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老师在《号外》杂志里对所谓民国范儿的不屑真是超赞。
其实,陈丹青老师所谓的“民国范儿”,不过是看着老照片,发发新感慨,感慨当不当,还得细追究。
如果不是故意,看图说话时,绝不应遗漏一点:打中国出现照相机,从清末到民国,老照片中的普通中国人,基本是一副萎靡不振精神面貌类乎啮齿类动物状。如果以多寡论,民国范儿就不是赳赳民国,而是萎靡民国。
当然,如果考虑到拍这些照片的人,不是盛气凌人的西洋人就是身着洋装令人畏惧的高等华人,或许还应有这样一层体贴:寻常中国人在老照片中呈现出啮齿动物状,未必是其自然真实情景。
至于老照片中极少数的“范儿”,则更应有一番细细分辨。不知道是否有人留意过,照片刚传入中国时,满清王公贵族在照片中也是一副柔弱不振状,同治中兴年代,并非所有大员都畏洋如虎,但照片上多是一副驯良温厚状,反而是到了清末快要亡国之时,部分涉外官员突然开始有了范儿,留起上翘的八字须,目光冰冷,趾高气扬。
要说范儿,其实最典型的是清末北洋军阀那批人,这些人哪个不是一副德国容克贵族的范儿?即使是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这三个在国家沦落到极点时担任外交官的倒霉蛋,照片上也绝对是一副帝国主义强盗的傲慢嘴脸。
如果还要说得更明白一点,这个所谓的“范儿”,其实只是当时一切模仿西方的产物。
要说模仿西方之彻底,自然是当时的日本,毕竟同时代的中国上流社会,只有经常与西方接触的人才会突然有了那种范儿。你看明治时代日本的宣传画,画面上的日本官员军人,无一例外高大挺拔,高鼻窄脸上,不是上翘的八字须就是络腮胡,人人神情倨傲,若无汉字,你会以为画的全是欧洲人。自然,他们笔下的狼奔豕突的中国人,才有一副典型的东亚长相。
明治时代照片上的日本人,你看不到日本人特有的谦恭,个个是高等食肉动物的欧洲范儿。
日本人在照片中的欧洲范儿,一战前后达到极点,之后,打败了俄国又成为新列强的日本,自信满满一如今天的中国,国粹主义盛行,日本人又开始有了东亚人的范儿,到二战结束,才算得上彻底回归,脸上逐渐有了日本人的正常表情。
日本人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西洋范儿经过一番倒U型的剧烈起伏,民国亦然。民国时代倒U型的顶点当以北伐为界,此前,军政要员无论是否留洋,你看照片,个个都范儿十足,甚至是山寨大帅土匪头子,只看戎装照,名字里不带“冯”,也会带“德”,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军政要员和留洋精英身上的欧美范儿基本一扫而空,其精、气、神颇类隔壁的昭和范儿。
提醒一下,这里说的都是照片。照片上和照片下并不是一回事。
还是从照片上民国范儿的正牌儿老师说起吧。
话说,当年照片中的西方人,无论男女老幼,几乎看不到任何笑容,个个神情冷峻倨傲,与今天的西方人截然相反,是西方衰落或被共产党统治丢失了范儿?
记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有一段话印象特别深刻,作者借尼尔斯之口感慨,为什么墙壁上挂的合影,人们个个都是一副冷峻傲慢的样子,不肯有一点笑容。我想,下面这个解释应该是最有道理的:
在相机还未普及进入每一个家庭的时代,摄影留念是件极为郑重的事情,在相机面前该摆什么poss,人们首先能想到的就是站在油画家面前的贵族,于是,当年油画框中的王公贵族们是什么表情,照相机前的人们就是什么表情,就像白岩松一脸痛苦的CCTV范儿会传染给各个地方小电视台一样。通过照片,威廉皇帝趾高气扬的牛角须传给了袁世凯也传给了孙中山。
——虽然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无论学解放军范儿、还是做闯将科,甚或是不模仿任何人,留在黑白相纸上的都是极其严肃而不自然的表情,与早些年欧洲人在相机前的贵族范儿相比,实在无高下之别,都是一种因为稀罕、郑重的“做”。
今天,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想在照片中看到范儿,实在是不可能了。不仅仅是相机普及的缘故,也与民国范儿的老师——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观念变化有关。
在今天的西方,范儿这个东西,惟一能看到的地方,就是仪仗队,这也是中国唯一没有学习西方的地方。西方国家(包括苏联)仪仗队在接受检阅时,无一例外都是高昂着下巴,做傲慢的贵族范儿。问题是,检阅仪仗队虽然源自西方传统,但论起仪仗队的整齐划一,银河系也找不出比中国更好的来。
许多年后,会不会有人怀念白岩松的CCTV范儿和PLA的仪仗队范儿呢,这个真不知道。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