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威尔”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中国数字时代) |
|||
(未显示4个用户的16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 | [[File:乔治·奥威尔.jpeg|thumb|300px|right|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 | ||
+ |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生于1903年,逝世于1950年。奥威尔以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对[[权力]]、[[社会不公]]、[[言论自由]]、政治操控和[[权力滥用]]的关切而闻名,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评论家之一。 | ||
+ | |||
+ |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文章和评论,其中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和寓言小说《[[动物农场]]》。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深刻关切,探讨了权力、政府操控、[[信息操纵|信息控制]]等问题。他的笔名“乔治·奥威尔”在文学界广为人知,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 |||
+ | 《1984》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强调政府对信息的操控、[[言论审查|言论的限制]]以及对[[自由|个人自由]]的侵犯。这部小说创造了许多流行的词汇和概念,如“[[老大哥|大哥]]”(Big Brother)、“[[双重思想]]”(doublethink)和“[[新语|新话]]”(Newspeak),成为了描述政治操控和虚假现实的象征。 | ||
+ | |||
+ | <!-- | ||
+ | ############################################################################################# | ||
+ | Pulling feeds from CDT | ||
+ | Change XXXX in the URL parameter | ||
+ | ############################################################################################# | ||
+ | --> | ||
+ | === 中国数字时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howing articles that linked to this page within CDT wiki | ||
+ | {{FULLPAGENAME}} defaults to the title of this page, but you may need to change it manually. | ||
+ | ############################################################################################# | ||
+ | -->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330336.html 爱思想|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342355.html 思想潮|傅惟慈:关于乔治·奥威尔和《动物农场》]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390649.html 独立评论|孙丰是也:“政权的瓦解从思想领域开始”证明这政权就该瓦解!] |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chinese%2F 谷歌搜索:更多 CDT【{{PAGENAME}}】相关文章]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PAGENAME}}/ CDT 网站:【{{PAGENAME}}】相关文章索引] | ||
+ | |||
+ | === 中国数字空间 === | ||
+ | <div style="column-count:2;-moz-column-count:2;-webkit-column-count:2"> | ||
+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space%2F 更多和【{{PAGENAME}}】相关词条] |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 ||
+ | </div> | ||
+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乔治·奥威尔 维基百科:{{FULLPAGENAME}}]==== | ||
+ | <blockquote> | ||
{{#get_web_data: | {{#get_web_data: | ||
− | url=https://zh.wikipedia.org/w/api.php?action=query&prop=extracts&exsentences=4&explaintext&format=json&exintro&titles= | + | url=https://zh.wikipedia.org/w/api.php?action=query&prop=extracts&exsentences=4&explaintext&format=json&exintro&titles=乔治·奥威尔 |
|format=JSON | |format=JSON | ||
|data=extract=extract}} | |data=extract=extract}} | ||
− | {{#external_value:extract }} | + | {{#external_value:extract }} |
− | + | </blockquot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et the categories for this page | ||
+ | ############################################################################################# | ||
+ | --> | ||
+ | [[分类:人物馆]] | ||
+ | __NOTOC__ |
2024年3月8日 (五) 00:41的最新版本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是英国著名的作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生于1903年,逝世于1950年。奥威尔以其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对权力、社会不公、言论自由、政治操控和权力滥用的关切而闻名,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评论家之一。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文章和评论,其中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是反乌托邦小说《1984》和寓言小说《动物农场》。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深刻关切,探讨了权力、政府操控、信息控制等问题。他的笔名“乔治·奥威尔”在文学界广为人知,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4》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强调政府对信息的操控、言论的限制以及对个人自由的侵犯。这部小说创造了许多流行的词汇和概念,如“大哥”(Big Brother)、“双重思想”(doublethink)和“新话”(Newspeak),成为了描述政治操控和虚假现实的象征。
中国数字时代
- 爱思想|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写作
- 思想潮|傅惟慈:关于乔治·奥威尔和《动物农场》
- 独立评论|孙丰是也:“政权的瓦解从思想领域开始”证明这政权就该瓦解!
- 谷歌搜索:更多 CDT【奥威尔】相关文章
- CDT 网站:【奥威尔】相关文章索引
中国数字空间
维基百科: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英語: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作品以清晰的散文、尖锐的社会批评、反对極權主義和直言不讳地支持民主的社会主义为特点。 奥威尔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包含各类文学批评、诗歌、小说及讽刺新闻。《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為奥威尔的传世作品,他在书中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而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与历史相印证,所以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