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

作者:五月花

前天晚上,《真相:澎湃新闻的翻译可信吗》从五月花号发出后,在朋友圈和微博流传甚广,微信阅读量突破74000,引发舆论风暴,俨然升级为一起公共事件。

作为《真相》一文的作者,五月花有话说。

很多人好奇,我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

说来简单。

《经济学人》杂志是我平时经常阅读的外文刊物,它帮助我从外部视角来解读中国。

当我发现澎湃新闻在翻译上做了大量手脚,遮蔽很多重要观点时,大为吃惊。

“我心澎湃如昨”的宣言也曾让我心潮澎湃,澎湃有许多优秀的媒体人,可是,欺蒙读者的暗招,实在不可接受。

读者不可欺——这便是我写作《真相》一文的初衷。

有人辩解称,澎湃新闻在译文中已标明有删节。

这个理由有说服力吗?

资深媒体人石扉客在微博反驳:“如果翻译是故意歪曲甚至颠倒原意,那其实就是绑架原平台的公信力为当局背书,所以这种标明不能免责,只能证明更加鸡贼。如果只是涉及到篇幅问题和敏感词问题的删节,这种标明有效。”

有意欺蒙读者,是“删节”二字不能承受之重。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乔木昨日发表《澎湃出丑,参考又如何》,指出后者在翻译外文稿件时同样存在“选择性翻译”的问题。

网易云阅读昨天早上发布了乔木教授的文章,然而,不久后便被删除。

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

今年,参差计划被消失,从此少了一家由大学毕业生创办的独立新闻编译网站。

参差计划旨在“消除新闻阅读中的语言障碍,为读者提供立体化新闻阅读的视角和比较新闻的材料,以使认识更接近真实”。

偌大的中国,竟容不下一个参差计划。

这不是偶然。

前些天,香港“反占中”游行轰轰烈烈,官方媒体大篇幅报道。可是,学者贺卫方对“选择性报道”提出质疑:“过去占中活动也是规模浩大,官方媒体绝不报道。到了反占中,就连篇累牍,这无助于香港问题的解决。全面报道,反而能让港人感到公平,也让大陆人全面而切实地了解香港舆情和港人的多元化诉求。”

垄断信息,欺蒙读者,既与公开透明的时代潮流相悖,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也是百害而无一利。

国民对时局的判断主要依赖于媒体提供的信息。

没有客观独立的报道,国民就无法真实了解周边地区对中国崛起的满腹疑虑;没有多元信息的稀释,当下泛滥的狭隘民族主义就会积重难返,并且极容易被煽动。

若无真相,何来对话;不容辩论,自信不过是心虚。

大国崛起,呼唤理性成熟的现代公民,而有毒的狼奶恰恰只能喂出观念的畸形儿。

国家不尊重国民权利,拿什么去赢得世界的尊重?

回到《经济学人》提出的问题:“中国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太大,我无法回答。我只知道,作为一名中国读者,我想要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真相。

读者不可欺,国家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