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对社会满意不满意,最有发言权的,不是世界著名民意机构,也不是美国学者,而是我们周围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平心而论,当下中国真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吗?翻过令人振奋的光鲜正面,总看到令人心慌的背面,是太多的窘困、悲情和愤懑。中国社会每天依然在上演着:下岗、破产、失业、倒闭、跳楼、自杀、抢劫、精神病患、贫富悬殊、无稳定工作保障、无条件上社会保险、愈加严峻的三农问题
作者:郎遥远
《环球时报》近日刊发一篇署名“寒竹”的文章,题为《知识阶层情绪不等于大众民意》。文章大意有三层:第一,国外民意调查机构报告显示,中国民众对国家发展方向和当前经济状况的满意度非常高;第二,引用美国学者怀默霆文章,驳斥“中国正成为一座社会火山”是不实之词,指出中国社会最心怀不满的,不是最弱势群体,而是城市居民,特别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第三,中国的士大夫喜欢拿笔代表民心。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历史中,中国社会的话语权大多数是掌握在士大夫手中而非专制君主手中。正因为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喜欢以天下苍生代言人自居,他们常常不自觉地以中国劳工大众和弱势阶层的代表自居。总而言之,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对社会的态度,被舆论界文人“代表”了。
这倒是蛮有意思的惊人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本已常常“被代表”,这回作者发现居然连“态度”也被知识阶层代表了,岂不只剩下“上苍”和“空气”了?
作者在结尾奉劝中国知识阶层:多一些就事论事的分析,少一些上纲上线的结论。尤其重要的是,知识分子应该多做一些实事求是的社会调查,而不仅仅是根据一些“据说”来给社会下结论。
看了这篇板着脸孔训人的文章,先是捧腹,继而如晕船者想到大海。作者开篇起笔,引用国外机构调查、美国学者文章,缺失自己第一手调查资料,难道不也是一种“据说”?中间承转内容,均是作者对历史士大夫定位的个人识见,难道不也是一种信口雌黄的“上纲上线”?最后综合结论,难道不也是根据一些“据说”来下的?作者奇谈怪论,本想给知识界刮三巴掌,却不料,刚出手已经噼啪三声,拍回自己脸上了。聪明的作者,就这样掉进了自己的逻辑陷阱,真喷饭。
在环球网刊发此文的跟帖中,有87%网友持反对态度,正好和文章称“87%的人满意中国发展程度”比例一样。网友们直批此文“夸夸其谈”,“躲避现实”,“充斥着狡辩和无良”。可见,群众的眼睛一贯都是雪亮的。知识分子本来就是人民群众一部分,是社会最有思想、最有良知、最具独立风骨、最敢于批判特权的一部分人。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就像共产党员和民众关系一样,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说“知识阶层情绪不等于大众民意”,那么以此逻辑,共产党员意志是否也不等于大众民意,是否也不可代表大众民意呢?
作者坦承,“中国正进入一个社会矛盾的高涨期。一方面是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一部分民众表现出来的抱怨和不满日趋强烈。看中国的媒体,总给人一种感觉,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对当前社会现状强烈不满。”他认为,这种感觉是中国知识分子情绪造成的,是“他们的怨气很容易表现为全社会的怨气”,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在生活中感到满意快乐。
民众对社会满意不满意,最有发言权的,不是世界著名民意机构,也不是美国学者,而是我们周围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平心而论,当下中国真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吗?翻过令人振奋的光鲜正面,总看到令人心慌的背面,是太多的窘困、悲情和愤懑。中国社会每天依然在上演着:下岗、破产、失业、倒闭、跳楼、自杀、抢劫、精神病患、贫富悬殊、无稳定工作保障、无条件上社会保险、愈加严峻的三农问题……诸如此类,都是每个老百姓在现实中可切身感受的。当酒后驾驶撞死人扬长而去,甩下一句“我爸是李刚”时,当老百姓鸣冤上访常常被强阻被拘捕时,当一幕幕不公不义事件轮番上演,其所引起的强烈民愤,难道也只是知识分子的情绪化?看看网络论坛对公共事件那些不知名留言的怒吼,那是打工仔、小市民、白领、蓝领及各个阶层民众的心声,那是对公平正义的急切呼唤,那是亿万民意的真实表达,怎能说只是知识分子的情绪呢?
试看中国人口占世界的 22%,中国的教育经费占世界的1%,卫生经费占世界的2%,国家民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为全球倒数第一。干部公费出国、公车财政支出、公款吃喝的“三公”消费,占中国财政支出的1/3以上。这些数据是国家权威智库发布的,不是“据说”。这些数据背后是什么?除了官德沦丧、腐化享受,还有什么词可让人置评的?因为知识分子比一般百姓掌握更多资讯,所以就有责任揭露和批判,让更多社会大众知情,共同来有力监督权力,遏制权力的失范失德。如果知识分子不勇敢发声,不敢做国家权力的看守者,不敢做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而只甘于做一个没有情绪、没有脾气、逆来顺受的犬儒,那天下良知何在?公理何存?当良知躲在床底下苟延残喘的时候,特权的狰狞脚步也同样会踩到作者的头上。
在现代政治文明时代,揭露批判丑恶,弘扬公平正义,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道义使命,而是每个公民的宪法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的执政理念,对民主政治建设提出十一个新论,尤其是“四民主”(即“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四权”(即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更彰显了现代政治文明,深得亿万民心。如何保障人民的“四权”,关键就是要保障以言论自由为立意的舆论监督权。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阶层成员丰富多彩,互联网话语权空前开放。学者也可以经商,商人也可以著作,普通白领可以兼任论坛斑竹,待业青年也可以做民意领袖。每个阶层、每个群体乃至每个个体,都可以在互联网自由发声。当今中国互联网舆情已经呈现出言论多元化、思想个性化、表达自由化的新局面,是全社会民意的晴雨表,而不再是知识分子的情绪脸谱。不是有某著名学者“含泪劝说”、某剧协主席“泪流满面”,被广大网民痛批的例子吗?如今社会,公民文化蓬勃发展,纯粹意义和传统意义的知识分子,已不一定占据着道德高地,老百姓对社会的态度更不可能被舆论界的文人“代表”。
显而易见,作者喜欢用美丽万花筒看天下。其实在中国,这样的媒体和知识分子,大有人在。看看CCTV新闻联播,几十年如一日报告“中国形势大好”,那简直就是“天天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天堂世界。这个“天堂世界”,也是媒体制造,也是知识分子制造。可否请教作者,这些歌功颂德的媒体,如你所说,也应该是一种知识分子情绪。那么,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如果赞成,那你为什么要一股脑儿批判知识分子情绪?如果反对,那岂不是和你引用“据说”的中国形势大好相矛盾吗?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冬去春来,历史留给我们记忆的,不仅有“形势大好”,也有“形势不大好”,甚至“形势大不好”。中国知识分子一代又一代传承的优秀品格,使得他们不管在什么形势下,都能坚持对真理和良知的捍卫。当今中国,“公民”两字越来越大写,专制思想遗毒已经不能再愚民,知识分子言论作为宪政文明下的百家争鸣,也同样不可能重演“半部论语治天下”。公道自在人心。切莫以“知识分子情绪论”来掩盖或明或暗的“民怨火山”。那样,只不过给陷阱铺上鲜花,粉饰太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