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专栏:日本强震可能使主要经济体延长宽松货币政策

央行官员透露“十二五”将实现人民币基本可兑换    2
中投对东京电力公司的投资极有可能打了水漂!    3
银监会将推动银行业“十二五”期间转变粗放发展模式    3
上海银监局将严厉处罚银行违规揽储行为    4
多数银行预期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仍将趋紧    4
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外汇贷存比高烧不退    4
德银预计中国再次加息后将结束激进的紧缩政策    5
如日本地震损及中国经济可能会迫使央行延缓加息    5
贷存比季考助推国库定存利率“破6”    5
新股25.1%的首发比例上限已基本成为业内共识    6
中国今年1月份减持美国国债54亿美元    6
标普称中国房价跌50%银行不良率将升3-4个百分点    6
“欧洲股神”依旧坚定地看多中国    7
券商转型从发展投顾业务开始    7
惠誉称保险与再保险公司尚可应对日本地震赔付    7
日本将被迫靠印钱来支付巨额重建经费    8
央行近期连续加大货币回笼力度    8
对冲基金借日本地震发灾难财    8
有对冲基金在香港借日本地震打压股市    8
 
〖分析专栏〗
【日本强震可能使主要经济体延长宽松货币政策】
3月11日,日本发生的9级强震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掀起了一阵波澜。基于以往应对自然灾害冲击的经验,市场总体还是相对平稳。然而,随着3月15日福岛核电站机组的连环爆炸和起火,核辐射的阴云重新笼罩了市场。当天日经指数盘中一度暴跌14%,亚太、欧洲的主要股市,乃至石油、黄金等期货品种无一幸免。同样是3月15日,在最新的议息会议结束后,美联储宣布,将继续实施政府债券购买计划,并继续承诺在较长时期内将短期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美联储符合预期的宽松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士气,使当天美国股市的跌幅明显收窄。
虽然美联储此次并未直接提及日本地震,但这一事件对美国经济复苏的影响想必美联储官员已有所评估。从议息结果上看,美联储还是选择以静制动,按既定的步伐来走。相比之下,身处风暴中心的日本央行可就没法那么“淡定”了。对外,日本央行需要干预外汇市场,以防日元因资本回流而过度升值,从而保护贸易部门,促进经济复苏。对内,日本央行需要干预本国的股市债市,防止恐慌性抛售造成的股市崩盘,并为灾后重建的筹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日本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已无悬念。实际上,自强震发生以来,日本央行已向金融市场注入18万亿日元(约合219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对于欧洲和中国央行而言,也要关心日本强震对本地区造成的影响。以德国央行为模板建立的欧洲央行素来以反通胀为首要目标,在欧元区2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突破2%的目标后,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3月措辞严厉地抛出了加息的暗示。然而,日本强震后,欧洲是否加息又增添了新的变数。首先,石油价格大幅回落,通胀压力暂时得以缓解。15日,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收于每桶97.18美元,大跌3.96%;伦敦市场4月交货的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也大跌4.5%,收于每桶108.52美元,为3周以来首次跌至每桶110美元以下。其次,欧洲央行颇为关注的经济预期指数在3月份由2月的15.7降至14.1,结束此前连续4个月的上升趋势。而且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短期内经济放缓的可能性很大,德国股市更是领跌欧洲股市,三个交易日内便从7000点上方一度急跌至6500点左右。经济复苏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可能会让欧洲央行在加息问题上愈加慎重。
相比欧洲央行的左右为难,中国央行则要轻松一些。虽然目前国内的通胀形势还难言见顶,但货币和信贷调控在经过数月的努力之后,终于回落到了调控目标之内。现在,日本核辐射事件尚未最终明晰,这可能会促使央行选择观望一段时期。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核辐射的处理、中国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进口物资的价格变动等重要信息都有望趋于明朗,届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政策走向,似乎是慎重之举。当然,观望并不等于放松,因为三四月份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且物价和楼市调控仍要求收紧银根。因此,可以期望政策力度在一段时期内维持平稳,但并不能认为这就是紧缩政策的拐点。如果后期经济增长无忧、通胀继续高企,那么货币政策完全有可能进一步收紧。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突如其来的日本强震与核辐射事件,让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又多了一层考虑。相比美联储和日本央行相对明确的方向而言,欧洲央行和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变数可能更多一些。(ACY)返回目录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央行官员透露“十二五”将实现人民币基本可兑换】
3月15日晚,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对于人民币问题做了罕见的坦率表态。他表示,中国外汇增长较快,央行为了购买外汇被迫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如果央行不购买外汇,人民币汇率将会大幅升值,这是不可能接受的。中国货币政策是多目标的,包括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大致平衡。人民币大幅升值会严重影响出口行业、就业以及经济增长。自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汇改以来,逐渐趋向均衡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已经建立。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减弱,一年升值预期3%左右,是可以承受的,同时这种温和的升值也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经趋向均衡,预计“十二五”期间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与美元比值大约在5-6之间。考虑到存在热钱、货币危机的风险问题,资本项目可兑换则一直非常谨慎。李波表示,“在经历了第二经济大国、第一出口大国、第二进口大国、外汇储备大的情况下,2011年,可兑换对中国来讲时机非常好,当前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可兑换的好时机,今后2-3年资本项目可兑换要走出一大步。‘十二五’期间实现人民币基本可兑换。”他同时表示,可兑换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开资本流动,可兑换后可以有很多名义(如反洗钱、宏观审慎的名义)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曾撰文表示,在特定情况下适当管制措施是合理的,并不是不可以管制。在安邦研究人员看来,央行官员的此番讲话还是有不少含金量的:一是人民币基本可兑换有了时间表,二是在实现可兑换的同时,保持对资本流动的控制。这种政策安排,与安邦过去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改革的研究是基本一致的。(LHZB)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投对东京电力公司的投资极有可能打了水漂!】
当市场目光集中在日本强震对A股市场影响时,中投公司可能更关心其在日本的投资。此前据日本投资咨询公司千叶资产管理的报告披露,2010年4-9月期间,一个名为“SSBT OD05综合账户协议客户”的股东出现在日本各大知名企业前十名的股东登记表里,而据知情人士表示中投公司是SSBT OD05基金的一个幕后投资者。其中,东京电力公司则位居第十位,投资总额达到了359亿元人民币。而日本强震至今,东京电力公司连续两个交易日大幅下挫23.57%和24.67%,较2010年1月25日年内高点下跌51.24%。这也意味着中投公司对其的持股市值缩水在40%左右。这家承担着日本一半核能发电量,又被曝出多次篡改安全记录和事故频发的公司,连日来深陷日本民众的声讨以及政府的斥责声中。日本首相菅直人甚至在东京电力公司总部放下狠话,如果他们现在撤退,等待的将是百分之百的破产。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东京电力公司在震后的日子铁定不会太好过,而如果其真的破产的话,中投公司的投资可算是血本无归了。此外,根据公开信息统计表明,中国公司投资前十大日本公司的总额高达5222亿元人民币,佳能、三菱、索尼等公司均在其列。由于投资金额动辄数百亿人民币,其持股主体为中投公司的可能性极大。而除参股公司外,中投公司还曾投资数亿美元从摩根士丹利手中购买了一个日本房地产贷款资产组合,并曾被传投资日本的不动产公司,目前尚无法得知中投公司购买的组合中未到期贷款部分是否涉及震区。(LCXS)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银监会将推动银行业“十二五”期间转变粗放发展模式】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3月16日在一个报告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加快推进新巴塞尔协议第二版和第三版同步实施,引导银行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继续加强“三农”、小企业、节能环保等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金融服务。刘明康表示,“十二五”期间要推动改变银行业单纯追求规模、速度和市场份额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探索与自身比较优势和所在市场特点相适应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同时,推动银行提高全面风险管控能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督促强化并表管理,同时做好“向上并表”和“向下并表”,防止利益输送和风险传染。银行业要更加注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建立与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与长期风险责任挂钩的合理薪酬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2010年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从2002年末的22793亿元和23.61%下降到3646亿元和1.15%,拨备覆盖率从2002年末的6.7%提高到218.25%。银行业“十二五”期间转型的压力会比较大,不过关键仍取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力度,如果中国经济仍延续之前粗放式增长的模式,银行贷款需求增速不大可能明显下降,努力转型的银行反而会吃“眼前亏”。(LHZB)返回目录
【政策:上海银监局将严厉处罚银行违规揽储行为】
上海银监局3月16日表示,将通过暗访、现场检查等方式对在沪银行开展存款业务进行督察,对违规银行及员工将进行严厉处罚。上海银监局在近日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沪银行在开展存款业务时应严格执行法定存款利率,严禁擅自提高存款利率,不得向存款客户赠送实物、购物卡、现金、金条等贵金属以变相提高存款利率,不得通过压低或者豁免代收、代付及其他业务手续费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客户存款。该局还表示,在沪银行不得通过存贷挂钩等方式吸收客户存款,不得通过办卡、购买理财产品、第三方存管业务等,或者设置其他障碍,违反“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原则,误拉、强拉客户办理存款。据媒体报道,一季度末考核到来前,沪上多家银行已提前打响“揽存大战”,出现客户办房贷先存款以及暗中关闭跨行转账功能以防存款流失等情况。对此,上海银监局要求各银行规范存款业务考核行为,建立日均存款统计制度,杜绝月末、季末、年末冲存款指标现象;不得设立存款单项考核和奖励办法,不得对非营销部门下达存款考核指标,不得把存款指标分解下达给个人,不得将存款考核指标与员工个人薪酬及行政职务安排挂钩。上海银监局的通知也说明上海银行业间高成本揽储现象比较严重,如果这种高成本揽储的势头部分“复制”券商佣金价格战的非理性竞争,将加大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成本。(LHZB)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多数银行预期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仍将趋紧】
2011年第一季度,由央行和统计局共同完成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显示:银行家信心指数有所上升,银行业景气指数小幅回落,贷款需求指数连续两个季度提高。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热”或“过热”的银行家占比为43.9%,比上季度下降1.6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银行家升至51.6%,比上季提高0.9个百分点;对下季度经济运行走势,34.6%的银行家预计将持续偏热,59.1%的银行家认为下季“正常”,6.3%的预计偏冷。本季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回升至55.3%,比上季提高1.9个百分点。银行贷款需求指数为85.2%,较上季提高2.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攀升。分行业看,制造业贷款需求略有提高,农业与非制造业贷款需求下滑,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贷款需求指数回落;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回落,中小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提高;从用途看,经营周转贷款需求指数继续提高,固定资产和个人消费贷款需求指数略有下降。本季度银行家货币政策感受指数(选择货币政策“适度”的银行家占比)回落至39.4%,较上季降低了1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对下季货币政策,32.1%的银行家预期将保持现有适度水平,较上季下降9.3个百分点;66.1%预期“趋紧”,较上季大幅提高15.8个百分点;1.8%预期“趋松”,较上季下降6.5个百分点。在新增贷款和M2增速连续两个月低于预期的情况下,多数银行家预期未来货币政策仍将趋紧。(RHZB)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外汇贷存比高烧不退】
从去年初以来,外汇贷存比始终居高不下。根据央行近期公布的数据,2月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4685亿美元,同比增长17.8%;外币存款余额2286亿美元,同比增长4.5%。以此计算,截至2月末的外币贷存比达到205%,与1月末的206%相当。伴随人民币信贷全面收紧和企业转向外汇贷款,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商业银行外汇贷款需求日趋旺盛;但同时,外汇贷款也已经出现较大幅度收缩和一定程度的“涨价”。“今年外汇贷款额度不会比人民币贷款额度来得松。”一家大型国有银行上海分行外汇交易人士坦言,“今年贷款利率也已上涨,现在一般在同期外币(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水平上上浮350-500个基点不等,而去年通常上浮200-300个基点。”另一家大型国有银行国际业务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今年以来,人民币贷款全面收紧,一些企业开始转向外汇贷款,同时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比较强烈。也就是说,一方面不受规模控制;另一方面企业又可以享受外币贬值带来的收益,在还款日可以用较少的人民币来归还外币贷款的本息,所以贷款需求有所上升。”在外汇贷款备受青睐的同时,外汇存款却遭“吃紧”。上述大型国有银行国际业务部负责人就坦言:“外币存款较少,企业不愿意持有外汇存款,而是收到外币立即结汇成人民币,从而降低贬值风险。”上述负责人进一步指出,“银行外汇贷款和存款已经出现期限严重不匹配。大量外币存款以活期形式存在,外币贷款则有中长期需求,所以银行不敢大量投放外汇贷款,生怕有大笔外汇提款需求。从这个角度看,较高的外币贷存比实际上有潜在风险。”(R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德银预计中国再次加息后将结束激进的紧缩政策】
德意志银行近日发布宏观月度报告称,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幅将在6月达到5.8%左右的峰值。预计中国政府将于3或4月再次加息,同时这也将标志着“激进的紧缩政策周期”的结束。报告称,“虽然此后利率和信贷收紧可能仍然持续,但将会以更为平缓的节奏进行。比如,在3-4月的加息之后,我们预计随后今年内只会再加息一次。”中国2月CPI继续保持上月4.9%的同比增幅,且中国政府今年以来已经连续使用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个别银行差别准备金以及公开市场回流流动性等紧缩操作。目前,德银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的预测,预计GDP今年增长达9.4%,CPI涨幅下半年开始下降,这一预测的一大风险就是全球油价是否会高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石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这些影响是可控的。但如果(在极端和不太可能发生的情况下)石油价格再上涨50%,这很可能会把CPI通胀达峰时间延后至今年下半年后期,并使宏观政策陷入“滞涨”的两难处境。(LCXS)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如日本地震损及中国经济可能会迫使央行延缓加息】
日本地震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负面效应。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表示,日本灾难对中国的影响目前仅局限在贸易层面,长远来看影响不大,而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他指出,目前中国对日本的出口占比为8%,而从日本的进口比例仅为13%。如果日本情况未能及时好转,对华出口未能及时恢复或导致相关中国企业的供应链断裂。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则表示,从另一方面看,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也有正面影响。由于日本的核泄漏问题,或将加大对传统能源的需求,这将利好中国石油企业。但马骏还表示,如果日本的出口未能及时恢复,将导致中国的供应链断裂,如果因此引发中国经济下行,将不排除中国央行延缓加息进程的可能性。此外,大和资本也表示,由于全球经济存在的不确定性增加,特别是日本地震,中国可能取消潜在的加息措施。市场之前本预计中国央行最早将于本周加息。中国15日将1年期央票利率上调20个基点,暗示央行可能在本周将基准1年期存款利率上调25个基点。大和资本称,自2007年以来,当1年期央票利率高于1年期存款利率时,中国央行都会上调利率水平。但在关于不确定性因素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明朗化之前,中国央行可能推迟甚至放弃加息。(LCXS)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贷存比季考助推国库定存利率“破6”】
商业银行的“缺血症”仍然很严重。3月15日,在各家银行追逐下,财政部、央行招标300亿元6个月国库存款利率由上一期(今年1月25日)5.9%被推升至6.23%,这已是该期限利率连续第8次创出新高。这一价位不仅超过同期限定存基准利率2.80%,甚至将3年期贷款利率6.1%抛在了身后。实际上,每逢季末、年末业绩考核前夕,一些银行都会为了如何提高贷存比大动脑筋。而每月一次的国库存款招标,由于数量大且可当作一般性存款,向来都是银行追逐的香饽饽。不过,这些亟待补充存款提高贷存比的金融机构,却不愿意让人知晓这一事实。即使在同业之间,参与投标者也不清楚国库存款最终会“花落谁家”。对此,一位每年都出席该招标“银行团组建会议”的人士称,银行缺存款,肯定不愿让人知道。去年有关监管部门负责人在会议上也问过类似问题,但没有一家银行愿意回答。“银监会对银行违规揽储有严厉的处罚,如果哪家银行宣称自己现在很缺钱,无疑会成为监管的‘靶子’,当然不会主动承认。”(RCY)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新股25.1%的首发比例上限已基本成为业内共识】
新股发行过程中的“高超募”现象一直饱受诟病。近日,某上市投行人士透露:“在近期操作中,无论是拟上主板、中小板还是创业板的中小规模项目,我们都会劝说中小规模发行人按不超过25.1%的首发比例设计发行结构。”上述现象在投行业内引发讨论。某上市券商投行部人士表示,首发比例将有望设限,25.1%的上限已被行业内认可,其本质意义在于可以使发行人按最低发行比例进行融资,进而遏制超募。《证券法》第50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应满足“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以往,一些中小规模发行人为获得更多的超募资金,首发比例往往会远大于25%。一些中小规模发行人甚至采取了超过28%的高首发比例。为了遏制新股发行过程中“高超募”现象,有关监管部门此前已采取了一些手段。比如,在新股发行第二阶段改革中,引入第七类询价机构,以遏制IPO高定价。“遏制高额超募要两手抓,一手抓定价,一手抓首发比例。”上述某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认为,发行人的首发规模应与募投项目相匹配,并要在确定首发比例时考虑超募的影响。(LLH)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今年1月份减持美国国债54亿美元】
美国财政部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今年1月份减持54亿美元美国国债,这是中国连续第三个月减持,不过中国目前仍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1月份持有的美国国债由去年12月份的1.1601万亿美元下降至1.1547万亿美元。去年12月份和11月,中国也曾分别抛售了40亿、112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上月美国财政部公布初步数据时,中国到2010年12月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下降至8916亿美元,就在人们以为中国作为美国头号的“债主”的地位可能被日本赶超时。美国财政部于3月1日发布修正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底,中国持有美债总数达1.16万亿美元,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这一数据较此前美国财政部公布数据多出了2680亿美元。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比日本也一下高出了2778亿美元,稳稳坐牢美国“债主”地位。美国财政部表示,修正后的报告,更为精确地追踪了持有美国国债的投资者所在地,而不是单纯以购买地计算。由此,外界普遍分析称,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总数出现巨大变化的原因在于,中国投资者在伦敦购买的美国国债原来被计入了“英国账单”中。(LCXS)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标普称中国房价跌50%银行不良率将升3-4个百分点】
标准普尔证券分析部门副总裁陈丽子16日表示,受全球经济复苏,需求放大影响,2011年中国上市企业业绩将获得较大支撑,从而推动A股市场向好。对于当前不断从严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可能导致楼市崩盘继而重创中国经济的忧虑,陈丽子表示,大多数中国消费者购房时都已支付50%的现金,同时中国消费者终止供款的可能性也远远低于美国。因此房贷大规模坏账的风险并不大。陈丽子承认,如果楼市崩盘,开发商贷款将面临较大的坏账风险,但该风险主要集中在未上市的城镇银行,对上市银行的影响不大。据介绍,目前开发商贷款占中工建农四大行贷款总额的20%-25%左右。据标普测算,如果国内楼价下跌30%,将造成国内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1个百分点,若下跌50%,则将带来3-4个百分点的不良贷款率。陈丽子表示,若后者发生,则将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但发生的可能性极小。而评级机构惠誉不久前称,在中国的贷款创历史新高,房地产价格飙涨过后,2013年年中以前,中国爆发银行危机的概率高达60%。(LHZB)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欧洲股神”依旧坚定地看多中国】
富达国际基金投资经理、有“欧洲股神”之称的安东尼•波顿3月16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载文称,尽管投资者对通胀、汇率问题紧张局势及政治不确定性的担忧,取代了对中国增长故事的热情,但他还是不准备抛弃他的乐观。波顿指出,所有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在内,将不得不习惯于高企的结构性通胀,但在控制价格方面,中国政府比其他新兴市场拥有更大的权力。依照中国法律,政府可以对公用事业、能源与食品实施价格管制,而且它也确实这么做了。低估中国在未来1-2年内所能采取的行动,将是错误的。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通胀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所致。除去食品这块,通胀压力相对温和;所以,尽管他预期利率会进一步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会收紧,但不出意外的话,调整步伐应该缓慢而稳健——因为这就是中国的行事方式。第二个担忧是坏账。对于这点,他仍比其他一些中国观察人士要更为乐观。主要担忧在于地方政府层面:地方财力没有想象的那么雄厚,大部分资金都被用在了基础设施上、一些贷款已经成为坏账。不过,中央政府有很多方法来缓和这一问题——把资金从中央划拨至地方,并改变地方政府的融资途径,比方说通过房产税、而非出售土地。(RCY)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券商转型从发展投顾业务开始】
2011年,对于已陷于价格战泥淖的证券行业来说,经纪业务转型已迫在眉睫。统计显示,2007年底证券行业佣金费率为1.9%,而到2010年底降至0.97%,三年间累计降幅达51%。而今年开始实行的《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标志着收费型投资顾问业务进入规范化经营时代。一些券商开始将工作重心向经纪业务转型倾斜。据了解,目前包括国泰君安、中信、银河等各大券商均在尝试与摸索包括理财俱乐部、投资顾问小组之类的财富管理路径。“投资顾问业务将改变券商传统经纪业务对佣金的依赖,在券商经纪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专业理财服务将成为竞争核心,经纪业务从通道费模式向顾问式服务转型已经成为券商业将来发展的趋势,这也是监管层引导各家券商的方向。”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据悉,目前投资顾问业务可以采取两种收费形式,一是以资金量为参照收取一年的服务费用;二是提高佣金,最高可达目前佣金上限3%。目前开展投资顾问业务的券商资金门槛都一般设置在100万-200万元。另外,因为投顾业务刚开始运行,很多客户并不了解,作为营销手段也有券商将门槛设置在50万元。(RCY)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惠誉称保险与再保险公司尚可应对日本地震赔付】
日本最近发生的大地震财产损失较多,保险公司的赔款数额是各界关注的话题。3月15日,惠誉评级发布报告称,地震损失对保险和再保险公司的影响处于可控状态。美国风险评估公司AIR初步估计,日本地震造成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保险损失为150亿-350亿美元(约合1.2万亿-2.8万亿日元),但这不包括海啸以及可能的核泄漏造成的损失。但地震带来的保险损失将远低于经济损失。惠誉称,这主要是基于四个因素:其一,根据日本现行的规定,地震破坏的住宅物业涵盖在政府的地震保险制度中,这样日本政府将承担4.3万亿日元(约合526亿美元)的住宅地震损失。其二,日本非寿险公司有相当的住宅灾难赔款准备金,近几年的规模已超过5240亿日元(约合64亿美元),这意味着其潜在负债能力较高;其三,在家庭财险理赔条款中,地震保险是作为可选项的,估计只有14%-17%的日本家庭购买了该险种;其四,此次地震的震中远离像东京、大阪这样人口密集的城市,受地震影响区域的参保率低于日本的主要城市。此外,保险理赔方面,许多行业都牵涉其中,包括火灾、水灾、海洋、汽车保险和人寿保险。最困难的一项评估就是业务中断带来的损失程度。很多电子厂商、汽车企业以及炼油厂已经停止作业,而其最终的保险损失赔付,将部分取决于这些公司预期的恢复速度。(RHZB)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日本将被迫靠印钱来支付巨额重建经费】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根据瑞士信贷的初步估算,日本灾后重建所需费用或高达180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每年经济产出的3%。报道称,这要比1995年造成6000多人死亡的阪神大地震重建费用高出近50%。而路透社则援引一些长期成本运作公司的极端预测称,未来数年内,日本花费在震后重建上的经费可能将高达1万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的LEX分析专栏则指出,从传统上讲,遭遇自然灾害的国家有三种办法为复苏提供资金:削减其他支出、增加财政收入、或者印钞票。别无选择的日本正在采取第三种办法。1995年神户大地震之后政府追加了3.2万亿日元的财政预算,此次则可能追加10万亿,这当然能刺激复苏。但神户重建工作启动之时,日本的税收收入比债券发行总额高出30万亿日元。而如今,在从下月开始的新财年中,日本的债券发行总额应该会连续第三年超过税收收入。(RBHM)返回目录
【市场:央行近期连续加大货币回笼力度】
央行16日预告称,将于17日发行500亿元3月期央票,发行量较上周放量后的320亿元再增180亿。本周公开市场到期资金1810亿元,较上周的2050亿元略有减少。15日央行已发行100亿元1年期央票,并再次启动1100亿元28天正回购操作,至此,本周公开市场将实现回笼资金1700亿元。上周,央行实现了17周来的首次净回笼。上周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上行16个基点至2.7944%,已高出该央票品种二级市场利率。本周发行的1年期央票利率上升20.2个基点至3.1992%,高于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而央行连续几周增大央票发行力度也显示通过公开市场加大回收流动性的意图。不过,3-4月累计到期资金量达1.19万亿。2月份,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5220亿元。而1月外汇占款上升至5016亿。央行仍面临较大的回收流动性的压力。因此市场预计最近有可能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LHZB)返回目录
【市场:对冲基金借日本地震发灾难财】
日本地震给日本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一些早已压注日本会被债务问题拖垮而卖空当地国债或企业债的对冲基金却可能受惠于本次地震,包括曾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中劲赚5亿美元的对冲基金Hayman Advisors等,发了一笔意外的灾难财。数据供应商Markit资料显示,在CDS市场上,每1000万美元的日本国债5年期保险价格,由上周五的7.9万美元急升30%,至周一的10.3万美元,预期带领上述早于日本地震前,已沽空日本国债的对冲基金赚取一笔丰厚回报。此外,部分沽空日本企债的对冲基金同样有利可图。Commonwealth基金经理费希尔称,其实没人希望坏事降临到别人身上,但此次地震反映债务负担沉重的日本经济是多么脆弱。事实上,市场人士近年已不断警告,日本将受累经济多年来停滞不前及人口老化等因素,将无可避免地陷入危机。另据存管信托及结算公司资料显示,截至3月4日为止的一周,在CDS市场上为日本国债投保的金额,按年急增80%至74亿美元,期内未平仓合约更大增逾倍,反映投资者在地震前,已看淡当地经济前景。(BHZB)返回目录
【市场:有对冲基金在香港借日本地震打压股市】
据香港《东方日报》16日报道称,日本遭到地震、海啸、核危机连环冲击,为早前进驻香港等亚洲区对冲基金缔造了“揾大钱”机会,并且为香港监管机构敲响了警钟。据投资银行消息透露,包括“国际大鳄”索罗斯、“赚钱之神”普尔逊、高盛前坐盘交易部全球主管施家文在内旗下对冲基金,利用全球金融市场显著波动机会,通过期指市场推低港股,再在低位“执平货”,并且成功“建仓”。消息透露,去年下半年即陆续有国际著名对冲基金在港设立指挥中心,可惜港股一直高位徘徊,一众“大鳄”只能静待机会,此次日本发生9级地震,周一及周二两日,似有默契地趁火打劫。消息又称,对冲基金周一静待日本开市,任由日资沽盘出货,对冲基金只有少量买盘,但默默增开期指淡仓。日本核危机恶化后,15日约十时市场涌现大量期指淡仓,造成不见买盘的恐慌情绪,拖累现货市场“插水式”下泻。直至下午开市后,对冲基金开始“反手”买货,同时逐步平期指淡仓“食胡”,直至收市为止,完成“赚期指、执平货”行动,所以15日期指及现货市场均出现庞大成交。消息续透露,对冲基金集中购入股份包括汇控、中移动、中石油、建行及中国人寿,这些股份除具业绩概念、有股息派外,共通点还有是对恒指涨跌均具举足轻重作用,方便日后再“部署”。(BHZB)返回目录

〖调整与修正〗无

〖每日数据〗
本数据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投资依据。
最新股市行情
    日     期    收盘指数    涨跌点数
上证指数    3月16日    2930.80    +34.55(1.19%)↑
深圳成份指数    3月16日    12865.75    +160.43(1.26%)↑
上证B股指数    3月16日    316.81    +1.49(0.47%)↑
深成份B股指数    3月16日    5655.98    +67.67(1.21%)↑
沪深300指数    3月16日    3248.20    +44.23(1.38%)↑
香港恒生指数    3月16日    22700.88    +22.63(0.10%)↑
恒生国企股指数    3月16日    12642.77    +90.81(0.72%)↑
恒生中资企业    3月16日    3965.79    +19.28(0.49%)↑
台湾指数    3月16日    8324.58    +89.80(1.09%)↑
英国金融时报指数    3月15日    5695.28    -79.96(1.38%)↓
德国法兰克福指数    3月15日    6647.66    -218.97(3.19%)↓
日经指数    3月16日    9093.72    +488.57(5.68%)↑
美国道琼斯指数    3月15日    11855.40    -137.74(1.15%)↓
纳斯达克指数    3月15日    2667.33    -33.64(1.25%)↓
标准普尔500指数    3月15日    1281.87    -14.52(1.12%)↓
最新外汇牌价:2011年3月15日5:30pm
    1美元        1美元        1美元        1美元
人民币    6.57370    丹麦克郎    5.34119    瑞典克郎    6.40450    台币    29.5575
日元    80.8970    加拿大元    0.98249    欧元    0.71602    澳元    1.00609
港币    7.79527    新加坡元    1.27780    瑞士法郎    0.91924    英镑    0.62168

    1欧元        1欧元        1欧元        1欧元
人民币    9.18094    丹麦克郎    7.45826    瑞典克郎    8.94356    台币    41.2804
日元    112.982    加拿大元    1.37216    美元    1.39662    澳元    1.40512
港币    10.8870    新加坡元    1.78460    瑞士法郎    1.28382    英镑    0.86825
伦敦国际银行间拆放利率(LIBOR)3月15日
    一个月    二个月    三个月    六个月    一年
美元    0.25350    0.28350    0.30900    0.46000    0.76850
英镑    0.61313    0.68375    0.80563    1.10750    1.57688
日元    0.15875    0.16750    0.20000    0.34750    0.57125
瑞士法郎    0.13667    0.15667    0.17833    0.24667    0.54500
欧元    0.84750    0.97938    1.12000    1.43125    1.86500
LIBOR数据为伦敦时间每日下午2:00之后提供(国内媒体转载)
香港银行同业港元拆息(%)3月16日
隔夜钱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0.09786    0.22107    0.27071    0.34000
HIBOR数据由香港银行公会于每日早上 11 时(香港时间)后公布
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2011年3月16日11:30
期限    Shibor(%)    涨跌(BP)
隔夜(O/N)    1.6783    0.21↓
1周(1W)    1.9933    0.16↑
2周(2W)    2.6183    6.75↑
1个月(1M)    3.9639    5.31↑
3个月(3M)    4.2207    0.78↑
6个月(6M)    4.4525    0.36↑
9个月(9M)    4.5705    0.92↑
1年(1Y)    4.6525    0.66↑
NYMEX原油期货价格每桶97.18美元(3月15日收盘价)
ICE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每桶108.52美元 (3月15日收盘价)
COMEX 金=1392.80美元(3月15日收盘价)
1人民币=4.49632新台币  100人民币=10.8910欧元 100人民币=15.2121美元
[外币100] 美元657.18 英镑1056.32 日元8.1018 港币84.31 澳元652.9 欧元918.34
(中国银行2011.3.16)

 
声   明
安邦集团是从事策略分析和风险研究的专业研究机构,简报产品是在研究员研究笔记的基础上形成的信息产品,不能将其视之为规范的研究报告或结论。鉴于信息科学的基本属性,更不能将其视为等同于媒体的新闻传播。有关问题的来源、讨论或争议,请使用“电话咨询”(TELEPHONE CONSULTING)及“在线咨询”(ONLINE CONSULTING)服务,直接向研究员咨询。电话咨询:010-59001350,在线咨询:research@anbound.com.cn。客户就有关问题如果需要更为规范、详细的研究报告,请与研究部联络,电话010-59001350,研究部主管贺军(高级研究员)。
鉴于市场上出现假冒及转发安邦产品的现象,特此声明:安邦咨询向正式客户提供的所有产品,只通过如下邮箱发送:anbound@anbound.com.cn、anbound@anbound.info、anboundmail@vip.sina.com ,客户也可从安邦官方产品网站(www.anbound.info)获得。从任何其他途径收到的产品,都不能代表安邦产品,安邦咨询概不负责。
©2011 Anbound Informatio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日志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CDTcaonima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