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腐败最根本的表现是不说真话、不讲真理,失去了新闻媒体客观公正的基本属性。不客观公正有两个原因:一是强权的压制;二是金钱的收买。“文革”中的报纸属于前一种情况;当前的问题主要是属于后一种情况。我在《试论新闻和政治权力的关系》(《新闻记者》1988年第3期)一文中,分析了前一种情况。现在这篇文章只研究后一种情况。

新闻媒体是怎样沦为金钱的奴隶呢?方式很多。一是收取新闻的刊播费用。即新闻单位和企业事先定好的协议,新闻单位向要刊播新闻的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企业向新闻单位支付多少报酬。所谓“服务”就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在什么时候发出什么内容的稿件。二是出卖版面。即整版明码标价,刊出吹捧企业的稿件。三是企业和记者私下交易。记者发稿,企业向记者支付高额酬金。记者拿到钱后,拿出一部分“打点”有发稿权的编辑。前两种情况是公开的,收益归新闻单位集体所有,后一种是“黑箱子”交易,收益归个人所有。前两种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但还有各种变相形式。后一种目前有泛滥之势。在一些采编合一的报纸,记者自己写稿,自己发稿,其中漏洞很多。一些包给个人的专版和电视栏目,最容易进行私下交易。过去《人民日报》对专版管理很严,专业部做好专版以后交给总编室,发表权集中在总编室。那时,整个专版被“枪毙”的情况是常有的。现在有些报纸不是这样管理,交给个人后,采访、排版、发稿全由专版编辑一个人管,总编只看看大样的标题,几乎是百分之百的通过。

当然,有些交易并不都是一手发稿,一手交钱,而是发稿人和被宣传单位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只要发了稿子,好处总会有的。即使不给明显的经济补偿,日后总有用得着人家的时候。所以,现在有的报纸“关系稿”特别多。这样的报纸,其客观公正也就要打折扣,更谈不上报纸的质量了。这是“国有资产”流失、腐蚀最常见的情形。

以上种种形式发出的稿子必定带有浓厚的“广告味”。

当然,还有大量带“广告味”的稿子不能说是腐败造成的,而是属于采访作风所致。但这种作风也会影响新闻的客观公正,从而影响新闻的形象,和上述腐败起到同样的恶果。现在经济记者通行的采访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企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企业经过充分准备,或请公关公司帮助,约请记者到某大饭店,由厂长介绍情况,并向记者散发写好的新闻稿。会后有宴请,一般都以交通费名义,给记者发“红包”。

二是企业邀请一批记者到企业所在地采访,企业承担来回飞机票和食宿费用。这种采访活动一般两三天左右,其中一多半时间消耗在宴会和旅游之中。参与采访的所有记者都听同样的汇报,拿到同样的文字材料,每个记者没有独立采访的时间,这样的活动一般也给记者发“红包”。

三是某公关策划单位或个人,让企业出一大笔线,他作为“穴头”,组织一批记者到这家出钱的企业采访,写一批吹捧企业的稿子。“穴头”组织交通(通常是把飞机票送到记者家里)及一切事务。“穴头”赚到一大笔钱,“走穴”的记者可以得到“红包”。

四是地方政府出面邀请一批记者到当地采访一批企业,也是旅游式的走马观花的采访。都是集体采访,个人采访机会不多。被采访的企业一般都会给记者“好处”。

上述这些采访方式写出来的稿件不能不带“广告味”。你享受了人家的盛情招待,又拿了人家的“红包”。“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你的稿件还能客观吗?就是你吃了拿了想黑下脸来不认人,可你拿不到客观报道的材料,你没有抓到真正的新闻,你只能根据人家提供的材料写稿,还是免不了“广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