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云在乡下,久未查看邮箱,晨起收到天涯社区何小手先生来信一则,谈《重新发现社会》一书。非常感谢,特收藏于此。
——思想国评论(www.21pinglun.com)
熊大哥好:
我是你《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读者,今天花了一下午看完这本书的下半部分,看完后颇有感慨,忍不住想写封信给你。我一直想润色部分字句,以表示我对《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认同,以及对你本人的敬仰,但是当要付诸笔端时才发现,类似的词汇需要从年少理想主义膨胀时(诸如要成为科学家、文学家,以及为人民服务一类的理想)寻求灵感,而如今,不耻下问的品质与表达敬仰词汇的钥匙已经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后天茁壮发育的浮躁与犬儒心态。不过也好,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晚辈对长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次交流,而不必要在此期间故作正经,视其为草根对精英杰出贡献的顶礼膜拜。从你对社会与人价值的判断来看,我相信你更倾向于接受我选择的这种交流方式,但愿我的判断没错。
《重新发现社会》一书正摆放在我眼前的桌子上,我每写上一句话就要看它一眼,希望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传承这本书的精神品质,这样才不枉费过去几天的阅读经历。当然,我之所以愿意传承这样的精神品质,并非出于不自觉的附庸风雅心态,而是,一来,《重新发现社会》一书已经带给我以强烈的共鸣,二来,它让我重拾过去自己一度追随的思考与写作心态。如果说,一本好书注定不只是作者本人在阐述,而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一段时空之旅,那么我期望,这样的时空之旅会因为作者的指引而让读者单独前行,而不会因为作者的无奈退出,或者,当《重新发现社会》一书字迹模糊,成为读者零碎的阅读记忆时,让一个人的时空之旅变得孤独,甚至迷失方向。
这是我作为《重新发现社会》一书读者的珍贵阅读感受,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想我会出于自我保护或者自我鞭策的需要,而经常翻读其中的章节,以提醒维护自己好不容易重拾的阅读与写作心态。当然我更期望,这样的心态会成为“后天的本能”,以慰藉剩余有限的人生。
这样的阅读感受曾在阅读梁文道先生《常识》一书时隐隐若现,也正是这样的经历,在闲暇上网时,我也会经常阅读你们即时的作品,于网络大杂烩中寻找到片刻温暖。闲时与朋友聊天,说到梁文道先生的作品,常感叹且羡慕先生作文隐现的民主、理性心态,过去我常常将其归因于梁先生特殊的生活环境,比如香港民主开放的社会氛围,于这样的氛围下作文,往往能使得“文以载理”、“文以载情”。《重新发现社会》改变了我的判断,优越的社会环境或许能培育一个人优良的生活态度,即便是面对突现的恶,也能保持理性、诚实的批评态度,但是相对优越的社会环境,《重新发现社会》作者的叙述,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内心的温暖、自信与平和,我想这样的心态于社会于个人都极其重要,于社会而言,它使“政治沟通有效”成为可能;于个人而言,不仅有利身心,事实上,也是民主社会的前提与福祉。想必上个世纪甘地推行“非暴力不抵抗”,与其对禁欲的修炼有一定关系,当然,我不期待每一个人都禁欲,但是,个人与他人、与政府的对话多少得有点禁欲的心态,否则就要反文明了。
批评也可以很温暖,批评也可以不暴力,在如今这个看似和平,但情绪成为普遍暴力的时代,这样的风度显得弥足珍贵。两年前,我开始关注网络舆论,两年过去了,网络收获了无数赞扬与指责,赞扬的不论,在中国舆论半开放的状况下,对指责的审视倒显得重要,因为一旦指责成为常态与共识,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对阵地流失的恐惧。长期混迹网络的经历日渐给我以这样的启示:网络天生民主,但也经常被迫为虎作伥,成为部分人施展拳脚的工具,假如没有网络的隔阂,将网络的暴力过渡到现实生活,我想其后果也是相当恐怖的。温暖、理性的批评态度能否获得更多草根的认同,或许将决定网络今后的命运,过去我曾一度鞭策自己理性写作,也以这样的心态跟无数网友交流,只是,如今现实主义代替了一切主义,一次次的传奇难免洗刷内心的信仰,文字的无力感逐渐加强。但愿对未来的自信只是暂时潜伏,正如你所说到的,之所以对中国未来表示乐观,源自人天生对幸福的渴望(貌似是这么一句话,呵呵!)。这正是我看《重新发现社会》产生共鸣的原因,在书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自信,一种乐观——一种美好的人性。
关于书的内容,我想不再赘言。在我看来,当下的时代,新鲜的创造已经显得廉价,甚至没有哗众取宠的能力,有能力者需要做的是对常识的强调与重申,这样的强调与重申,如果不能提醒左右社会前进的那些人,就只能促使我们做一个历史的见证人,以提醒后人,历史曾经存在这样的暧昧与无奈。
好了,熊大哥,我就说到这,感觉自己也没说出个所以然,今后若有机缘,期待更深入的交流学习。我叫何起良,网名(笔名)何小手,现就职于天涯社区,也是江西人。
期待你的新作。祝好!
何小手
8月21日晚于海口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