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公布了2009年国产影视作品烟草镜头统计,影视作品吸烟镜头仍然普遍存在。《风声》《建国大业》等影视剧因吸烟镜头过多被点名。控烟协会已向广电总局发出公开信,呼吁在银幕和荧屏上“禁烟”。(8月23日《京华时报》)
影视“禁烟令”,不是画蛇添足。无论是“吸烟有害健康”的常识,还是传媒的公共责任,都昭示着信息误导之害,建立纠偏机制之必要。
尽管“艺术高于生活”,用烟作道具来渲染铺垫是种合理的叙事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影视艺术就能“弃守”道义,滥用“吸烟语言”。一者,影视是种信息传递的介质,也有观念引导之效,如果失去道德担当,则可能误导观众认知。尤其是那些追随者甚众的影视明星,举手投足往往能引起无意识的效仿,若手不离烟,虽能塑造出个性气质,但也成了模仿的对象。二者,对于不少心智未成熟的儿童而言,自制能力缺乏,镜头语言的误导,会造成他们价值认知的偏颇。
据了解,我国青少年吸烟率呈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有调查指出,对烟草镜头耳濡目染的儿童,尝试吸烟的可能性会比一般情况下提高3倍;如果崇拜的偶像吸烟,带动的青少年对吸烟认可度会提高16倍。
影视“禁烟”与建立“隔离”机制,是重塑媒介公共责任的必然诉求,也是促进影视良性发展、保护孩子成长的重要途径。青年导演贾樟柯曾忧心地说:“光有票房,没有文化的责任和教育的担当,无法光大中国电影”。其实,银幕和荧屏上要“限”要“禁”的,还不仅仅是烟,还有那将毒、性作为营销噱头的镜头。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