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晚,湖南龙山县委宣传部通报了冲突的官方版本,根据这一说法,双方只是友好得“撒了些沙子”、“敲击”、“吓唬”、“起哄”。这一说法引起了网友的围观讪笑,当晚,龙山县人民政府网遭黑客攻击,一名署名”XiaoLan”的黑客在网站首页留言“贵县的宣传部敢不敢要点脸”。

27日下午,龙山县高一学生和家长上街聚集,走到县政府经常开会的民族宾馆外抗议,生称不满有两点:一是公告对教官喝酒只字未提;二是公告把矛头引向班主任,其玩笑话被蓄意夸大。

这起事件除了当地政府笨拙的应对引起反感外,近几年来,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生军训,教官与学生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件却屡见不鲜,这次事件也激起公众对学生强制军训存废以及军训改革何去何从的大讨论。

自1984年中国《兵役法》,规定在全国高校和普通高中实行军训以来,法定军训至今已实施了29年,军训强化则是从1989年之后开始。

毕业于兰州大学的作家十年砍柴回忆,从1989年开始,几乎所有的高校新生必须进行为期至少一个月以上的军训。具有“国子监”地位的北京大学,新生则要被拉到石家庄的军校训练一年——当时的义务兵服役期也才三年。

这一带有强制性的军训,显然是与六四之后的政治局势直接相关,是国家暴力在高校的直接展示和规训,不过经过进三十年的推行,学生强制军训已经渐渐被接受,成为高校的新传统和学生集体回忆的一部分。

海口经济学院院长刘耘认为,总体而言,军训中学生与教官的关系良好。国家周边环境复杂,学生体能和自制力普遍较差,军训对学生日后身心健康方面所起作用不可忽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对学生强制军训表示反对,熊丙奇认为,军训不应再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应该由各学校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自主决定。

在熊丙奇看来,近年来在军训中出现的事故,大多与教官要求学生必须服从有关,比如教官要求学生在烈日下站军姿导致学生中暑,或在本次湖南龙山事件中,教官严厉要求学生并对学生体罚,引起师生不满。

或许在教官看来,罚学生做俯卧撑,是很正常的训练手段。但如果换一个场景,是老师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罚做俯卧撑,必然会引起体罚学生的争议。

熊丙奇指出,军训目前是大学和中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军训只强调学生服从意识的培养,必然会带来更多矛盾和冲突,即使军训将重点导向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其价值也有限,这就好比学生参加一次吃苦夏令营。

因此,熊丙奇认为,军训不应再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应该由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决定,一方面,学校应该减少统一的必修课,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性,与此同时,学校开设的课程,要围绕培养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人才这一育人目标,不能采取简单的灌输、说教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方流芳认为,目前的军训方式,很难实现《兵役法》要求的“军事技能训练”的目的。

方流芳指出,1984年《兵役法》办法,在高校和普通高中实行军训自此成为法定要求;1989年,中央作出专项决定,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新生到陆军学院军训一年。

方流芳认为, “传统军训项目,包括站军姿、踢正步、方阵前行、叠被子等,耗时多,知识含量少,很难被学生认同。‘首长’在主席台观赏方阵前行,学生以一种夸张的方式,昂首踏步、高调长音喊口号、大幅度摆动手臂,这一切很难被认为一种是与军事有关的训练。”

按照《兵役法》,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实行“兵役登记”,办理兵役登记而未来应征入伍者,办理士兵预备役登记。

因此,方流芳建议,本科生军训至少要区分:男生、女生;预备役和非预备役人员;一类和二类预备役人员。对于士兵预备役人员,一些基础能力要在平时养成,而不能等到入伍后再去培训。因此,他建议因人施教,在军训中对预备役人员进行“野外生存”、“急救”和“体能和徒手搏击”等方面的训练。

此外,预备役人员都应具备防空、防化、防生物武器的基本知识,都应具备高层建筑、地铁、公交车的防爆知识,都应具备使用枪支、机动车和通讯工具的技能,学生应该开展这方面的训练。

方流芳提出,“军训就是军训,把一些大而无当的、泛政治化的目标和军训结合在一起,只会使学生疏远军训,而关注绩效、实益,提高全民的动员能力,军训可能,成为深受欢迎的军民共建项目。”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