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伦在线 | 评论(2) | 标签:日记, 手写, 写字, 看书

我一直在研究语言、说话和交流这些东西,还有这些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或者成人。有一天,与老板聊天,他说,你注意到没有,当你用WORD文档写上五六页,可能没有人看,但是写个小纸条,别人常常很当真的看完。

这很有趣。最近,发现自己用笔写东西的次数增加了很多,仔细想想,有点刻意为之,或许受到了那句话的暗示。更加神奇的是,我发现,时间会在阅读图书过程中变慢,而在网上浏览却相当耗时。大概我看完20来页的图书,时间才过了两个小时,而相等时间内,我都记不起来自己看过的网页说了些什么,一脑子的麻木。

随着这样的感觉,越来越明显,我在这半年来也慢慢恢复了看书和写字习惯。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能够有笔写一些东西,或者看一些书,这是下班之后最好的放松与休息。

与此同时,我迷恋上了阅读一些日记作品。两个月前在机场买了一本《Something Sensational to Read in the train》,这题目就很让我有共鸣,因为自己已经是飞机和火车常客。每次搭乘Easyjet往返两座城市,我总是把Easyjet的内部刊物,从头到尾翻个遍,消磨时光。昨天看BBC,我才知道今年Easyjet生意很好,其中大概也有我的一点贡献。

英文作品中日记(diary),自从波皮斯开始,洋洋大观,成为一大体裁。日记不一定是每天都写的纪录,很多常常是隔天写一些。上面提到的那本书,作者是一位英国的媒体人兼议员,把自己等车、旅行时候的感受写下来。有点类似今天写的博客,推特或者在Facebook上留言。对我来说,更接近用Outlook写下的每日工作内容和计划。

如果仔细深究的话,其实两种滋味很不一样,关键差别就在是否手写。我是一个固定的博客、推特和Facebook阅读者,但不是写作者。出于对于媒体需要,我与这三种新媒体工具走的很近,特别是博客。然而,始终不能够成为一个坚定的新媒体作者,首先是浪费时间,其次是没有稿费。我最多把Facebook当作自己的新闻标签。

写字的妙处不同,重温手、笔和纸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纸张,在英国,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各类笔记本、日记本的发达。中国虽然贵为纸张发明国度,但是在这方面开发,目前至少是落后英国一大截,留在印象中的,仅有文革时候红色封皮的工作日记,或者纸张更差一些的黄色封面工作笔记。

如果你在英国学校见导师,相谈甚欢,临别之前约一个下次见面时间。多半,导师会拿出一本自己真皮软面的笔记本,找出一栏,记上一笔,哪个下午两点半见面。

这种很老派的方法,对于我来说,很值得遵奉。要知道,在我记忆中小桥流水中的故乡,约朋友见面,自己在茶室里苦等,电话打过去,依然身在十几公里外的酒局上,在手机里却高喊,我已经在出租车上,马上就到楼下了。没有一种按部就班,听天由命的从容。我知道当用手摩挲着那些笔记本的真皮封面时候,这种从容也会出来一些。

有位留学英国的作者,叫困困,曾经在自己的专栏中介绍了Moleskine这个笔记本牌子。我至今还没有买过一本,因为太贵。即使是64开本,也要十来镑。有一次在剑桥碰到许知远,喝酒聊天,他拿出一本Moleskine的本子,外带一支铅笔头,被我大为嘲笑,立马展示出我的笔记本,一本99便士的Black n’ Red的本子,塑料封皮。

如今正值诸多笔记本上市,卖得都是2011年日历了。每次光顾书店或者文具店,我都在前面流连忘返,最后狠下决心走开。直到两周前,路过谢菲尔德火车站,买的是早班火车廉价车票,5点钟就起床,一路不吃不喝,感觉很对不起自己,经过WH Smith,看到新的最小开本的2011年日记本,于是买了一本,算是善待一下,其实才4.99镑,如果没有记错的。

或者,你可以明年3月份再去买,大概也就在一镑钱左右,相信没有这个记事本,你也已经干了很多事情了。

英伦在线的最新更新:
  • 英国外交转向:对中国的兴趣和了解 / 2010-11-25 06:46 / 评论数(0)
  • 昂山素季女士的一点总结 / 2010-11-23 07:40 / 评论数(5)
  • 一位要做新朋友的老熟人 / 2010-11-20 23:38 / 评论数(2)
  • 哈德良长城徒步的四篇日记 / 2010-11-20 23:26 / 评论数(0)
  • 我代表芮成钢提个问题 / 2010-11-20 20:51 / 评论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