17人,到1978年则减少到13.04个,63.14人。这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文化、教育、卫生状况有所改善。1978年与1957年相比,各级各类学校及其教师、在校生、毕业生,各类文化事业单位及其人员数都有增加,但实际文化教育水平下降。报刊杂志拥有量虽有所增加,但品种急剧减少,内容单一、刻板。文艺团体表演的内容更是单调。 从总体上说,1957~1978年,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处于徘徊、停滞状态,经济增长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水平很低。

阅读更多

周彦武:央行和政府都在走钢丝

中国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很诡异,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正是央行为了防范银行发生金融危机所采取的银行间市场整顿。 中国的中央银行是一个奇怪的机构,表面上看它是一个独立的决策机构,实际只是一个高层政策的传声器,是一个政策的发布机构。也正因为这样,商业银行对央行一直是略带蔑视的态度,商业银行更在意银监会的一举一动,而非央行。不过央行决不甘心被人瞧不起,一方面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央行要夺回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权,这就是6月初开始的银行间市场整顿。 6月初流动性突然紧张的一个原因,热钱流入速度大幅度放缓,新增外汇占款狂跌77%。另一个原因是央行面对流动性紧张视若无睹,不再放水激活流动性。热钱并未完全停止流入中国大陆,人民币还在升值,甚至有时候央行的人民币中间价贬值,外汇市场即期汇率还是升值的。 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对峙就此拉开,在上周四端午假期结束以后,市场再次感到惊讶,因为央行只是选择让正回购到期,而没有主动地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去稳定市场情况。而20亿央票的发行更是明确表示,无论你们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有多紧张,我央行是不会放水激活流动性的。周二又传出四大行高管施压央行要求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四大行一向是不缺资金的,他们一向是给别人拆借出钱的,如今罕见的四大行联手施压央行求资金,足见资金面紧张程度。不过央行可不会轻易投降,央行主办的报纸金融时报在周一的报道中否认中国货币市场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并且认为个别银行遭遇融资问题是因为其严重依赖在银行间市场借入短期资金以及超过贷款的限制。该报道还称银行需要自己解决融资问题,不应该依赖央行介入提供流动性。 四大行出现资金紧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6月底7月初是香港上市的四大行发红利的时间段,6月底7月初,四大H股银行都得派息,工行207.44亿,农行48.11亿,中行146.34亿,建行最高达644.32亿,四大行合计1046亿,与大陆不同,大陆派发股息还是将资金汇到了券商托管帐户也就相当于存款账户了,H股就不同了,四大银行需要买汇,你不能给H股股东发人民币吧。 流动性紧张的本质原因就是银行们一方面大搞理财产品,把3-4万亿的银行信贷隐藏在银行间资产里。另一方面是银行的放贷是肆无忌惮,毫无风险意识的疯狂放贷。6月上旬信贷总量超5月整月,商业银行,尤其是像光大、兴业、民生、华夏、中信、浦发这样的股份制中型银行,基本上是能发多少贷款就放多少贷款,四大行还稍有顾忌,尽管如此斗已经很疯狂,6月1日至9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贷款发放量分别为750亿元、580亿元、380亿元和460亿元,总计2170亿元,已超过四大行5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也远超四大行去年6月份整体信贷投放量。今年5月,四大行信贷投放量为2080亿元,去年6月则为1800亿元。常情况下,四大行信贷投放量占银行整体信贷投放量的35%~40%,以此推算,仅6月上旬,银行信贷投放量可能达到5425亿元~6200亿元,逼近5月份全月信贷投放量。如果按照当前的信贷投放节奏,6月份银行信贷投放量很可能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远远超过5月份的信贷总量。在四大行信贷投放增加的同时,存款状况却不乐观。6月1日至9日,四大行存款负增长1400亿元。 不仅是这一个月的贷款很疯狂,2007年以后的银行放贷都很疯狂。显然,疯狂放贷是不会有什么高质量的放贷的,这也是为什么1季度新增贷款天量却无法刺激经济增长。高层和央行对此已经深感焦虑,4月底起,央行就表示不会接受过快的信贷扩张,相较短期利率,央行仍然更关注信贷质量和货币供应。换句话说,如果银行让信贷过快地增长,央行为了保持对它们的控制,是不会理会银行间市场利率的上升的。最近发生的事件,可能已经导致银行削减了它们的信贷敞口,从今以后更谨慎地管理流动性,虽然这样仍存在出现短期信贷紧缺的小规模风险。正因如此,我认为,降息降准恐怕都不是大可能的,那样等于央行向商业银行无条件投降了,还没怎么对峙就投降,央行决不会这么做,即使投降,也得在1年甚至几年以后。 不给商业银行们点颜色看看,央行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不过流动性的突然收紧,导致的后果可能让央行都大跌眼镜,极有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流动性收紧带来的滚雪球效应将向各个领域快速蔓延,恶性循环要开始了。 6月底,商业银行们的第一次大考就要开始了,特别是中型商业银行,3月底以来银监会对理财产品进行规管,13万亿(元)的理财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将在6月底到期,给银行带来很大的现金支付压力。过去3年,中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占存款规模的比例从2010年的10%左右升至今年3月的近30% 外汇领域,流动性收紧跟加息没有区别,人民币升值不停,周二周三人民币中间价都是贬值的,但是外汇市场即期汇率贬值幅度都只有人民币中间价贬值幅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一。不过由于外贸渠道严查,即便人民币铁定升值也没有太多热钱能溜进大陆了,而升值进一步打击中国的出口经济。 股票领域,中国的股市严重依赖资金,虽然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是非法的,但是操作主板和大股的主力,都是从银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取得廉价资金。收紧流动性,对股市打击尤为明显,特别是主板和大股。创业板的主力还多是自有资金。IPO重启不是近期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因为IPO重启早已是妇孺皆知,利空早就消化了,近期11个交易日,上证下跌超过9%,逼近2100点的大跌主要还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紧张。 金融领域,可能触发一连串地跑路事件,昨日暴出的江阴城镇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江阴城建)董事长许才良失踪,再次震动了江阴。截至上周末,许才良仍未回国。该人士称,当地政府已介入协调债权人和公司的关系,初步统计债务在7亿-8亿元,主要为下属公司银行贷款担保负债。江阴城建为江阴农商行法人股东,许才良与江阴农商行间也有过贷款往来。中国有相当大一部分贷款,都是借新钱还旧帐,但流动性收紧,每家银行都缺钱,优先照顾大客户,小客户就可能借不到钱,那也很简单,溜到美国就OK。 债券领域,国债罕见流标,上周五,财政部发行了2013年记账式贴现(四期)国债。本期国债计划发行150亿元,期限为273天。但实际发行面值金额95.3亿元,投标倍数仅为0.64倍。根据财政部的公告,本期国债经招标确定的发行价格为97.283元,折合年收益率3.76%。与上一期同类型同期限的国债相比,上周五发行的国债认购倍数萎缩,其收益率也大幅上行了87个基点。相比之下,5月10日财政部发行的第三期记账式贴现国债,计划发行150亿元,实际发行面值金额150亿元,认购倍数为1倍。经招标确定的发行价格为97.903元,折合年收益率2.89%。 国债流标,接下来地方债也要流标,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就会受到影响,没钱项目自然就没法开工,固定投资就要减少,而固定投资是中国GDP最主要的贡献来源,也就意味着GDP要下滑。地方债近期逐渐扩大,6月19日中央还新增了山东和江苏两省自行发债试点,无须财政部代发债券,山东和江苏的城市商业银行恐怕必须买自己领导发的债券。为什么选择江苏和山东,因为1季度银行40%的不良贷款都在江苏,光伏、造船、钢贸是高发区,地方政府急需资金来维持。 流动性紧张推高资金成本,这就加大了那些高资产负债率企业的负担,中国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一向很高,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大型国企或地方政府企业、所谓的新技术高科技行业(实际都是一点科技含量都没的)、高速公路、机场、开发区,资产负债率都在70%以上,现金流为负,且不断萎缩,近期房地产企业好一点。这些企业每月都要借新钱还利息,流动性收紧,这些企业就可能破产,并且这些企业也很乐意破产,因为有政府财政兜底,破产再变卖资产还可以从中大捞灰色收入,也可以避免继续向银行哀求资金,何乐而不为。 6月底,商业银行们的第一次大考就要开始了,特别是中型商业银行,3月底以来银监会对理财产品进行规管,13万亿(元)的理财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将在6月底到期,给银行带来很大的现金支付压力。过去3年,中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占存款规模的比例从2010年的10%左右升至今年3月的近30% 如果央行在下半月继续紧缩流动性,推测至少有两家以上的中型商业银行面临某银行60亿银行间贷款违约的情况,那么就会引发一发小型金融危机,可能有小型的商业银行破产或者说需要政府援助,估计山东或江苏背景的某银行,最近江苏地区占了中国新增不良贷款的50%,频现跑路潮,山东和浙江占了10%左右,光伏ed生物科技钢贸造船是重灾区,那些所谓高科技的基本都是靠骗贷靠银行承兑汇票过日子,特别是led,扬州尤其多.并且有可能将来导致将来更大的金融危机 流动性收紧如果持续6个月以上,将出现跑路潮、破产潮、经济大滑坡这样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如果央行在对峙中输了,降准或增加流动性,那意味着更大的危机在酝酿中,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个会刺激房价继续飞涨,加剧通货膨胀,更多的呆帐坏帐出现,更多的金融黑洞。 这就是中国的两难,央行和政府都在走钢丝,万一掉下来呢?地球上可没有那么强的保险绳能拉得住。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中房原董事长呼吁小产权房征房产税!网友:柿子捡软的捏,怎么不提议去征收豪宅税?

【翻车现场】“连这新闻都得精选评论,当那些外资是傻的啊?”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