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大飙车案、钱云会案等一系列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背景下,社会公正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的一个热点话题。针对民众的广泛议论,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于2月16日在头版发表署名为“任理轩”的评论员文章,题为《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针对现状进行了辩护。
文章首先承认,社会公正今天在中国的确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在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炫富”与“仇富”、“炫权”与“仇官”事件中,背后的症结往往也被归结到社会公正问题上。当前社会上的许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公正问题联系在一起。妥善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已成为中国在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社会公正?文章用典型的意识形态话语进行了“直接而生动”的定义,即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随后,文章提出了核心的论述,即社会公正在中国应当是历史的、相对的、具体的。
所谓历史的公正,文章认为,在今天看来很不公正的现象,也许在历史上曾被认为是公正的;在今天看来属于公正的现象,也许在后人看来未必就是公正的。
所谓相对的公正,文章强调,要防止落入平均主义这种“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颇具诱惑力的窠臼中”。面对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的现状,文章认为,如果将平均主义推广到所有领域尤其是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别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最终只会扼制人的积极性,扼杀社会发展的活力,不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
所谓具体的公正,文章认为,不注意具体领域、具体人群、具体问题的区别,简单套用抽象的社会公正概念,往往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差。
于是文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不能脱离现实发展水平去盲目追求社会公正。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当前中国的社会公正问题?
文章认为,看待社会公正问题,应该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的历史背景,否则对社会公正就有可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同时文章表示,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引起的社会不公,人们对之心里有些看法、嘴上有些怨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在经济社会转型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文章特别强调,当前中国社会公正问题凸显,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心理期待不断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其中有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但不能因此否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总体上看,这是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
截止当日晚间,这篇文章已经在微博上引发热议,三千多人留言,几乎一面倒地表达反对意见。有网友称之为“2011年迄今为止最神奇的一篇文章”。著名地产企业家任志强也对此提出三点疑问:一,想说明什么?二,想为谁说?三,想代表谁的利益?
需翻墙软件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到:fanqiang70ma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