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吉尔吉斯的存在
文 黄章晋
  由于对矿产资源超乎寻常的渴求,世界上任何一个盛产矿产资源的国家,都会引来中国资本的热切的目光,有人因此开玩笑说,一个合格的中国的邻国,应当是盛产矿产资源的。
  作为中国的邻国,吉尔吉斯斯坦对中国国家资本的吸引力,来得远不如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由于没有中国最需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也缺乏丰富的大宗金属矿产资源,所以吉长期只在中国民间商贩那里拥有异乎寻常的地位。
  不过,强大的贸易中转功能,令吉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扮演着极为特殊的角色。
  中国在中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位居第二。但是,中国向吉尔吉斯的出口远远超过对哈萨克的出口,以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前为例,中国向吉出口了92.1亿美元,在诸邻国中,仅次于俄罗斯,从吉的进口只有可忽略不计的1.2亿美元;同期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为45.7亿美元,进口则为76.77亿美元。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吉尔吉斯不但成为中国商品输出中亚、中东、俄罗斯、东欧国家的集散地,也使之成为中国油气管线经过的陆路咽喉。而新进发现的铁矿,使吉尔吉斯全方位成为中国真正重要的贸易伙伴。
  “Made In China”的陆上通道
  在今年吉尔吉斯革命发生前,中吉边境口岸每天有约200辆重型卡车满载着中国商品开出,它们几乎都是空车返回。而满载抵达中国一侧的,只是矿石运送卡车。
  如此巨大的货物吞吐量,远非人口仅止500万且进入亚洲最穷国家之列的吉尔吉斯斯坦所能消费的。吉国扮演着一个中国商品分销通道的重要角色。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大宗油气资源,吉历届政府均奉行最大化的开放政策,努力在税制和法律法规上将之塑造成一个贸易自由港的角色。
  中国商品从北方的比什凯克和南方的奥什两个方向进入吉尔吉斯斯坦。经比什凯克,商品流向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东欧和波罗的海国家,最远可抵达荷兰;经奥什,流入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及俄罗斯南部的高加索地区和中东、西亚地区。
  在2010年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吉尔吉斯斯坦在179个国家中位居第80位,远远领先于排名第140位的中国。吉被列入“某种程度自由”的国家之列,在前苏联成员中,目前排名仅次于爱沙尼亚。
  地理位置和政策,使吉尔吉斯斯坦被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瑞士、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土耳其、德国、荷兰、韩国等国,均视为重要边贸中心和物流要塞。
  由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特殊地位,吉政府试图通过担当中国商品的自由港角色,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吉尔吉斯斯坦的低税制,不可避免对周边一些邻国造成相当冲击。俄罗斯、哈萨克、白俄罗斯三国成立关税同盟时,首先担心的就是大批中国商品会经由吉国入境,令其损失大笔关税。
  从苏联解体开始,吉国就扮演着中国商品重要集散地的角色。当时,中国在输出各种低档且假冒伪劣居多的小商品时,也极需前苏联国家的废旧钢材和汽车、化工产品等工业制成品。
  当时并不擅长做生意的吉尔吉斯斯坦,在第一波新疆边贸商人眼中,是个有着种种不可思议传说的神奇天堂:一车旧钢材运进新疆口岸,价格就翻了一倍;有个阿图什商人用一箱白酒就把一尊巨大的列宁铜像当废品换了回来;因为中国一度只进口皮毛而禁止活的牲畜进口,吉国有些地方因此羊皮比羊还值钱……
  疯狂的边贸淘金时代,让大批中国人发财的同时,也让中国货以其质量低劣恶名远扬。随着吉尔吉斯自由港的定位逐渐清晰,中国商人和中国货的口碑已逐渐被修复。而中国民间的边贸资本,也由一窝蜂的草台班子到崛起了一批诸如如野马、大唐等大型企业。
  今天,近十万户大小批发商云集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几个重要商业中心,通过他们的转运销售,整个中亚地区因此成为中国商品的忠实消费者。
  终于发现了铁矿
  吉对中国大资本的缺乏吸引力的情形,终于在2009年改变——在紧邻中国的吉尔吉斯东南部纳伦河谷,中国公司发现了资源含量极大的杰提姆铁矿。
  矿区东西延绵46公里,总面积260余平方公里。该铁矿预测资源量为54亿吨,远景资源量超过100亿吨,为亚洲单一矿带上最大的铁矿。据获得探矿权的中国美林公司透露,杰提姆铁矿可“保证一个年产3000万吨的钢铁企业100年以上的铁矿石需求”。
  在吉国,探矿权意味着比探矿大得多的权益。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阿卡耶夫有一句名言:与其像狗一样守着金饭碗受穷,不如让别人来开矿。于是,吉在世界银行一些国际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一整套矿产资源对外资全方位开放的政策和法律。按该国法律,探矿人在条件成熟时,无需重新审批即可备案转行“专有开采权”。
  对急需铁矿石的中国来说,家门口发现一个巨大的铁矿,意味着吉终于成为一个综合条件良好的合格的邻居。它不但可能将改变中国海外采购铁矿石的被动局面,亦将改变新疆本地的产业格局。
  但对那些在吉投资的中国小型钢铁加工企业来说,吉一直算得上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吉国境内极为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每度电合人民币只有7分钱,吉国及周边国家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旧设备,是丰富而廉价的废旧钢材原料——甚至临近的塔吉克斯坦,有一个戈壁滩上的“坦克坟场”,上千辆苏联旧坦克和数千台军用重型装备,可以供中小企业用上很多年。
  所以,无论是北方的比什凯克还是南方的奥什,都有近10家中国人投资的小型钢铁加工企业。除钢铁加工业外,中国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皮革、建材等吉国当地有极大资源优势或有很大需求的行业上。由于当地竞争者力量极弱,在吉投资的中国中小企业,普遍在技术、管理和资本上水平一般。
  尤其对那些先行一步投资吉尔吉斯的民间资本来说,赶上了好机会则如捡到了天上掉下的馅饼。苏联解体后,吉奉行激进的市场化改革,国企掌勺者迅速将国有资产变成自家之物,中国投资者经常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价格拿到厂房设备等生产资料,由边贸商人迅速变身为生产商。
  由于吉国工农业无论技术、管理还是资本,均全方位落后,对中国民间投资者来说,吉国可供深耕的投资机会远不止矿业、皮革、金属、建材加工等行业。
  以农业为例,吉国境内多河流湖泊,不但气候优越,土地也远较中国肥沃,但农业耕作技术落后中国近半个世纪:吉国的粮食蔬菜基本不用农药化肥——既有用不起也有缺少使用习惯的原因;虽遍地果木,气候土壤极宜果业,但几乎所有水果都未经过品种改良,口感、外观均远逊色于中国;费尔干纳盆地是世界最大棉花基地之一,但当地棉农从来不懂得棉花打尖,棉花单产不足中国一半。吉国的农林业产品中,只有瓜类因气候和土壤原因可与中国新疆媲美。
  在吉国,小规模投资农业的华商多来自东北、山东、江浙等东部地区。不少当地华商认为,由于耕地和牧场的自然条件远优于中国,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真正出路不在国内,而在前苏联地区。
  纠结的中国情结
  很长时间里,吉尔吉斯斯坦并未作为一个投资重点被中国官方纳入视野。据吉尔吉斯官方统计,1995年到2008年间,中国对吉直接投资仅占同期吉吸引外资的5%。在吉的海外援助和借款来源中,中国也长期排名靠后,其大宗主要来自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等国和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等机构。
  若论及对吉国社会的文化影响,中国的排名则更为靠后。在吉国,美国、俄罗斯、土耳其均在文化事业上有大笔政府投入,援助项目主要落在当地大学建设和图书等文化场馆建设和和交流培训等项目上。以土耳其为例,它每年为吉尔吉斯斯坦青年提供上千个在土耳其大学享受免费教育的机会。
  而中国在吉的文化亲和力,相对中国巨大的商品影响力极为微弱。仅有的特殊历史渊源,反倒时常令当地人陷入纠结之中。
  譬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根据中国的申报,将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引起了吉国文化界的愤怒,因为他们认为,作为吉尔吉斯人的祖国,只有万余柯尔克孜族(即吉尔吉斯族)的中国没有资格抢夺此项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吉国也努力在文化历史因素上博取中国的青睐。譬如托克马克市政府发现中国几个地方为争夺李白的故乡大打出手,也毫不含糊地加入了战团。巴基耶夫当政时,这位在多个大国左右逢源的领导人,数次提及吉尔吉斯人与中国历史的特殊渊源,以拉近两国的关系。吉尔吉斯祖先即 “鬲昆”、“坚昆”,是今天中亚诸民族中进入中国历史最早的民族。
  相对民间知识界的警惕,更务实的吉国官员会认为,吉国遍地沉睡的资源和潜力只有仰赖身边的中国资本才能唤醒。比如,自然景色极佳的吉国,目前仅徒具“中亚瑞士”的知名度,但旅游资源几乎完全未得以开发,钱包鼓胀开始出门看世界的中国人,几乎从未把目光投向吉尔吉斯斯坦。
  同样,随着中国经济持续走强,吉国民间开始出现了学习汉语的巨大需求。该国以往的汉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虽然陆续开设汉语专业,但由于奇缺汉语教育人才,吉国大学的汉语教师薪资比英语教师高出一大截。2008年后,中国在吉开办了两所孔子学院,也许它是中国在海外的诸多孔子学院中招生情况最好的。
  盼着中国修路
  最近几年,尤其是巴基耶夫2006年访华后,随着吉尔吉斯斯坦对华重要性的日益显著,中国对吉援助开始急剧上升,刚刚过去的6年已达3.3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对吉的重点投资援助项目为别为:修复比什凯克和奥什的市政道路、奥什-萨雷塔什-伊尔科什坦公路的改造、中-吉-乌通信光缆的铺设、无偿赠送市政公交车和大批农用拖拉机。
但最令吉尔吉斯人振奋的,无疑是中国高层表态支持投入建设中-吉-乌铁路项目。
  这个被纳入中国“十一五规划”的项目,是典型的中国式大手笔。由中方修建的中吉乌铁路,全线近600公里,东起中国喀什,经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市,最后抵达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
  据悉,这条铁路通车后,运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00公里,对基础建设设施极端落后的中亚国家来说,简直是难以置信的礼物。中国修建这条铁路,既有加强和深化对中亚国家政治影响力、遏制“东突”势力的考虑,又有现实经济的远景考虑。
  因为这条铁路不但可以继续延伸至土库曼斯坦,物理上形成亚欧大陆的南部新通路,有利于中亚、里海石油的开发和利用,使中国有了新的石油进口源。更重要的是,铁路修通到哪里,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就会延伸到哪里。它可以起到重构这些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作用。
  对中国的新疆来说,它无疑将使新疆由交通网的末端变成了枢纽,大幅提升了其在整个中亚的地位。
  一位中亚研究者认为,如果中国建起连接中亚各国的铁路网并与新疆的铁路网相连,事实上可以起到将中亚国家牢牢锁定成中国商品输出地和原材料进口地,实际上起到了将之纳入“中华经济圈”的效果。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中亚,都是好事。
  从长远看,吉尔吉斯斯坦蕴藏着的巨大投资潜力还远未被发掘,譬如该国素以水电资源丰富著称,电力价格极为低廉,但其已开发利用的只接近10%,其潜在的水电蕴藏量可达到两个三峡大坝。
  尽管不少吉尔吉斯封闭乡村的牧民,无论家门口是修公路还是铁路,无论是否对自己有利,都会一概反对,但对吉尔吉斯社会的官员和城市居民来说,这是一个值得举国关注的重大利好。
  在刚刚发生革命、南部局势尚未恢复的今天,他们担心的是铁路计划的进程是否会因此延宕。
  天然的桥梁
  在吉国做生意的中国人,无论汉族还是维吾尔族,当地的东干人无疑是一支容易产生特殊亲缘关系的人群。尤其对汉族人来说,面孔一样、语言亲切、生活习惯相似的东干人,是吉国天然为其准备的翻译和社会沟通的中介桥梁。
  东干人即清末回民大起义中从中国流落到中亚的回族人。一般认为其得名源出维吾尔语中的“Tunggan”,有“回去的人”和“站下来的、住下来的”几种解释。因俄语发音为“Dunggan”,今被译为东干。而他们依然自称“回回”。
  东干人移居中亚的过程,与吉尔吉斯人、哈萨克人移居新疆相似,均是一部苦难血泪史。今天中亚各国的东干人分别由1877年、1878年和1880年以后三次迁入。沙俄统计,当时迁至其境内的东干人总数不足万人,而今天分布在中亚诸国的东干人已繁衍至12万人,吉尔吉斯斯坦有5万多东干人,是东干人最多的国家。
  由于东干语是以清代陕甘方言为基础糅杂了其他外来词汇形成的汉语,其语音与新疆奇台等地的“老回民”极为相近,中国各地商人不但大都能听懂,而且会因其依然保留了大量清代词汇,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如称“政府”为“衙门”,“公务员”为“衙役”,“签名”叫“画押”,“骗人”叫“诓人”之类。
  东干人在当地各民族有极好的口碑,他们不但通晓汉语、俄语,而且大都能掌握当地民族的语言,故对在吉投资的中国商人来说,是天然的翻译。尤其是对资本较小的中国商人来说,稍微受过训练的东干人,较之汉族的俄语翻译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而且他们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
  不过,东干人语言虽与内地相近,但他们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创造出另外一种汉语书面语言,使汉语在当地变成一种拥有两种不同书写文字的语言。大部分东干人完全不认识汉字,一般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翻译,多半是有在大陆留学经历的东干人。
  除了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原因,在吉华商普遍认为,东干人的做事和待人态度与当地其他民族有明显差别。相对而言,他们工作认真勤奋、守时守信、有责任感,是当地能雇到的劳动力中综合素质最好的。所以,华商多半会倾向于优先考虑雇佣东干人。
  对于中国而言,苏联解体后,中国内地才知道还有一支中国人在中亚。虽百余年不通讯问,大门一旦开启,陕西等西北地区与中亚东干社会的互动就逐渐升温。今天,中国早已成为东干年轻人出国留学、培训的首选。
  尽管绝大多数东干人未曾去过中国,而且故国在口口相传的历史中,总是与当年逃难中的血泪交织在一起,但对于中国的复杂情愫,东干诗人索尊实的《给中国》,可见一斑:
  虽然中国我没去过,也没见过,
  可是时常在心里,我可以思想,
  你的俊美我听了,打爷跟前,
  说是那头他生了,百年之前,
  好像绿岭摆着呢,高山树林,
  冰山明明闪着呢,景景照红,
  长江黄河流着呢,打西往东,
  ……
  历史书上也听过,中国很早,
  可是最后可开了,鲜花味道,
  就像春天撒开了,花的气色,
  一切民族闻见了,她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