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石男 《看天下》专栏)
什么东西最容易被枪毙?不是上世纪30年代肃反的对象,也不是上世纪50年代镇反的对象,甚至不是上世纪80年代严打的对象,而是网络信息时代的时间。
1小时浏览门户网站,收获5条囧新闻:上海一男子投河自杀,嫌河脏又爬上来;武汉一对夫妻吵架,妻子叫来消防车,因为丈夫“火太大”;重庆一贼半夜入室行窃,误将鞭炮当蜡烛吵醒主人;山东一司机在衣服上画一黑道,代表安全带;河南一乞丐讨钱未果愤然报警。
2小时MSN聊天,见姑娘就讲黄段子,对小伙子就骂骂政府。聊天同时不断刷新微博页面,从推特到网易微博,再到新浪微博、搜狐微博、凤凰微博,我几乎是所有门户网站的微博VIP用户。更不给力的是,我拒绝使用同步软件,而是人肉搬迁即时消息。
20分钟吃饭,吃得饱饱的,好继续枪毙时间。
吃饱了涨翻丘,不再聊天,太浪费时间,集中精力玩几小时微博:每10分钟发一条新微博消息——格言、新闻或黄段子;每5分钟刷新私信,看有没有妹子偷偷给我发裸照;每1分钟刷新主页,看有没有关注者新消息;每30秒刷新下回复,看有没有人赞美我或骂我。遇到大事件,以上频率加倍。
微博间歇,看看博客,搬着手指头数点击率玩儿,看什么时候博客破千万,那就去喝花酒庆祝,要小妹们轮流坐我大腿上,依次高呼沙发、板凳、地板……
博客间歇,上三俗网站,遇到顺眼的片子就打开BT。此后每几分钟用鼠标点开BT看下载进度,可以点击播放的话就飞快地瞅上那么几分钟。
在不停刷新的微博中,在不断跳出的MSN窗口中,在不时观看的BT中,在不能关掉的新闻中,时间被飞快枪毙,人生却一无所获。这种状态,我将之称作“快人生”——飞快虚度的人生。
视线所及越来越广,宽达1000万平方公里,思考的深度却越来越浅,浅到只有1厘米。交往的方式越多,孤独感就越强烈;接受的信息越多,洞察力就越低下。淹没在海量交往与海量信息中,渐渐失去直觉,而直觉是洞察力的导师。在信息海洋中打滚,从一个冗余信息奔向下一个冗余信息,叫嚷,围观,发出不明真相的惨叫。迫不及待地发声,迫不及待地表态,迫不及待地哗众取宠。沉浸在虚幻中,患上刷新焦虑症。
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曾说,在“知情权”之外,人还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甚至更大,因为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信息对一个试图过上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而人生之所以“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充斥着过度信息。
熊培云最近撰文提到,梭罗曾嘲讽那个时代的新闻成瘾者:吃了午饭,还只睡了半个小时的午觉,一醒来就抬起了头,问“有什么新闻?”好像全人类都在为他放哨。在梭罗看来,生活中新闻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是那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就像林中漫步、晒太阳之于人的健康一样意义久远。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永不衰老的事件”,就是与家人在一起。譬如妻子怀孕的那段时光,彼此间的感情无与伦比,那种温馨不需要夕阳不需要晨光,只需要在一起,摸着肚皮,就是人间极境。那段日子里我常亲吻她的肚皮,听孩子的心跳。婴孩的心跳是大人两倍,很快,但你第一次听的时候,甚至会让自己的心跳跟上孩子的节奏。惟有家庭能抵抗一切世俗的压力或挫败感,也惟有家庭能让快速旋转的人生慢下来。
然而,这些“永不衰老的事件”却很少被我们摆放到最高的位置。昆德拉说,“速度是技术革命送给人的礼物”。这礼物或许也是一个恶作剧。如今,人们都在渴望“秒杀”些什么,于是生命就在一段又一段“秒杀”中消逝。事物的妙处不及品味就匆匆奔向下一处,不停地得到,又不停地失去,最终只是空虚。我们追赶着一切,但是我们被我们扔在身后了。一个膜拜快的人生,终究也会被浪费得飞快。
还记得卓别林在《大独裁者》中的台词吗?就像是写给我们的“快人生”:“贪婪把人的心灵毒害了,我们把自己禁锢在高速的进步里。机械令我们留在无限需求中,我们的聪明是严酷不仁的,思虑太多而感觉太少。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机械,也需要爱,不只是伶俐,更要仁慈与懒慢。如果没有了这些元素,生命就会变得凶暴然后失去所有”。
卓别林描述的图景如此凶恶如此灰暗,怎么办?注意力是抵抗“快人生”的绝佳武器。如果能够集中注意力,那么看A片都能看成达人“一剑浣春秋”,聊天都能聊成李开复。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只能任由生命被诸多冗杂的信息或行为肢解、凌迟、寸割,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不过,集中注意力只是治标之“器用”,而非治本之“大道”。个人以为,治愈“快人生”的大道有二:闲怡与元气。
庄子说,“彷徨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陶潜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都是极好的闲怡指南。闲怡的第一标准,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太把自己当回事,很容易变成一个有着信息饥渴和表达饥渴的蠢人,这蠢并且跟智力无关。一个阅读太多垃圾的人不可能睿智犀利,一个发声太多的人不可能庄严深邃。陆沉时代的思想者,一定不要被喧嚣的泡沫淹没。
至于元气,我相信中国传统的“养气”二字。当然,这种“养气”不是505元气袋式的骗术,而是一种中国式的形而上术。它的最早发明者是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对“养气”作出极好诠释的则有刘勰,所谓“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素气资养……无扰文虑,郁此精爽。”大约是说,海量信息骚扰你,千种相思累死你,怎么办?惟有宝贵精神,资养元气。什么都不能让你的人生虚度,如果你和你的元气在一起。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