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醉”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小 (Text replacement - "== [{PERMALINK} {TITLE}] ==" to " ") |
(→中国数字空间) |
||
(未显示4个用户的19个中间版本) | |||
第3行: | 第3行: | ||
因与“犯罪”同音,有网友调侃自己的公民聚餐行为为“饭醉”。 | 因与“犯罪”同音,有网友调侃自己的公民聚餐行为为“饭醉”。 | ||
− | <blockquote>@[[于建嵘]] 兄描写老一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小说《我的父亲是流氓》正在改编拍摄电影。为了通过[[审查]],展示[[正能量]]和[[主旋律]],正确引导青少年,建议改名《我的父亲是书记》(根据异名小说《我的父亲是流氓》改编)。今晚友人来京,一起'''饭醉''',我给他建议一下。['''[http://weibo.com/1319165673/Csz4ywQZK 微薄]''']</blockquote> | + | <blockquote>@[[于建嵘]] 兄描写老一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小说《我的父亲是流氓》正在改编拍摄电影。为了通过[[网络审查|审查]],展示[[正能量]]和[[主旋律]],正确引导青少年,建议改名《我的父亲是书记》(根据异名小说《我的父亲是流氓》改编)。今晚友人来京,一起'''饭醉''',我给他建议一下。['''[http://weibo.com/1319165673/Csz4ywQZK 微薄]''']</blockquote> |
− | + | [[File:张昆.jpg|250px|thumb|right|《华尔街日报:中国活动人士“同城饭醉”令北京不安》]] | |
− | + | 2010年开始,中国的公民行动出现了线下组织的新形式,许多城市出现了弱组织化的同城聚餐行动,网民自发使用推特、Google+、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工具进行联络,并互相约定以相对固定的时间举行。参与聚餐活动的网民除了线下结识之外,也深度探讨社会、民生等问题,积极交流个人看法,话题与组织形式不限。个别参加聚餐人士甚至还引入了“罗伯特议事规则”以保证讨论的有序、高效,称得上是“以民主的方法来吃饭”。 | |
− | |||
− | |||
− | |||
+ | 由于“同城聚餐”这种方式加入门槛低,法律风险小,可轻松实现同城公民力量的汇集,因此它在短时间之内发展迅速。至2013年末,类似的活动已在全国几十个城市累计举办有数百起,还出现了茶叙、[[快闪]]、举牌等新的模式。不少参与者深知聚餐活动会受到当局的警惕乃至监视,取“犯罪”的谐音将聚餐调侃为“饭醉”,同时也有着调戏当局之意。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同城饭醉”虽不违法(例如难被“[[非法集会]]”定性),但已经进入了当局视野,游走于具有一定行动风险的灰色地带。同期,还有“饭醉团伙”、“饭醉分子”、“饭醉行为”、“饭醉现场”、“饭醉集团”、“饭醉合影”等词流行。 | ||
− | === | + | 至于“同城饭醉”活动的起源,有说法称自2003年开始,就有此类活动的出现,如北京的“关天网友半月谈”。2010年4月,知名艺术家[[艾未未]]在杭州组织了200多人参与的推友聚会。11月,艾未未又在即将被[[强制拆迁|强拆]]的上海工作室举办了一场“[[河蟹]]盛宴”。类似这样的[[草泥马]]盛宴还诞生了“非法吃喝”一词,因为不断有参与“饭醉”的推友受到了警方的监控和骚扰。 |
+ | |||
+ | 之后,这样的公民聚餐活动以多点开花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延续了下去,后续“[[新公民运动]]”、“公民同城推广团队”等组织对“同城饭醉”活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虽然“同城饭醉”是一种没有组织的组织,但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公民的召集、参与、对话、合作,也让人们看到了加速民间组织化的可能性。 | ||
+ | |||
+ | 2011年初“[[茉莉花革命]]”爆发后,中共将防范和抵御“[[颜色革命]]”作为了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同城饭醉”活动逐渐形成声势并产生较大影响后,中共开始对各地出现“饭醉”活动进行了严厉打压,一些成规模的饭醉活动被强行取缔,众多参与者遭到警方骚扰、威胁。[[许志永]]、[[王功权]]、[[丁家喜]]等公民运动召集人先后遭刑拘,被官方扣以“非法集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公共秩序”的罪名。 | ||
+ | |||
+ | 在官方多轮的打击之下,“同城饭醉”活动基本从公共领域绝迹,“吃饭改变中国”的改良愿景随之破灭,“饭醉分子”们从“大团体”又再度回到了彼此的“小圈子”。在此过程中也有不少人开始对“和平转型”的道路感到绝望,整个社会也在“围观时代”时代之后陷入一个更加原子化、丛林化的困境。 | ||
+ | |||
+ | <gallery> | ||
+ | 饭醉.jpg| | ||
+ | 饭醉-1.png| | ||
+ | 饭醉-2.jpg| | ||
+ | 同城饭醉.jpg| | ||
+ | </gallery> | ||
+ | |||
+ | === 中国数字时代 ===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321341.html 华尔街日报 | 中国活动人士“同城饭醉”令北京不安]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119908.html 国内超过千人报名参加艾未未的“河蟹盛宴”]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94913.html 为了自由而失去自由——许志永博士被控颠覆国家政权罪自辩词]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323180.html 编程随想 | 每周转载:关于三中全会(网文5篇,评论若干)] |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chinese%2F 谷歌搜索:更多 CDT【{{PAGENAME}}】相关文章]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tag/{{PAGENAME}}/ CDT 网站:【{{PAGENAME}}】相关文章索引] | ||
+ | |||
+ | === 中国数字空间 === | ||
+ | <div style="column-count:4;-moz-column-count:4;-webkit-column-count:4"> |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 #dpl: linksto = {{FULLPAGENAME}} }} | ||
+ |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PAGENAME}}+site%3Achinadigitaltimes.net%2Fspace%2F 更多和【{{PAGENAME}}】相关词条] | ||
+ | *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space/Special:Random 漫游数字空间] | ||
+ | </div> | ||
− | [[Category: 草泥马语]][[Category: 2011]] | + | [[Category: 草泥马语]][[Category: 2011]][[分类:CDT百科]] |
2024年4月5日 (五) 20:43的最新版本
因与“犯罪”同音,有网友调侃自己的公民聚餐行为为“饭醉”。
@于建嵘 兄描写老一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小说《我的父亲是流氓》正在改编拍摄电影。为了通过审查,展示正能量和主旋律,正确引导青少年,建议改名《我的父亲是书记》(根据异名小说《我的父亲是流氓》改编)。今晚友人来京,一起饭醉,我给他建议一下。[微薄]
2010年开始,中国的公民行动出现了线下组织的新形式,许多城市出现了弱组织化的同城聚餐行动,网民自发使用推特、Google+、微博、微信、QQ群等社交工具进行联络,并互相约定以相对固定的时间举行。参与聚餐活动的网民除了线下结识之外,也深度探讨社会、民生等问题,积极交流个人看法,话题与组织形式不限。个别参加聚餐人士甚至还引入了“罗伯特议事规则”以保证讨论的有序、高效,称得上是“以民主的方法来吃饭”。
由于“同城聚餐”这种方式加入门槛低,法律风险小,可轻松实现同城公民力量的汇集,因此它在短时间之内发展迅速。至2013年末,类似的活动已在全国几十个城市累计举办有数百起,还出现了茶叙、快闪、举牌等新的模式。不少参与者深知聚餐活动会受到当局的警惕乃至监视,取“犯罪”的谐音将聚餐调侃为“饭醉”,同时也有着调戏当局之意。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同城饭醉”虽不违法(例如难被“非法集会”定性),但已经进入了当局视野,游走于具有一定行动风险的灰色地带。同期,还有“饭醉团伙”、“饭醉分子”、“饭醉行为”、“饭醉现场”、“饭醉集团”、“饭醉合影”等词流行。
至于“同城饭醉”活动的起源,有说法称自2003年开始,就有此类活动的出现,如北京的“关天网友半月谈”。2010年4月,知名艺术家艾未未在杭州组织了200多人参与的推友聚会。11月,艾未未又在即将被强拆的上海工作室举办了一场“河蟹盛宴”。类似这样的草泥马盛宴还诞生了“非法吃喝”一词,因为不断有参与“饭醉”的推友受到了警方的监控和骚扰。
之后,这样的公民聚餐活动以多点开花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延续了下去,后续“新公民运动”、“公民同城推广团队”等组织对“同城饭醉”活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虽然“同城饭醉”是一种没有组织的组织,但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公民的召集、参与、对话、合作,也让人们看到了加速民间组织化的可能性。
2011年初“茉莉花革命”爆发后,中共将防范和抵御“颜色革命”作为了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同城饭醉”活动逐渐形成声势并产生较大影响后,中共开始对各地出现“饭醉”活动进行了严厉打压,一些成规模的饭醉活动被强行取缔,众多参与者遭到警方骚扰、威胁。许志永、王功权、丁家喜等公民运动召集人先后遭刑拘,被官方扣以“非法集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公共秩序”的罪名。
在官方多轮的打击之下,“同城饭醉”活动基本从公共领域绝迹,“吃饭改变中国”的改良愿景随之破灭,“饭醉分子”们从“大团体”又再度回到了彼此的“小圈子”。在此过程中也有不少人开始对“和平转型”的道路感到绝望,整个社会也在“围观时代”时代之后陷入一个更加原子化、丛林化的困境。
中国数字时代
- 华尔街日报 | 中国活动人士“同城饭醉”令北京不安
- 国内超过千人报名参加艾未未的“河蟹盛宴”
- 为了自由而失去自由——许志永博士被控颠覆国家政权罪自辩词
- 编程随想 | 每周转载:关于三中全会(网文5篇,评论若干)
- 谷歌搜索:更多 CDT【饭醉】相关文章
- CDT 网站:【饭醉】相关文章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