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极客观察主笔:@jyconan 。
2007年,Twitter在SXSW上惊艳登场,从此拉开了其横扫全球的微博浪潮,即使是Facebook这样的社交巨头在某些领域也对其羡慕不已。
2009年,以Foursquare为代表的LBS服务在SXSW上崭露头角,其带来的地理信息服务浪潮席卷整个移动互联网,Foursquare现今已拥有超过7百万用户,而LBS也已经成为当今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元素。
每年一度的春季文化盛会SXSW是极客文化与嘻皮文化的完美结合,在这里互联网企业家们如同摇滚明星一般受人瞩目。而随着Twitter,Foursquare等热门产品在这里走向大众,SXSW已俨然成为互联网新产品吸引眼球,宣传自己的最好良机,也是未来产品趋势的重要指示牌。
又是两年过去了,在2011年的今天,我们能在这一盛会上体验到移动互联网的下一波浪潮吗?
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群聊。
一、迅速崛起的群组
在SXSW开幕的前一周,我们看到了多家IM即时通讯,聊天,群组沟通服务的涌现,它们或是新品发布,或是增添了重大的功能更新,它们的共同点都集中在同步通讯领域,更确切的说都集中在解决群组交流的功能上。
正如老歌中唱到的:”一是最孤单的数字。”当前无论是群组聊天,群组签到,还是已经火热的团购,它们都以同一个概念为中心:解决一个群体整体的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服务一个个孤立的用户。
Groupon引发的团购大战无疑是这一趋势的最早体现,从Groupon的迅猛发展,估值的水涨船高,到拒绝Google的收购邀约,LivingSocial/纽约时报/Bing/GoogleDeals及各国本地化的团购服务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都证明了群组这一概念的巨大潜力。
群组的能量无疑不会仅局限于团购领域,在包括社交分享/在线聊天/活动交流等领域,群组都有其广阔的需求。而现今,这一概念正与其他热门移动互联网热点结合,从Path的私密群组图片分享服务,到Beluga/GroupMe这样的群组聊天服务,到Yobango/Ditto这样的基于位置或某一兴趣而进行的群组交流服务,再到热门聊天工具Kik/WhatsApp相继增添群组聊天功能,各种具有类似概念的产品相继出现,群组仿佛即将引爆下一个互联网热潮。
二、热门产品
下面我们对这一类的主要服务进行一些简要的梳理:
1、Beluga ( Facebook )
Beluga是由前谷歌雇员露西·张(LucyZhang)、本·达文波特(BenDavenport)和乔恩·珀洛(JonPerlow)联合创办的群发服务,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称Beluga“简洁、优雅、迅捷”,在众多群发服务中别具一格。
Beluga的功能完全针对群组进行设计,Pod是其功能的核心,官方将其描述为朋友圈(private groups of friends),更确切的来说也可以把它当成是和朋友们交流的一个话题。发起一个Pod后,Pod里面的好友可以进行方便的聊天,图片分享,还可以查看到各个好友共享的地理位置。
此外,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有智能手机:有智能手机的人将在应用内接收到内容,使用非智能手机的人则会接收到相同内容的手机短信。
2、GroupMe
GroupMe是一种基于短信交互的群组,成员组成类似于QQ群,区别在于群组中的所有人可以通过发送短信的方式参与群里的聊天,用户每发送一条短信,群里的其他成员都会收到短信,这期间仅由运营商收取发送一条短信的基础通信费用。
这就让用户摆脱了群体聊天必须登录客户端软体的苦恼。随时随地,只要能发送短信就能参与群体聊天。而且成员也可以发起一个会议。只需拨打群号码,每个成员的电话都会响起,这样就可以群组间共同商议事宜。GroupMe是专为群组交流而设计的,支持图片、群组和短信,成员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地理位置。
在新版本中,GroupMe允许iPhone,Android手机用户跳过短信,直接利用手机网络进行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而所有的群组交流记录也都在客户端内记录和呈现。此外,用户创建的群组可向好友公开,而好友可以自行选择是否申请加入该群组。
3、Yobongo
Yobongo的创始人这样描述自己的产品:Yobongo是与你周围的人聊天的一种有趣方式。它可以让你与你身边的人开始聊天,有可能是你认识的,也有可能不是。现在已经有许多服务关心你的朋友。但我们感兴趣的是帮助你与你还不认识的人联系上。
Yobongo的特色在于其提供了一个基于环境和地理位置的群组实时通讯工具。用户只需要打开这个程序,Yobongo会即时为用户找到身边志趣相投的人群进行聊天。特别适合于参加球赛/音乐会或其他群体活动时使用。
Yobongo根据当前所在位置选择用户,并把他们分到10-15人的虚拟房间里。这个应用的算法把位置作为分组的依据,但它从不明确的显示用户所在的具体位置,以保护用户的隐私。随着时间的累积,该应用记录了用户经常聊天的对象,然后就会自适应的改进定位,以保证用户每次登陆都可以看到过去经常联系的其他用户。
4、Ditto
Ditto是一款另类的签到/群组聊天应用,用户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比如想去玩的地方/想看的电影/想去的餐馆等等,用户的好友可以针对该话题其进行评价和讨论,提出建议或是参与活动等。
Ditto致力于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你将去哪里?还有去做什么,将地理位置服务从过去时或现在时转为将来时,这种模式很容易带来个性化的推荐,从而为其商业模式开拓提供更好点的机会。
FastSociety与别的群组聊天工具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主要服务于短时间的临时群组交流,比如说聚会上,这也是其宣传语的来历—“为聚会而生!”。通过FastSociety建立的群组都是临时的,存在时间在3小时到3天之间。其临时性还体现在使用这款应用完全不需要任何用户名、密码,唯一需要的是用户的手机号码。
FastSociety同样拥有其他群组聊天工具的消息群聊,电话会议,群组内地理信息分享等功能,而其特有的”ShoutOut”,”Rally”等功能明显都是为了聚会类型的活动而设计的。
6、拇指群
“拇指群”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款基于手机飞信的群聊服务。用户可以创建并邀请朋友进入拇指群,群内任一名成员通过手机发送一条短信至群号码,组内所有成员皆可收到,省去了向多人一一发送短信的麻烦,为群体交流省去了大量的麻烦。
三、为什么是现在?
互联网上的各种群组应用早已有之,从博客、网络游戏,电子邮件群发列表,到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它们都为用户创建了一个个的社交群组,方便了人们的分享和交流。但随着社会化网络的飞速发展,群组规模变得越发巨大,想象一下你前往一个聚会,聚会上既有你的同学,朋友,也有同事,家人,我们当然很乐意见到他们,但各种不同的社交关系混杂在一起实际上会影响我们与之的有效交流。
传统社交网络满足了人们大量发布信息的需求,但其碎片化的特点决定了人们连续的交流讨论难以连贯有效地进行和持续;传统IM客户端适宜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活动,虽然很多IM都具有群交流的功能,但其群组更多的是以联系人为要素组成,而现实的群组交流很多情况下是以某一任务或话题为中心要素,往往具有短期性/突发性等特点,而传统IM在这些情况下常常力不从心。
前面提到的那些新兴的群组交流工具从群组的角度出发,将群体交流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切入点,试图解决人们希望与某个特定群体进行工作/话题讨论/社交分享等活动的需求。
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这样专门为群组交流服务的应用其实早已出现在互联网上,在这之前它们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并没有被大众用户所接纳,也没有得到媒体的重点关注。那么,为何它们会在此时迅速的崛起呢?
1、与其他类型移动服务的深度结合
随着LBS服务的日渐成熟,新一代的群聊服务大多都加入了LBS要素,用户可以看到聊天对象所在的地理位置,或是将用户所处的地理位置作为聊天的背景资料组织聊天群组。对于活动的组织/话题的讨论等主题,这一地理信息为聊天增添了重要的背景要素。另外一方面,将聊天与用户的社交图谱结合起来的方式也开创了社交推荐的一个新的方向,例如用户在讨论美食的群组内咨询吃饭地点可以想见会更快的得到更好的推荐结果。
2、方便性
用户可以方便的直接利用手机通讯录进行群组的创建和组织,抑或是客户端利用地理信息/话题信息等自动为用户创建交流群组,使得群组交流的门槛大大降低。即使某些用户使用的是非智能手机,或手机网络暂时中断,这些服务都可以自动无缝的切换到SMS继续进行,使得用户间的交流不会意外中断,保持了谈话的连贯性。
3、临时性
用户可以即时的根据需求快速的建立起一个新的群组并迅速开始群组讨论,用户可设定群组存在的时限,这样可以保证问题解决后,群组自动关闭,从而减少了后续无关的信息干扰。
4、探索性
用户可以借这一类服务发现周围兴趣相似的人群,如果处理得当,是一种结识新朋友的绝佳方式。
此外,SXSW的举行也是这类服务近期发力的一大原因,在这样的一场文化,科技界盛会上,此类群信息服务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有Twitter/Foursquare的成功先例,大家都希望吸引参会的科技发烧友、企业家和风投机构的关注,以引爆下一个社交热点。
四、巨头也在虎视眈眈
从GroupMe/Beluga/Yobango等新产品的纷纷涌现,到Kik等产品增添群组功能,再到Facebook等公司加入战场的举动,都预示了这一领域的广阔前景。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它们面临着已经拥有大量用户社交数据的互联网巨头的巨大挑战。不久前,Facebook收购了Beluga、并与Skype开始了紧密的合作,而如果这些合作与FacebookMessage,FacebookGroup等功能相结合起来,那么Facebook将无疑成为社交通讯领域的强大力量。Blackberry传闻将进军iPhone,Android平台也可能使其成为此领域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而Twitter,Google等其他互联网巨头也是这一领域的潜在竞争者。
这一领域是将涌现成功的新创产品,还是被互联网巨头所占领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CDTcaonima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