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是一种情绪宣泄,用讽刺的方法表达反对、鄙视和不信任的态度,立场是鲜明的,但长期观察显示,收效甚微。社交网络热点飞速变换,舆论情绪可延续性很低,大多无法直接对认知的提升和行动力的促进形成有效助益,吐槽可以更便捷的依赖于渠道,例如对那些公信力低下的官方或私人账号不加思考的讥讽。

其实那些账号所发布的内容也并非完全的一无是处,有些时候还可以暴露一些深层问题。比如从官媒措辞和纯舆论文宣中能推测出当局的目的、关联同主题不同时段发布的信息能观察到不同的角度令分析更为清晰、通过公知和五毛团队集中表现出的关注度和态度倾向能观察到敏感等级变化和官方舆论导向……但单纯的吐槽基本没有这种解码能力。只有当吐槽模式明显衰落的时候,分析的价值才能凸显出来,深入理解可令情绪不至于稍纵即逝。

吐槽还有个人偏好的狭隘,人们把兴趣点放在眼前利益和与自身的相关性上,忽略属性和主体根源。比如媒体圈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兄弟单位的兴衰上,看到一个新媒体诞生又开始转发点赞满心的期待,哪怕它是党宣的变身;工人群体斥责欠薪跑路,只埋怨老板无良,却仍将提振经济的期望寄托于政府;学生家长吐槽流氓校长,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却忘了全中国的教育模式都是一样的灌输洗脑;苹果手机的用户惊慌于“Xcode幽灵”开发的恶意程式,甚至以此质疑苹果产品的安全性,却不知正是GFW造成的不便为黑客提供了机会……如果没有解析带来深度理解,吐槽的情绪触及不到根本性问题,同类事件还将频发,焦虑无止境。

简单的情绪释放会慢慢走向为了表达而表达,为队形整齐而满足于队形整齐,很难有助于积累和凝聚,甚至同一立场的不同阵营都谈不上有效沟通。独立时评人宋志标老师将大陆舆论平台视作“中国最大的党媒”不无道理,宋志标在文章中指出:“除了社运的理想在驱动微博这样的社群媒体,执政当局也倾注了巨大的资源重视对社群的塑造。这让包括“两微一端”(微博微信与客户端)为代表的社群媒体在显露了媒体改造的能量后,迅速被当局“俘获”。这是很显见的状况,即便没有@思想火炬、@小道妹子那些官方意识形态宣讲账号,被强势审查的机关枪重重包围之下,有见识的观点也难以浮出水面,即便未被删除的内容也会弱化为吐槽或擦边球,舆论能力大大缩水。更,表达做为一种行为必然会受到舆论环境的影响,就如自由港在《明星为什么被逼迫爱国》那篇文章中的分析,也就是说,那些通过了审查的内容之所以能主动形成,也是审查的大环境造成的。

这样看来,审查和审查的次生氛围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所在,至少是主体根源之一,这点也是长期以来较大范围内的共识,但很明显大多数人忽略了另一个几乎同等分量的因素:思考惰性和解析能力不足的普遍,以至于令上述结论看起来像是一种归因偏见——把全部责任推给环境。多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精致的蠢话和正确的废话》的分析,将改良派的科幻理论和官媒的舆论引导文本称之为“精致的蠢话”,将队形式转发、没有深入和反思积极性的盲目重复他人、以及老议题旧观点的连年反刍等现象称之为“正确的废话”,当时看起来刻薄了些,但却至今不显过时。并非文章有什么前瞻性,而是暴露了一个悲剧:大陆舆论场近些年来整体智识改观并不明显,加之管制环境的恶化,那只能说是每况愈下了。

尤其是“两微一端”模式确立后,群聊的舆论激发能力某些时候都不亚于公开平台,且因其更为轻松的氛围,进一步降低了深化解析的需求。这不能排除长期以吐槽为主体的舆论气氛的责任,因为它对思考的要求本来就不高,只要认准立场加些幽默感就是热帖。“金句”频现的时代,金句的质量却在下跌,如此“不科学”无法不令人失望。

弱智的网络维稳卡尺似乎也扩散出了一种逻辑错误:“吐槽帖都被删除了,被删除的一定是好内容,继续吐槽就是挑战”……不否认审查黑名单在很多时候给大众推荐了优质内容,但还有不少情况属于基于话题的管制——某些话题被限于指定渠道谈论,以期做到导向可控,未被许可的渠道不准谈论,不管是什么立场,哪怕只是吐槽没什么深度,这种情况下的被删除并不能完全代表高质量和解析能力。其实规避类似误判很简单,积极思考足矣,思考是以内容本身为主,而不是以内容存在的状态为主,养成思考的习惯能帮助解决绝大多数感性和经验主义造成的误会。

网络舆论的能力被过分夸大了,让人们误以为吐槽反讽甚至嘴仗都能对社会动员形成促进。不否认它们都是反对态度的表达,但极权的稳固正是在利用这种宣泄来平衡管制和抵抗,巧妙的逃避了对合法性的追问。将满足于表面化情绪宣泄理解为变相协助维稳也不为过。对社运联盟的预期来说,解析、更深度的解析和沟通共进才是必不可少的。

管制的确严重阻碍了信息和理念的扩散,这句话的另个意思是:对翻墙(求知求实、寻求自由)的主动性和能力要求更高,而不是说仅仅给全部弊端找个承责方。当下的舆论场问题更多是以名人效应和粉丝崇拜为条件出现的撕裂,相比下立场理念被淡化了,继而越来越走向联盟和促进的反方向。虽然追随崇拜不算是大问题,只要积极表达也至少能从外观上形成声势,但以偶像崇拜凝聚的阵营要想保持准确性和提升观点质量基本只能依靠被崇拜的个体,这是比较困难的,个体必定片面,更重要的是错失了从平等沟通中获得互助的机会。

弥漫着戾气的嘴仗并不是沟通,正相反它对沟通来说是最恶劣的环境,因为各方都在为维护自身既有观点的正确而努力、以驳倒对方为目的。基于热点的网络舆论经常出现同一立场但针锋相对的状况,甚至观点没有大的出入,只是在表达形式、观察角度和深入程度上的不同,不论其是受什么影响的结果,这种嘴仗在整体意义上看来基本属于纯消耗,价值很低。只要双方能稍微思考一下对方的出发点、目的和角色意识等背景条件,以理解为基础寻求破解壁垒的路径,赢得合力应该不成问题。

GFW和网络言论管控是众所周知的两大恶疾,但也并非没有解药,突破GFW的方法是安全的翻墙软件,而真正能挑战网络维稳的方法是深度解析和立场联盟。最可怕莫过于使用百度、辗转微博形成习惯,就如满足于吐槽涨粉、懒于深究形成习惯,那将意味着已被管制完全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