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连载之二
《天才是训练出来的》序言之二
续前
开明综义后,我不妨再就上面所提到的三点展开论述。
在西方的传统中,对天才的信仰根深蒂固。比如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一直有所谓“上帝赋予的才能”之说。甚至有“当上帝给了你的秉赋后,你想拒绝也不可能”的说法。这大致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毫无背景的人突然成为先知、圣徒的原因。中国文化中也不乏类似的信念。一个放牛娃可以毫不费力地成为状元,一个不成器的富家子弟则不管请了多少家教、上了多少班,就是连个秀才也考不取。近代科学崛起后,天才成了严肃的科学研究的题目。这方面开创性的著作,大概要数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Francis
Galton)在进化论的启发下于1869年完成的名著《遗传的天才》(Hereditary Genius)。他通过对《泰晤士报》上的成功人士仆告的量化分析,发现英国的几个大家族为社会贡献的人才不成比例地多,由此提出了天才遗传说。虽然学界对他的成果颇有怀疑,但是达尔文对他的研究大加激奖,并在自己的名著《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加以引用。高尔顿(Francis
Galton)则再接再厉,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优生学”,希望通过正确的联姻来改良人种。[1]后来“优生学”因为被纳粹所利用而声名狼藉,不过,对先天智商的信仰并没有消失。当今在欧美相当流行的各种测验,包括“美国的高考”SAT,研究生考试GRE,都是建立在智商学说基础上的测试。1994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Richard J. Herrnstein和美国企业协会的社会学家Charles Murray共同出版的爆炸性的名著《钟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力与阶级构造》(The Bell Curve: Intelligence 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也坚称:智商是先天的,在人口中有固定的分布规律,还没有证据证明能够通过人工干预来改变。当然,这本书一下子就成为左翼知识分子口诛笔伐的目标。我们不妨把这派的学说称为“天才论”。
与这种“天才论”的传统相对立,“培养论”,即认为才能是后天训练出来的一派,在战后渐渐崛起,如今即使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至少也和“天才论”分庭抗礼并略占优势。这里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对美国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有巨大影响的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 。他总结了三种理论。第一种是传统理论,把人分为学得好的和学得坏的,即我们所谓的聪明学生和笨学生。学生之间这种能力的高低,通过简单的测试就能衡量出来,因此必须因材施教。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系统就是以此为基础构筑的。比如考试、升学等等。前述《钟曲线》的作者就坚信,智商达不到一定程度就不应该上大学。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你要不要上大学,先要看你是不是读书的料。第二种理论,则是在1960年代早期崛起,把学生分为学得快的和学得慢的。那些学得慢的人,或者我们所谓的脑子慢的人,掌握同样的知识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帮助。但是,只要他们有了这些额外的时间,获得了这些特别的帮助,他们就能和那些脑子快的人掌握和运用同样复杂的知识。布鲁姆自己发展出来的是第三种理论。他承认学生的表现有非常大的不同。但这主要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和心理背景不同,而学校总是几十人一个班进行统一教育。那些心理和知识背景正好适合这种统一教学的学生进步快,不适合的则进步慢。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适合自己的心理和知识背景的教育,则学生们的表现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一句话,学生表现的差异主要是教学问题,不是学生本身的问题。[2]
最近二十年,有一种在“天才论”和“培养论”之间发展折衷公识的趋势。比如,大多数心理学家们同意,智商大致有一半是遗传的。另一半则是后天环境因素影响所致。同时,一个人生活中成败的许多变数是受智商的影响,但大部分变数则在智商的影响之外。极端的智商决定论和智商无用论都被一系列研究所否定。[3]由此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就可能看清:人生中的大部分变量都是在智商之外,而智商中又有一半是后天环境决定的。那种天生的、不可改变的智商基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最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的比重。况且,这四分之一的智商基因究竟是什么,我们也并不清楚。你也许觉得你的智商基因很差,实际上却可能是非常优秀,是被后天环境和自己性格中的其他因素埋没了。
正是出于这样的计算,本书力争绕开决定我们人生的不到四分之一的、同时几乎也是不可知的因素,而集中于四分之三以上的我们可以改变的因素。其重点讨论的研究成果,实际上是把布鲁姆的理论延伸到了天才训练上来。其核心观点是: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他们用特殊的方式把自己训练成了与众不同的人。你要是掌握了那种训练方法,并用来训练自己,你就可以成为天才。我想,中国的读者大部分恐怕无法接受布鲁姆的理论,也不相信什么人都可以被训练成天才。我这里只想提醒读者,布鲁姆的理论不是他一个人的假设,而是建立在大量学者实证性的心理计量、测试,以及对美国教育系统细致的个案分析的基础上的。这一点,你找他随便一本著作看看其中的引证就知道。我们即使不同意其结论,但也无法否认其丰富的实证材料,以及这些材料对改进我们的教育、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自我培养的重要意义。
我本人其实并不是一个天才训练的信徒。道理很简单,许多人都象莫扎特或者科比.布莱恩一样地训练,但我们只有一个莫扎特,一个科比,大量的人远到不了他们的地位。那四分之一不到的基因因素,到了顶尖的竞争领域就是举足轻重的决定性因素。对此,我在后面还会继续论述。但是,即使是我这么一个持反对意见者,细读完这些研究后也对其意义深信不疑。如上所说,你即使受了比尔.盖茨那样的训练,也未必能成比尔.盖茨。毕竟人家是天才,你不是。但是,你真若象他那样训练自己,大概还是能够成为顶尖的计算专家,或者硅谷一个中型企业的总裁。我并不想说服大家都把自己当天才。但是,你至少要把自己当半个天才。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是在对自己的低估中活了一辈子,白白浪费了这唯一的一次生命。
为此,我不妨讲一个个人的故事。我从小体弱多病。到上大学前,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比我更瘦弱的同龄男孩,属于一阵风能刮倒的那种类型。高考时体检,医生查不出我有什么病,但直言不讳地对我这把身体能否把大学读下来表示怀疑。据母亲说,我1961年出生正好赶上三年困难的饥荒;后来父母下干校,把我们兄弟留在城里交给一个不识字的农村保姆照顾,吃得很差。这样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我的身体格外孱弱。对母亲的解释,我从一开始就不信。事情明摆着:中小学上体育课,无论干什么,我在男生中总是最后一名不说,即使和女生比,也在中下的水平。这些同学中,绝大多数家庭条件比我还差。人家怎么那么壮呢?显然大家先天就是不一样。
不用说,以我这样的身体和运动能力,自然不时引起同学们的耻笑。我也早已认命,觉得自己生就了这把骨头,在体育的任何项目上都不可能有指望。但是,认命的我有一次也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那大概是高一的时候。一天老师宣布不久要测一千五百米长跑,并警告大家:大部分同学没有进行过这种耐力训练,通过很难,要提前准备。我一下子慌了神,马上问一个粗壮的男生:“要跑多长时间才合格呢?”他则立即大笑,当着全班男男女女的面高声对我说:“你要想办法跑得时间短,怎么还想着跑得时间长?瞧你这把骨头,还是跟着女生测吧!”我气得满脸通红,但一声也不敢吭。
这样的奇耻大辱,使我再也不准备这么生活下去了。我哥哥大我五岁,上学时一直是学校足球队和田径队的队员,跑一千五还是他的专项。我于是问他应该怎么训练。他告诉我最好的办法是变速跑:一百米快,一百米慢。我第二天一早就去试。跑完累得几乎要吐。不过,还是坚持了一个月。到体育课测验那天,我居然跑了全班第四。跑完后我累得不扶着墙几乎站不住,但听到全班上上下下在那里窃窃私语:“薛涌今天真是神了!”那位大声侮辱我的男生,竟被我甩下二百米左右。由此,长跑成了我的特长。记得刚上大学时开系运动会,我在北大中文系拿了三千米第二名(11’01’’),第一名是校田径队的长跑队员。
如今我已经四十八岁多。但是,三千米的成绩和大学时不相上下。我仍然可以用过去北京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比较轻松地跑二十公里。这是个什么体能呢?不妨举个例子。中国足球十几年前闹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要强化体能。足协下令:甲级队运动员三千米跑不能在十二分钟内完成,就不能上场比赛。结果,一些著名运动员,特别是三十上下的“老”运动员,因为达不到标准而发生了危机。让我们就假设他们三千米能用十二分钟跑完吧。那么他们在这个水平上也会被我这个快五十岁的人甩下二百米左右。那就是四百米跑道的半圈。输成这样非常难看。而这些竟是在一个最要求体力的球类项目中的职业运动员!
(这是今年秋天在波士顿远郊5公里山野赛中最后冲刺的镜头。如果哪天回到母校北大,我肯定已经年过半百,那时倒是想试试新生运动会)
我是不是有超人的体能、高水平的训练呢?也不是。我这么多年运动确实基本没有断过。不过,跑步总是跑跑停停。前几年一直没有跑。现在也是一周跑那么两三次而已。如果进行是比较正规的业余训练,成绩肯定要比现在高出一大截。可惜我没有这个精力和时间。我说这些要证明的东西很简单:在许多人看来,以我身体的底子,以五十上下的年纪,轻松地跟着一位骑车人围绕着北京二环路跑一圈似乎是很难令人想象的,甚至简直就是发疯。其实,这对一个一般体格的人应该是很容易作到的事情。可惜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具有这样的潜力。在长跑上,我从来不相信我是个天才。我现在连半个天才也算不上。十年前三十八岁时,在纽黑文一场三英里的公路赛上,我就在最后冲刺时被一位六十几岁的业余选手轻松超过。但是我也发现,高中时我在体育上给自己下的结论绝对错误。我瘦小的体形其实很适合长跑,在这个项目上和常人相比至少略有基因优势。如果我刻苦训练,并且训练得法的话,我能够成为“半个天才”,能够在我这个年龄组获得相当“拿得出手”的成绩。我是很偶然地发现了自己。大多数,则如同练长跑前自认体育不行的我,一会儿觉得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一会儿觉得自己不是学外语的料,一会儿就觉得自己写不了文章……
这样糊里糊涂地不知道埋没了多少自己的才能。
我也正是抱着这样的精神从事这本书的写作。你如果在你所从事的领域,达到我在长跑上的水平,那么你就远不止是百里挑一地出众,你会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再说一遍,我这种水平,还是很不规范的训练的结果,还有许多潜力有待开发。如果你真以最高的职业准则要求自己、持之以恒的训练,你的水平就更高,就可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你就绝不可能大学毕业时面对那么多高薪白领职位的空缺却连个工作也找不到。一句话,成为“半个天才”就能让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