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有一天这个社会能够更公平一点,作为一个劳动者在社会中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他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就像温总理说的,作为一个劳动者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这是他对成功的理解
孙恒 守卫打工者尊严底线
“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过去,你拥有的只是一双空空的手,你总说也许明天日子就会改变,但清晨醒来后仍得继续拼命地干……”
这是孙恒写给一位被称为彪哥的建筑工友的歌。那时的孙恒,还在全国各地流浪卖唱,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贫贱而充实的生活。遇到过形形色色像彪哥一样起早贪黑的打工者,看过了社会最底层打工者最为真实的生活,他的理想从这里开始改变,他的人生从这里开始改变。
挣脱束缚寻梦
“小时候的梦想是到山外面去。”
到山外面去,小时候的孙恒,甚至还不知道到山外面去自己能够做什么。
从小在陕西成长的孙恒,有着西北汉子不羁的性格,这种不甘被束缚的性格,在他后来的人生路中,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
冲破束缚,走自己的路,是孙恒最想要的人生。
刚上初中那一年,父母带着他回了河南,正是这一次迁徙,让他的人生有了第一个具体的梦想,有了第一个转折性的改变。
“回了河南,听不懂河南话,也不会说,所以性格特别孤僻。班里举办联欢会,要表演节目,我不会。唱了一首歌,结结巴巴的,还跑调,很尴尬。”不服输的孙恒,就是因为在这次班级联欢会遭遇尴尬,有了做一名歌手的梦想。
于是,从初一那年起,孙恒开始追寻梦想的路途。他没有老师,唯一的老师就是父亲买给他的一台小录音机,他就是跟着那台录音机,一天天地学唱歌。
从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毕业后,现实的压力让他暂时放弃了当一名歌手的梦想。按照父母的意愿,他到河南开封的一所学校当了音乐教师。和其他老师不同,孙恒在给学生们上音乐课的时候,总是抱着他的吉他,带着孩子们唱歌。
然而好景不长,背离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孙恒就感到强烈的束缚。“不务正业、误人子弟……”因为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授课,孙恒成了学校里的众矢之的,各种各样的指责蜂拥而至。
“那个环境,那种教育体制和地方上那种生活的气息让人窒息,生活像一摊死水一样,年轻人在那里什么都做不了,什么想法也不能有,特别压抑。”这成了当时的孙恒最真实的心理感受。
被安排好的人生,让孙恒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抗拒感。虽然父母放出了断绝关系的狠话,孙恒还是做出了反抗的姿态,背上吉他,开始了他的漂泊。而彼时的他,没有想过梦想是否基于现实,他当歌手的梦想,到底能在何时实现。
理想照进现实
初到北京的日子不好过,虽然挣脱了曾经被束缚的生活,而现实还是活生生地摆在眼前。生存,是孙恒踏上梦想追途后所要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
“一无所有,很迷茫,那时候在西客站做搬运工,只能为了生存打工。”背井离乡的生活就这样艰难地展开,但对于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孙恒来说,似乎艰苦还是可以扛得过去。对于他来说,虽然必须面对现实,得生存,要去打工挣钱养活自己,但是新的生活开始了,有无限的空间可以去创造。
“十块钱要花一个星期,一天一块多钱,买馒头咸菜,经常饿肚子。北京的冬天很冷,没有取暖设施晚上就会冻醒。”最落魄的时候,孙恒曾经有过这样的日子。但他却倔强地说出“再苦也不愿意再回去”的话来。
经历了在北京的摸爬滚打,孙恒依旧没有打开一扇让梦想得以实现的门。他开始在全国各地流浪,一晃就是大半年,而就是在这大半年里,他从不切实际的歌手梦中渐渐地苏醒过来。
街头、地铁站、建筑工地,这是孙恒的流浪生活中去的最多的地方。他抱着吉他做起了流浪艺人,收获的却是真正的人生之路的开始。大半年的时间,孙恒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工友,有建筑工地的,有服务行业的,有保安保洁……
工友们血汗交织的故事颠覆了孙恒从前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他开始给工友们写歌,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歌曲,唱给他们听。那时的孙恒总喜欢到工地上去,找工友或是老乡聊天,在一个建筑工地上,他认识了彪哥。
“彪哥矮矮的黑黑的瘦瘦的,他说话特别少,头两天一句话都不说就坐在旁边,第三天他就开始给我讲一些他的情况……他说只要拼命干努力干也许日子慢慢会改变,但是一年到头来,剩下的只是空空的一双手。”
这些都是彪哥的话,孙恒把它写成了歌。工友们的故事让他强烈地感受到底层人群的悲哀,创造却不被尊重,奉献却没有公正的回报,默默无闻却没有人为他们发出声音。
“那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是会让你感觉到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我觉得当我给工友们唱歌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孙恒说,“我觉得我是千千万万打工者中的一份子,所以我坚定了自己的位置和我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认可。”。
从那以后,他的人生又有了一个重大的转折。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让他抛弃了从前不切实际的歌手梦,成为了为打工者发出声音的代表。放歌,是他呐喊时独有的方式。
“唱我们的歌”
“我们的孩子要上学,我们就办了学校,我们没有自己的文化,我们就创造自己的文化,我们就办自己的博物馆,唱我们的歌。”
2002年,孙恒和在打工过程中认识的一些有文艺爱好的工友一起,组织了全国第一个打工青年艺术团。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自掏腰包去工厂,义务为工人们演出。
孙恒说,他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自娱自乐,丰富工友的业余文化生活。
然而,演出的过程中,他们遭遇到越来越多的具体困难。
很多时候,演出结束后,工友们会来反应拖欠工资等一些只靠艺术团解决不了的问题。后来,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助,他们成立了工友之家。“来到城市打工时,我们就没有了家,所以才会想在城市有一个家,这样可以互相帮助。”
为了帮助工友解决困难,丰富工友的生活,让这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得到重视和尊重,孙恒和他的艺术团一步步地完成了创造性的改变。
打工艺术博物馆就是孙恒所走出的最具创造性的一步。博物馆是由一家废弃的工厂改造的,里面有2000多件展品,都是自全国各地的工人无偿捐赠的。包括工人的信件、照片、工作服、工具,还有与打工相关的一些物品。
现在,打工者社区为工友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活,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两百个工友下班后来博物馆的文化中心。那里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场,虽然设备都还很简陋,但是他们可以在那里看书、打乒乓球、看电影,交流各种生活中的问题。
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的打工青年艺术团,到现在的工友之家、打工子弟学校、打工艺术博物馆、二手货超市,在为打工群体发出声音的同时,孙恒团结起了这个弱势群体的力量,创造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逐渐获得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孙恒说,所有的事情最初不敢去想,现在却一步步地做起来了,但作为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代表,他能仍够感到自己的渺小。
时至今日,孙恒的生活异常忙碌,但他依旧穿着工服,抱着吉他,穿梭在各大工地,在打工子弟学校里给孩子们上音乐课,住在社区附近租的一间小房子里,和工友们生活在一起。父母也改变了最初的态度,非常支持他现在的工作,这就是他最为充实的人生。他说自己还没有成功,却在成功的路上。
“我希望有一天这个社会能够更公平一点,作为一个劳动者在社会中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他的付出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就像温总理说的,作为一个劳动者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这是他对成功的理解。他会把改善打工人群的社会地位这件事情当作毕生的事业来做,虽然他可能会一辈子是个穷人,这却是他人生最真实的道路,最有意义的生活。
“我觉得自己其实也没有做什么事情,就是为工友们唱了几首歌吧。”孙恒说。然而,就是这位依旧朴实却很坚定的弱势群体的代言者,唱出了当今社会最有力最响亮的打工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