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瑜”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未显示2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 |||
第9行: | 第9行: | ||
<blockquote>2015年,一次酒醉之后,他半夜回来,开始找事,询问是不是和他的藏族朋友(男子)有事,暴打是突然开始的,我的眼睛登时模糊了,拳头不断砸在我的头上,头发被抓着,动不了,只听见孩子大哭着,孩子父亲喊着:“你看着你的阿妈!”头被击打的瞬间,我的小便失禁了。<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62408.html 真实故事计划 | 另一个“拉姆”]</ref></blockquote> | <blockquote>2015年,一次酒醉之后,他半夜回来,开始找事,询问是不是和他的藏族朋友(男子)有事,暴打是突然开始的,我的眼睛登时模糊了,拳头不断砸在我的头上,头发被抓着,动不了,只听见孩子大哭着,孩子父亲喊着:“你看着你的阿妈!”头被击打的瞬间,我的小便失禁了。<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62408.html 真实故事计划 | 另一个“拉姆”]</ref></blockquote> | ||
+ | ==质疑受害者== | ||
− | + | 质疑受害者的声音仍然普遍存在,对受害者的非正式支持系统进行的研究表明: | |
− | + | <blockquote>非正式网络成员常常会出现“对受害者没有帮助”的反应——家人和朋友可能无法理解受害者的状况或表达同情、强迫受害者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强行离家、将家暴归咎于受害者,或直接否认局势的复杂性并高估受害者改变事物的能力。 | |
− | + | ||
+ | 无数评论都在说马金瑜,“你既然受过这么好的教育,有这么强的工作能力,为什么不走呢?” | ||
+ | |||
+ | 但对于受害者来说,改变不是那么容易发生的。<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62463.html 果壳 | 家暴受害者离开,不是她突然想通了,是她终于成功了]</ref></blockquote> | ||
+ | |||
+ | 有评论指出,“应该去解决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并写道: | ||
+ | |||
+ | <blockquote>一直在“帮助”马金瑜的她的前同事,很多人也伤害她很多,而她只能忍。比如,《另一个拉姆》这篇文章未经她允许被贴上了网,最终让她卷入被网暴的漩涡。还有些前同事骂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等等。 | ||
+ | |||
+ | 按照家暴专家的观点和给出的标准,这些人做错了很多:因为帮助了别人,就不尊重她们的意愿和感受。 | ||
+ | |||
+ | 当然,肯定也会有人说:“我们跟她是朋友,你不了解我们的关系,我们一直在为她着想,不信你去问她……” 其实这正是有亲近关系的人之间暴力的一种形式,以为自己是亲密关系,就可以随便怎样,超越普遍人际交往伦理,外人管不着。 | ||
− | + | 马金瑜也没有办法,对待他们也只能忍,就像她只能忍谢德成一样。<ref>[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62526.html 笨妈育儿育己 | 马金瑜事件旁观者:去解决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ref></blockquote> | |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马金瑜+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 | + | === 中国数字时代===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62448.html 【网络民议】支持马金瑜,是基于对所有家庭暴力反对基础上的]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62463.html 果壳 | 家暴受害者离开,不是她突然想通了,是她终于成功了] |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马金瑜+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chinese%2F 更多【马金瑜】相关文章]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马金瑜/ 【马金瑜】相关文章索引] | ||
+ | === 中国数字空间=== | ||
+ | <div style="column-count:2;-moz-column-count:2;-webkit-column-count:2"> | ||
+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space%2F 更多和【{{PAGENAME}}】相关词条] |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 ||
+ | </div> | ||
=== 参考资料 === | === 参考资料 === | ||
<references /> | <references /> | ||
第24行: | 第46行: | ||
[[Category:家暴]] | [[Category:家暴]] | ||
[[Category:女权主义]] | [[Category:女权主义]] | ||
+ | __NOTOC__ |
2023年8月17日 (四) 19:00的最新版本
前媒体人马金瑜发布署名文章,自述多次遭家暴的经历引发外界关注。
2021年2月6日,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发布了文章《另一个“拉姆”》,该文作者马金瑜在文中自述多次被丈夫家暴。该文开篇介绍,马金瑜为曾为媒体人,为了爱情远嫁到西部地区,遭遇长期家暴后逃离。
2015年,一次酒醉之后,他半夜回来,开始找事,询问是不是和他的藏族朋友(男子)有事,暴打是突然开始的,我的眼睛登时模糊了,拳头不断砸在我的头上,头发被抓着,动不了,只听见孩子大哭着,孩子父亲喊着:“你看着你的阿妈!”头被击打的瞬间,我的小便失禁了。[1]
质疑受害者
质疑受害者的声音仍然普遍存在,对受害者的非正式支持系统进行的研究表明:
非正式网络成员常常会出现“对受害者没有帮助”的反应——家人和朋友可能无法理解受害者的状况或表达同情、强迫受害者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强行离家、将家暴归咎于受害者,或直接否认局势的复杂性并高估受害者改变事物的能力。
无数评论都在说马金瑜,“你既然受过这么好的教育,有这么强的工作能力,为什么不走呢?”
但对于受害者来说,改变不是那么容易发生的。[2]
有评论指出,“应该去解决施暴者,而不是受害者”,并写道:
一直在“帮助”马金瑜的她的前同事,很多人也伤害她很多,而她只能忍。比如,《另一个拉姆》这篇文章未经她允许被贴上了网,最终让她卷入被网暴的漩涡。还有些前同事骂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等等。
按照家暴专家的观点和给出的标准,这些人做错了很多:因为帮助了别人,就不尊重她们的意愿和感受。
当然,肯定也会有人说:“我们跟她是朋友,你不了解我们的关系,我们一直在为她着想,不信你去问她……” 其实这正是有亲近关系的人之间暴力的一种形式,以为自己是亲密关系,就可以随便怎样,超越普遍人际交往伦理,外人管不着。
马金瑜也没有办法,对待他们也只能忍,就像她只能忍谢德成一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