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新闻:12月2日的《人民日报》聚焦了“吊丝”这个话题。在题为《自我矮化 可以休矣》一文里,作者斩钉截铁地写道,“吊丝”一词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自我标注。作者忧虑,以这个词命名的亚文化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但对其中隐含的自我矮化,则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作者还将自认“吊丝”的人群分成了三类:一类是表面上把自己矮化、心里却未必这么想;一类是内外皆把自己矮化并真心认同;第三类是内外皆矮化并对认同与否无感。“第一类是在降低姿态,第二类是矮化心态,而后一类则是麻痹状态。”作者认为,“不管是哪一类,吊丝文化的存在,即使是主观意图彰显对抗主流的勇气,或是当成接地气的互联网精神,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01
屌丝这个词,久已有之。不晓得被哪个天才少年移花接木,把这个词用在与权力无缘的群体之上,霎时间获得公众认可,风靡神州,成为了极为流行的网络书面语。并引发了领导们的忧心忡忡。
所谓领导,是需要群众衬托,需要群众簇拥的。这样领导才会有幸福感,有强烈的存在感。可现在,群众众口一辞,俱称自己是屌丝,领导起初感觉很形象,忍不住笑了起来。但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
妈蛋,群众都是屌丝,那领导岂不成了……成了屌吗?
有分教,领导变屌,气死大嫂。领导一怒,天翻地覆。从这个词出现,就已经决定了它悲哀的命运。迟早有一天,官方会以强势力量,打压这个深受群众喜欢的用语。
这一天终于来了。
人民日报近日果断亮剑,痛斥屌丝心理的自我矮化。
02
人日——以下人日,皆是人民日报的简称——人日称:“吊丝”一词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自我标注。
人日称:以这个词命名的亚文化流行,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但对其中隐含的自我矮化,则必须予以批判与摒弃,它对青年精神的破坏力不可不察。
人日称:这种自我矮化,动机很复杂……
人日称:吊丝文化的存在,即使是主观意图彰显对抗主流的勇气,或是当成接地气的互联网精神,从客观效果看,这也并没有让年轻人更特立独行,更没有向社会传递出多少正气。
人日还称:……
……够了,这个人日,哇哩哇啦,对屌丝文化说三道四,你谁呀谁?凭什么呀?你嫌屌丝不好,那你给大家换个称呼!
你换啊!
——到了这里,人日戛然而止,突然闭嘴了。
为什么呢?
说来凄惨,做为中国人中的个体,很长时间以来,是没有称谓的。
03
在中国,与权力素来隔膜的庞大群体,有几个不同含义的称谓。
——老百姓,这是无权力群体对自己的称谓,这个称谓并不在辞典上,辞典上只有“百姓”。百姓百姓,百姓千家,相当于庶民、臣民、其卑微的含义,辛酸的自谦,一听就知道。所以这个称谓多在民间,官媒虽然也喜欢用,但正式场合极少用。
——群众,这是官员比较喜欢用的高频词,群众比之于百姓,还要低一格。百姓是以家为单位,虽然没权,好歹还有个归属。而群众是群体概念,个体意志形同于无,没有归属也没有名字,谁掌握权力就只能跟谁走。人一旦被弄到群众类属,基本上就认命了。
——人民,听起来是群体,但任何一个群体都不是人民。个体更不是人民,从未有人说:我是一个人民……所以人民只是权力系统的一部分,与个体彻底绝缘。
现在应该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屌丝横空出世?
因为年轻人的权利意识,比饱受惊吓的上代人更强。
当年轻人试图寻找一个具感性的称谓,将自己及群体凸显出来时。他们郁闷的发现,他们不能说:我是一个人民……因为人民是政治专用语。他们也不能说,我是一个群众,因为群众是群体,这样称呼就等同于湮没了自我。他们也不能说,我是一个百姓——上代人倒是经常这么说,但年轻人拒绝接受这种放弃自我权利的说法。
年轻人愤怒的发现,所谓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竟然是如此的不堪,没有为浩大的十几亿中国人,提供一个合适的称谓。
他们只能借用屌丝这个词——在个体的人,连称谓都没有的地方,人的自我意识,被压缩到悲哀的地步。这无异于屌丝一般的命运,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该当如何称呼自己。
——这个称谓,更多体现的是年轻人的经济属性,由于国民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这就意味着年轻人与上代人一样,先天性被褫夺了经济权力。就如同屌丝被先天性剥夺了交配权利一样,而这个结果,则是因为政治权力的丧失。
04
美剧《冰与火》中,有个场景。
龙女王去奴隶城,从奴隶主手中,买到了一支奴隶军队。这支军队作战勇猛,悍不畏死,而且对主人忠心耿耿。
这种忠心是货真价实的,丝毫也不掺假。不管你是谁,只要付钱给奴隶主,买下这些奴隶,你叫这些奴隶杀人,他们就杀人。你让他们死,他们眉头也不皱一下,立马就会一头撞死。
不过是任人买卖的奴隶而已,何以会对主人如此忠心呢?
秘密是——这些奴隶们,没有名字!
每天早晨,奴隶爬起来集合,奴隶主就会端来一只盘子。盘子上面,堆满了牌子,每个奴隶们,都要翻牌。
每块牌子上,都写着侮辱性的称谓。诸如灰虫子,烂屁股,丢你母之类。奴隶们翻开哪块牌子,这一天就叫什么名字。
比如说,一个奴隶昨天翻到了“灰虫子”这块牌子,那么他昨天就叫灰虫子。今天重新翻牌,又翻到了王八蛋,那么今天这个奴隶就叫王八蛋了。
……奴隶主这么个搞法,目的何在呢?
就是为了要泯灭奴隶们的自我意识!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当“我”不存在时,思考的主体就没有了,当然思考也就成为了不可能。
名字是思考主体的属性。当一个奴隶翻到灰虫子这块牌子,他是以灰虫子这个名字进行思考的。可明天这个名字被另一奴隶翻到了,灰虫子的记忆不再归属于你,记忆被强行剥夺,奴隶连自己是谁都不确定,因而彻底丧失了存在感。
没有名字,无法思考,人的智商就会降低到狗一样的水平,除了奉主子的意志为意志,以主子的思考为思考,没有自我意识的奴隶,在这世上再也无所依凭!
《冰与火》的作者,是美国作家乔治马丁。而马丁琢磨出来这个法子,却是抄了中国古人的——历史上,许多中国女人活一辈子,也没个名字。最多以姓氏相称。比如说晚清最有权力的大牌女人慈禧太后,她就没有名字,弄得现在史书只能称她为叶赫那拉氏。
古中国的帝王,洞察名字对人的影响,赐姓改姓,例来是统治手法之一。
运用名字泯灭人的思考能力的统治手法,继续进化,终于更加精妙而具强效蛊惑性。而年轻人对自身权利的抗争,也是从思考主体的名称获得开始。
05
屌丝这个称谓,是对个体意识被漠视的愤怒对抗,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民权意识强烈复苏,出现了“无套裤汉”群体,与贵族势力相抗争。
从语境政治学的角度上来说,屌丝与无套裤汉,具有同等的意义,都是争取自我权利的对抗模式——今日中国的年轻人,与两百年前的法国平民一样,都是不甘于经济上的从属地位,更愤怒于命名权的被褫夺,他们要的是公正!
数据显示,2000年时,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例为46.4%,十年后的2010年,这个比例下滑到了33.8%,下滑了十几个百分点。这其中透露出令人震惊的经济剽掠,也意味着整个财富分配被权力彻底垄断。新一代的年轻人成为了被掠夺的主体,因为他们年轻,稚嫩,初涉社会,这沉重的经济丧失,最终必然是转嫁到他们身上!
数据显示,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近四成找不到工作,只能啃老。而在职大学生的薪水,步步走低——一个人收入低,你可以责怪他不努力,当整个社会收入低,那就是利益结构出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单凭一篇文章就想改变平民的屌丝心态,不过是扯蛋!
06
凭心而论,屌丝这个称谓,真的很不雅。
那么,我们应该称呼自己什么好呢?
——这个称谓,必须要打掉地位意识,脱离群体范畴,鲜明的体现个体的尊严与意志。这个称谓早就存在,可是被媒体刻意淡化了。
这个称呼是什么?
——是公民!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公民,所界定的不仅仅是政治权力,还有经济权力!
07
如果,在一个国家中,公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公民的人格与尊严被漠视。整个社会在经济配比上沦于从属地位,那么,这就是个屌丝之国。
屌丝,不过是权利未获保障的公民而已!
公民,不过是屌丝的公平之梦。
无论如何称谓,无改于屌丝时代的现实。
屌丝的称谓不重要,重要的是年轻人的经济权利。要想消除年轻人心中的屌丝意识,必要的励志,督促年轻人获取经济上的成功与自由,赢得屌丝逆袭,当然必不可少。
除此之外,还需要改良教育,养成年轻人善于思考的习惯,唯思考者有自我,唯自我意识才有自尊。还需要赋予年轻人强烈的个体观念,只有个体的,才是值得守护的,唯此才能唤醒年轻人的权利意识。有权利,知自尊,自然就会爱惜自己——只有一个庞大的、自尊且自爱、拥有明确权利意识的公民群体,才有可能争取到自己的经济权利,终结屌丝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