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中的问题 

   曾经为给儿子治疗白血病而沿街乞讨的邯郸农民马书军,在获得红十字善款后,毅然充当志愿者为其他白血病患儿谋福利,但随后,却被发现私下将救助善款截留,在东城法院接受审理,罪名是涉嫌诈骗。(《法制晚报》11月25日)

  慈善沦落如斯,反映的问题很多。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慈善远远不够普及与广泛。也就是说,需要救助的人很多,但最后能得到救助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马书军本人的幸运是在媒体帮助下实现的。他是立过功的军人,其所在部队1998年因长江抗洪抢险而受到表彰。通过小天使基金与央视的特别节目,马书军获得捐款,儿子的病情得到好转,并成为红十字会的志愿者。

  按逻辑,一个从慈善中受益的患者家长,在做了慈善事业的志愿者之后,会把慈善做到一定的境界与高度。问题是,事情未按逻辑来。首先,从慈善中受益的马书军,产生的并不是感恩心理而是投机心理。在邯郸红十字会工作的王莉一方面怂恿马书军在红十字会担任志愿者,一方面怂恿当地白血病患儿家长申请小天使基金。可以看出,他们更关注的不是慈善本身,而是慈善中的地缘照顾。小天使基金资助全国贫困家庭白血病儿,在某一地区能够获得审批的有一定数量限制。不知是王莉的关节,还是马书军本人的能量,反正他们申请成功的比例基本上是百分之百。有些家庭不缺钱,根本不需要申请救助,马书军都给他们弄成了。

  马书军截留了15万元善款,截留下来的钱,他说花到了自己孩子身上——白血病虽然好转了,但据说又得了肝炎,还说他想办个超市或者与慈善相关的什么营生。事实他什么也没办,净剩下捞钱了。社会的救助并没有让一个患者家长变得对社会更感恩、对同病者更相怜,而是恰恰相反,这一切让人惊诧。

  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其人,很难说马书军到底有多坏,但这样的局面令人遗憾。更让人奇怪的是,中国一般患者家庭不懂如何申请救助,更完不成申请流程的最后一步——当地的红十字会签章。那么签章这种社会公器又是如何变成私人利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