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日本人才拍得出的《告白》--這句話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不同的意思,一種是貶義的,是說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這麼變態的電影,另一種則是褒義。不賣關子,本人所持的態度絕對傾向於後一種,而且有人要是向我提出貶義的那種看法,我則一定要向他重新定義甚麼叫變態--在文藝領域,我們應該拒絕常態,歡迎變態。

告白

我承認,《告白》那太「直白」的標題和只有一個女人在上面的海報,曾讓我一度膚淺地把它當成了愛情片。當時已經有朋友在網上討論《告白》,我不明白一部愛情片怎麼突然成為了眾人的討論話題。我向來對日本的愛情片無甚興趣,當然,帶武打的愛情片除外,如果《我的機械人女友》算日本片那也要排除在外。直到後來,我終於發現我錯怪了這部叫做「告白」的電影。原諒我,好嗎?

之所以說「只有日本人才拍得出《告白》」,是因為對這種看了令人直打冷顫的冷血描寫,可以說是日本人獨步天下的絕技,各種你平時想也不敢想的冷血情節日本人能夠毫無顧忌地表現給你看,血腥版的《格林童話》就是出自日本人之手。日本人是藝高人膽大,創作起來不作繭自縛,幾乎沒有甚麼是他們不敢挑戰的。其實要說變態,《告白》還算不上是我看過的最變態的電影,要數最變態的當然是集暴力、虐待、亂倫、姦屍、姦嬰等等為一身的《一部塞爾維亞電影》--我沒寫錯,你也沒有看錯,這就是那部電影的名稱。在此有必要奉勸一句,在確定你自己也是變態的人之前,絕對不要因為好奇而去尋找《一部塞爾維亞電影》的種子,要不然,你的人生觀會瞬間崩潰,你會噩夢連連,你會變成性冷感。而《告白》的危險程度則要低很多,雖然也可能會讓你人生觀崩潰,但至少是不會把你變成性冷感的。而且兩部電影比起來,《一部塞爾維亞電影》更主要的是感官刺激,而《告白》則可帶來很充足的思考空間。

《告白》是一部內涵豐富的電影,指出了社會上的很多問題,卻又不讓人覺得是堆砌。習慣上,現代人喜歡把所有問題的根源歸於制度,比如很多人就會說《告白》是對教育制度的批判。我想說的是,確實是教育的問題,但不是制度,是人。有那樣的老師和家長就會有那樣的學生,有那樣的大人就會有那樣的小孩。當每個人都把責任歸咎於制度,就可以把自己的責任撇得一乾二淨。人性的缺失,制度又怎麼可能彌補得了;怎樣適宜地去愛,制度又怎會幫得上忙。也許只有從扭曲的《告白》中,我們才能領悟到些甚麼。

電影對鏡頭的經營非常用心,幾乎每個鏡頭都可以挖掘出涵義。電影還運用了大量的慢鏡頭,卻不讓人覺得過於緩慢,給觀眾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和上廁所。

看了《告白》才知道,彭浩翔的《維多利亞一號》只是小兒科。《維多利亞壹號》流的血是紅色的,《告白》流的血卻是黑色的;只有香港人才能明白《維多利亞壹號》的殘酷(就算同樣是買房難的大陸人也明白不了的),但是人人都可以明白《告白》的荒涼。


© 陳奉京 for 公牛擠奶|
Permalink |
Need your comment |
Category:有聲有色|
My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