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舆论形态,是国家安全在舆论领域的体现。具体而言,舆论安全是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家舆论的传播、引导和自我更新能力免受威胁和危害,国家舆论在维护政治统治、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基本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状态。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苏联演变与本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方面的因素都有莫大的关系。这里,我们结合苏联解体前夕的舆论安全状况,探讨舆论传播对于苏联演变的影响。
一、传播失效
苏联时期国家舆论传播的能力不可谓不强大。据统计,至1984年,苏联共有杂志5231种、报纸8327种。由于有行政指令的保护,当时的报刊订数,特别是中央报刊的订数非常可观,如《消息报》640万份、《真理报》1040万份、《共青团真理报》1130万份。同时,苏联的广播电视普及率也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至1984年,苏联共有电视发射中心126座(其中100座为彩色发射台),电视机8500万台(其中1500万台为彩色电视机)。全苏广播电台的广播已经覆盖了整个俄罗斯疆土,电视的覆盖率已达苏联居民的93%。可以说,当时的苏联已经建成一个庞大的现代化传媒系统。《真理报》等中央大报的当日版在苏联最偏僻的地区都能买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整个国家的出版宣传机器运转得多么有力。
但苏联国家舆论传播的效果却很不理想。前苏联时期的传媒高度政治化,无论报刊杂志、电影电视,全部旨在“宣传马列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高尚道德、传达党的代表大会精神、宣扬苏联人民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应该说,这些内容是苏联国家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通过各类媒体进行持久、广泛的宣传。但是,如果脱离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定性而片面强调新闻媒体的工具性,显然是有违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也是一种无视群众信息需求的表现。这不仅难以实现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反而会激起舆论反弹,引发群众不满,进而受到群众的排斥甚至抵制。苏联时期,许多苏联群众在通过合法渠道无法满足信息需求的情况下,转而诉诸美国之音、BBC等渠道和各种“非法出版物”;各类报刊在“公开性”大幕拉开之后,争相披露各类被禁止的内容,引发群众抢购,致使报刊征订额激增。
由此可见,苏联国家舆论虽然基本覆盖了目标受众,但却因为其传播效果不佳,使其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大打折扣。国家舆论传播失效对苏联的舆论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随着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不断激化,这种威胁又逐渐转变为受众对国家舆论的信任危机,成为苏联舆论安全失守的重要表现。
二、引导失灵
苏联解体前夕,苏联国家舆论的引导能力几近衰竭,已经难以发挥引导作用。各种负面舆论的恣意冲击,使国家舆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损失殆尽。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所谓的“公开性”,再加上所谓的“民主化”,成为策动全苏联各种反对派大肆声讨苏共的总动员令。闸门一旦被打开,形形色色的反苏反社会主义的思潮便如洪水般地奔涌而出。这一切,与多年以来国家舆论传播的基调和内容大相径庭,国家舆论面临着种种负面舆论的猛烈攻击。当主流舆论千百次地重复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失败的,当各种媒体把党的领袖的形象抹得漆黑一团,当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把这些谎言和谬论误视作真理之后,执政党的威信降到了零点。苏联共产党的思想被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被搞乱了。
苏共主动放弃了对媒体的领导权,最终丢失了必需的舆论引导阵地。戈尔巴乔夫新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放开对传媒的控制。一方面,执政党和政府自己办的报纸、广播、电视在舆论导向上出了问题。它们不仅不再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保持应有的战斗力和社会责任感,反而站在错误的立场,对党和政府施加压力。这种自己出钱办报骂自己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各种反对派别也深知控制言论的重要性,纷纷不惜工本办起自己的报刊。1989年后,许多政党和群众团体的大小报纸和宗教刊物问世,它们都以丑化苏共、责骂社会主义为宗旨。1990年上半年,苏联境内各种“非正式”出版物多达上千种,对苏联国家舆论的消解和围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自我更新失当
国家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如果国家舆论丧失了自我更新能力,就会变得僵化、落伍,与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形成隔膜,与各类舆论包括国际舆论发生激烈冲突,甚至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束缚。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舆论领域是令人窒息的一言堂,使社会舆论无法发挥对国家舆论的能动作用,苏联国家舆论失去了通过社会舆论反馈进行自我检视的机会,也失去了借助社会舆论监督进行自我更新的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民主化”、“公开性”,客观上对于检验、校正国家舆论,增强国家舆论的自我更新能力是有利的。
但是,随着没有政治界线的“民主化”、“公开性”的推行,苏联的意识形态领域严重失控,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失去主导地位。迫切需要进行更新的苏联国家舆论,不仅没有通过调整、完善变得更加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反倒放弃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引领这个国家及其人民走上了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错误方向,不能不让人嘘唏不已。
总的来说,苏联解体前夕,苏联国家舆论的各种功能已经紊乱。西方国家的舆论渗透,大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一点一滴、不动生色的蚕食,掏空了苏联意识形态大厦的根基,最终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动荡,加速了苏联演变的步伐。
(原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原文有删节,作者: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