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成文很早:今年8月,由于版面的原因,刊发于当期《新经济》虚拟@现实专栏。顺便提一下最近似乎是个小小热点:42区,说实话,商业上我不看好。有偿问答聚集一帮这类IT人士,没什么意义的。我去年年末曾和一个朋友试图搞过一个医生性质的社交网络,当时一个想法就是在网上提供医生的有偿问答(医生对问诊者,医生对医生)。后来去实地调研了一下医生的情况,苦笑一声作罢算球。

———— 正文的分割线 ————

最近有多家媒体关注了一下国内站长(开办网站的创业者们)的生存发展问题,基本上笼罩了一层淡淡的忧愁之情。相比起前两年的风生水起,从09年开始,站长的日子的确越来越不好过了。

这里面有很多具体的客观原因,但说句实话,这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早期的互联网,处于一种很混沌的状态,很多游戏规则都没有制定,玩家冲进去,基本上就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个道理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公司做为一个新的组织形式冒头的时候,一个广告就可以把牌子做得大江南北人人皆知,今天还有这种可能么?

我不止一次和人说过,做一个网站是非常容易的事,但运营一个网站的难度则百倍千倍于它。在今天,网上建站开源程序大把,一个稍许懂一点技术知识的人,可以在一个晚上摆弄出一个内容站点、维基站点、SNS站点、博客站点、相册站点,等等等等,这在过去是需要好几个月的苦干的。然而,网站做成了,怎么让人知道,怎么让人频繁地上站使用,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开办网站创业,其实和在现实生活中创业没什么区别。如果不是开个卖杂货的铺子的话,创业所需要的人脉、资金、团队,几乎一个都不能少。人脉可以帮助自己的事业有大把人捧场,资金可以帮助自己稳健地向前发展,团队,则存在有1+1>2的可能。而恰恰是这三样,其实很多贸贸然杀入创业的人,并不具备。在早期如同荒芜之地的互联网疆域,这还不是太大的问题,毕竟有太多的空白点可以让你去插一根旗圈一块地。但在今天,你几乎找不到一个巨头不涉猎的领域,怎么和巨头对抗,在我看来,这不是赤手空拳的人能干的事。

互联网江山代有新人出,这一点不假。但这个虚拟社会已经越来越发展得和现实社会没什么区别。人们总是看到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就能创下微软江山,看到两个博士生休了学躲在仓库了建立起google帝国,却不曾注意其实他们身后有大把的半途倒下者。即便是没看到这些失败者,硅谷金融体系的发达,也给创业者带来不少便利:比如google,相当早期的时候就得到了天使投资,而斯坦福大学的金字招牌,不无助力。而twitter和facebook被称为奇迹,因为它们相对于其它网站而言,果然是一份奇迹。

互联网生命力的确来源于不断有新进入者的成功,但成功率的确在下降。我们回到个体的角度看,无论是政策因素,还是商业因素,也的确越来越不利于白手起家者。很多创业者动辄就祭起一些做中国的×××这类激动人心的口号,但现实地说一句,站在山脚下,过多地遐想峰顶的无限风光,是很没有意义的事。

比较靠谱的网络创业有两种,一种是跟随一个热点概念,然后在这个概念下做一点细分市场。做细分市场是一个长久的买卖,需要足够的耐力去跑很长一段路。另外一种则是完全创造出一个新的概念,并让它成为热点。这可能是一种短跑,但这种短跑成败的不可控因素很多。我比较主张创业者去做前一种,但委实对于创业者是有些要求的。

这个虚拟社会,正在向一无所有只有热情和点子的人关上大门,而这个态势,也正是现实社会中的常态:这是一种商业规律。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关注我的微博 访问我的分享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