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腐败
来自China Digital Space
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解释为:所谓语言腐败,是指人们出于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它们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忽悠民众,操纵人心。语言腐败的典型形式是冠恶行以美名,或冠善行以恶名。[1]
乔治·奥威尔则在《政治与英语》中指出,政治语言是为了“使谎言听起来真实,使谋杀看起来正当,把空话说得真有其事”[2],并警告“如果思想腐化语言,语言也能腐化思想”[3]。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语言学之父陈原就在《语言与社会生活》中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充斥着许多看起来很正确,但实际上已不传达任何有效信息的语言,那么语言有什么用呢?这是我们经历到的一种污染灾难。”[4]。
在中国由官方彻底垄断言论的体制下,由政府投放的语言腐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并且由于部署网络审查,网络语言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常见的例子有:
- 关于裁员和失业:灵活就业、慢就业、毕业、向社会输送人才、优化公司结构等。
- 关于新冠封城:深圳慢生活、按下暂停键、全域静止、静态管理、居家静止、临时社会面管控、围合管理、停止一切非必要流动等。
- 关于新冠集中营:方舱医院、集中救治、健康驿站等。
- 污名化话术“恶意”:恶意返乡、恶意上访、恶意讨薪、恶意躺平等。
- 意识形态化的传播概念:等反转、带节奏、夹带私货、人血馒头等。
- 宏大而空洞的官僚用语:详见官话集锦。
- 将个人性取向扭曲为意识形态“敌我矛盾”的生活西化。
- 无意义的拼音首字母缩写:GJ(国家)、JB(家暴)等。
新冠造词运动
2020年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以来,中国防疫政策逐渐演变为由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的一场全国性政治运动,期间中国各级官僚组织制造了大量口号和难以理解的词汇。
纽约时报2022年对此报道:
长期以来,宣传一直是中共青睐的社会控制工具之一,但在新冠时代,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使用它。据估计,自疫情开始以来,至少已经出现了120个与新冠相关的宣传词。
当某些措辞有可能让很多人感到不安时,官员们就会想出新的说法。例如,在提及某些新冠防控程序时,当局已将“封锁”一词替换为“静态管理”、“静默”或“居家办公”。
萧强在加州创办了一个记录中国审查制度的网站。“本来话是不需要这么说的,”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官方通过政治修辞来修饰这些(防疫)政策,进而哄民众,减少他们的对抗性反应。”[5]
Phase 1 一些新概念
动态清零
社会面清零
社会面基本清零
社会面动态清零
硬隔离
软分隔
静默期
微网格
网格长
静态管理
强化兜底
流调判密
点式复工
有序解封
重新赋码
底线思维
极限思维
压茬推进
提级管理
数字哨兵
无疫之区
网格化管理
防疫零动态
无差别消毒
安全屋技术
沉默少数群体
流动中的风险
严格静态管理人员
社会面流动人员
小区自我静默期
综合社会成本最低
Phase 2 应X尽X 系列
应收尽收
应转尽转
应隔尽隔
应免尽免
应检尽检
应治尽治
应接尽接
应筛尽筛
应开尽开
应考尽考
应续尽续
应扫尽扫
应验尽验
应贴尽贴
应领尽领
Phase 3 一些数字游戏
四应四尽
六保一防
一戴四查
一日三检
三消一静
三个并重
一地一策
一点一策
一事一协调
一事一对策
一小区一分析
一小区一处方
一行业一指引
一点多组、多点一组
以点带链、以链带面
一天一户、一人一次
"1+1+1"管理
“4+7+12”联动机制
“2+2” 抗原核酸检测
“四早”要求
“四集中”原则
“绿蓝黄红”4色风险
15分钟检测服务圈
三辆车 三道口 三圈判定
三区分级差异化防控
一朵云一根线一个面一条边
Phase 4 一些排比对仗
日清日结
日产日清
追阳转阳
双阳双控
双联双进
群防群治
即采、即走、即追
扫街、扫楼、扫村
抓早、抓小、抓基础
快封、快筛、快消、快解
采、送、检、报、核
从严从紧、从细从实
有序放开、有限流动
有效管控、分类管理
动态调整、动态公布
连点成片、连片成面
有限人员、有限区域、有限活动
Phase 5 一些重要行动
大冲洗
大清消
大总攻
捞干扑灭
逢阳快转
拔点清面
挂图作战
清源行动
敲门关爱行动
腾换扩容行动
中医药干预行动
拔点攻坚行动
大上海保卫战
九大攻坚行动
十大清零攻坚行动
Phase 6 一些生动比喻
“加减乘除”解决民生需求
治未病
全国一盘棋
拧紧“水龙头”
拔钉子
摸清疫情“底数”
积极挖潜扩大“增量”
优化管理盘活“存量”
“较劲爬坡”关键时刻
打通“大动脉”
畅通“微循环”
Phase 7 一些作战口号
层层压实
包保责任
守土有责
全力以复
发现一起 扑灭一起
清零一块 巩固一块
过“紧日子”
信心比金子更重要
Phase 8 一些语无伦次
关门不歇业
解封不解防
时空伴随者
层层传导压力
控制摄取信息量
暂时离开应激源
《再见语言》
2022年4月,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对该作品的报道:
4月19日,杨潇决定更正式地实施一个计划,去做一件声音装置作品。他先整理了600个词汇,给每个词做了一个编号,然后用谷歌的随机生成器在600个词汇里随机摇号。摇到哪个号,他就放哪个词。起初他打算用喇叭录制。那时候已经有骑手了,虽然很贵,但他仍然让朋友闪送了一个喇叭过来,结果发现没电池,只好放弃。他把这些随机生成的词汇组合起来,断一下句,导入讯飞。“讯飞有声”里有一个AI播音员,恰当的新闻腔。你现在可以可以看到这件作品:《再见语言》
相对于杨潇此前拍摄的传统电影,封控期间的创作是一些更激进的影像形式。这个作品的点赞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