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沿岸地震日本产业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十分困难的境地
这次地震直接袭击了东京周围的两大工业地区:以千叶县的千叶市为中心面临东京湾的“京叶工业地域”和从东京到横滨的所谓“京滨工业地带”延伸出来的包括埼玉县,群马县,枥木县和茨城县的“北关东工业地域”,这些地区是日本的钢铁、化工、石化、汽车和半导体产业集中的地带,而这些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是日本在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那部分,其中很有一些所谓“onlyone”的产品。
但这次地震使得日本人失去了他们产业界的很大一部分产能。据统计将起码在短时间内丧失100%生产能力的有:发电机组,线材,高级单反照相机,高级光学镜头,计算机硬盘铝制底板;几乎100%的有:汽车,磁记录媒体;一半以上的生产能力受损的有:半导体硅园,喷墨打印机,汽车轮胎以及其他汽车配件。
灾情之烈,受灾区域之大,再加上寸断了的物流和电力以及燃料的不足,使得灾害恢复的进度可能会比较缓慢,医治这次震灾的创伤可能要花费好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在医治震灾创伤的同时,日本产业界还面临着一些其他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因素。首先是电力供应,受到震灾的袭击,在这一区域里中以福岛一号和二号,女川等三个核电站为首,加上其他火力发电站的不少发电机组解列停机,退出电网的装机容量达到了1876.6万瓩。
福岛一号核电站前途暗淡,二号核电站也将进入长期检修,因为其地理位置过分靠近福岛一号核电站,所以其是否能够继续使用还要取决于福岛一号核电站今后的事态发展。无论如何,这一区域将长期出现900万瓩左右的电力空缺已经几乎成为不争的事实。预计如何填补这一空缺甚至可能会成为上升到成为国会议题的政治问题高度。
日本产业所面临的另一困难局面是日元的升值
从1971年8月美国放弃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制宣告终结,日元被迫采取自由汇率之后。每次大的自然灾害之后,日元总会进入一个急剧升值的时期,这种升值和经济现况无关,只是日本的各大保险公司为了理赔而不得不出售其保有的各国有价证券以换回日元,这种举动对供需关系所带来的影响致使日元汇率在短期内急剧上升。
1995年阪神大地震之后日元对美元汇率曾经创下79日元兑换1美元的最高记录主要就是出于这个原因,而这次地震之后在三个工作日内日元已经飙升至81,开始了向历史最高纪录逼近,现在还不能断言这次的日元汇率到底能走到何处,但肯定会在80左右徘徊一段时期。无论如何,这种坚挺的汇率将影响到这个地区以及日本的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能力。
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的日元大幅升值使日本企业纷纷采取了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以抑制成本,维护其价格竞争力的对策,而阪神大震灾之后急速的日元升值更是将这个对外转移的流向从主要是东南亚各国转到了中国大陆。
现在的日本企业可能面临着比1995年之后更为困难的选择
在从广场协议之后一直到阪神大地震这段时间内日本企业转移生产基地的行为基本上是出于纯粹经营上的考虑,而从中曾根康弘政权开始表现出来的自民党执政能力的下降也使得日本人没有考虑过这种转移行动会产生改画世界经济地图的后果,从而政府基本上对企业的这种行为没有进行过任何干预,几乎是放任自流的。
日本政府所采取的这种“不干预民间的企业行为”政策的后果之一是促使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去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值(GDP)已经超过了日本,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日本政府可能不会鼓励日本企业继续向中国大陆转移生产基地,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生产基地。
即使考虑到这个因素,可供日本人选择的手段也不多。这次地震已经告诉了日本产业过于集中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更何况悬挂在日本人头上的还有另一把达摩克拉斯之剑,那就是传说中的“东海大地震”。
所谓“东海大地震”是指以静冈县富士宫地区为震中的海沟型地震,这个地震在统计学上很有规律性,隔100到150年就会发生一次,每次发生都带来巨大的损失。最近的一次是发生在1954年的8.4级地震,从统计学的角度现在是东海大地震的袭来时期,实际上现在以东京为中心的东日本地区的防灾规划都是以“东海大地震”为想定目标而制定的。
在这次东北大地震之后的15日晚间东京时间20:31左右,静冈县富士宫市发生了一次六级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但这条新闻在日本并没有被淹没在有关东北大地震的其他新闻里,因为这个地方让人想起“东海大地震”,但地震后日本气象厅所公布的结论更加令人不安:“这次地震和东海大地震无关”。那么那个东海大地震究竟什么时候以什么形式到来呢?
预料中的东海大地震将会袭击的地区还是这次东北大地震所袭击的地区,这就给日本人提出了一个继续把产能集中在这一地区是否明智的问题,然而向何处分散产能也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单纯从企业经营出发,较低廉的地租,人工费用,基本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少的自然灾害以及文化上的相似性使得中国大陆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因为日本国内高昂的地价,租金,工资,法人税和几乎无处不在的自然灾害的威胁都会影响到企业的选择。
这些不利条件和向中国过度转移产能而带来的对日本制造业安全性本身的威胁相比之下的裁量取舍会让日本政府及其企业经营者们头疼。
—————————————————————
深圳华强北日系元件每日一价 最高单品涨幅150%
穿梭在中国最大的电子元器件批发市场——深圳华强北的各个电子城中,能明显感受到商家不自觉流露出的愉悦心情。从 3月11日日本地震开始,他们在震前以平价购入的“日系”电子元件销售价以一日一价的速度节节攀升。根据深圳市华强北电子市场价格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新一期“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在3月14日至3月21日这一周中,华强北电子市场综合指数上涨4.53%,突破100点,为三年来最大涨幅,其中电子元器件指数剧涨7.87%。
最高单品涨幅达150%
该公司数据运营总监吴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整个华强北的电子原配件“只要跟日本有关的,价格都刷刷地猛涨”,据他观察,从震后到昨日为止,“日系”电子原配件平均累计涨幅大约在20%。
在记者获得的一份电子元器件涨幅排行榜中,上周单个产品涨幅前三名被日本无线电(JRC)的三款不同型号放大器包揽,涨幅均超出原价一倍,涨得 最厉害的一款型号甚至达到了震前价格的1.5倍。紧随其后的是东芝的几款电源电路,涨幅在九成左右,东芝一款半导体三极管价格也翻了一番。
并非所有价格“爆炸”的都是日资背景,美国SST、Spansion的闪存、三星的电容器等产品也保持了60%以上的上涨。
对于非“日系”元器件为何也来涨价潮里凑热闹,吴波表示地震后最开始上涨的的确是以东芝为代表的日系元件,但紧接着SST、三星等品牌也“跟风涨”,实际上这两款非日系元器件供应量基本没有受到地震影响。
“自炒家”是推手
“日系”元件价格“连级跳”,人们第一反应会认为是震后日本工厂设施受损、电力不足、交通未恢复等情况导致货源紧张造成的,但当记者在华强北电子市场里随机询问几家电子商家时,他们均表示可以保证“充足供货”,并表示地震后销量与往常相当,并没有出现市场需求激增。
在电子科技行业混迹十余年的吴波解释,电子元器件行业的惯例是整个行业保持83天的产品库存,即工厂仓库储备30天库存,供应商储备30天库 存,接手的散户自己储备23天库存。“震后83天的库存足以支撑下游企业寻找到另外一家可替代的元器件供应商。”他说,因此现在很多与日系芯片厂家有订单 的企业也并不是特别紧张。
吴波认为,此轮震后市场价格暴增很大程度上是炒家运作的结果,“这个行业历来都是炒家的天下”。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上周五,华强北一个闪存在上午是7.9元,中午跌到3.8元,收盘时回升到5.5元,可见得市场中很多买家其实都是炒家,而且“一般都是自己炒自己”。
吴波将这些“自炒家”分为三类,一是原生产厂,二是供应商,三就是电子市场里这些小散户公司,每经一道流通程序就会将价格调高一轮,这种“自炒”在行业内并不是无先例可循。
关于未来走向,吴波认为,经过地震后三天的连续上升,电子元器件价格已经在上周四、周五时有所回调,上涨行情已经近乎结束,现在基本算是一个合理的价位,未来将围绕此价位振动。
企业寻找替代元件
日本地震对日本的电子元器件产业究竟影响有多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数字化评估结果。本报记者获得某全球500强日资电子企业驻深圳全球采购办公 室对自己企业在日本地震中的一份影响评估报告。该报告显示该日资企业在岩手县、仙台县等多地的工厂受灾,部分产品“影响到半年后可能仍无法消除”,更多产 品是三四个月的影响。另外在影响原因一栏中,多数注明“电力”。据了解,日本目前的电力系统并未完全恢复。
由于类似这家500强企业受地震影响的日资企业众多,原本主要采购 “日系”元器件的企业也开始寻找非“日系”的替代方案。
业内普遍预计,日本地震对电子元器件市场的影响或将在二季度末显现,彼时库存已经基本消耗完毕,吴波也预计,日系供货紧张后,非日系的可兼容替代元件或许将是下一波电子市场行情的拉动者,国内企业以及欧美系、韩国等电子元件企业均有机会在日本的困难时期分得一杯羹。
相关日志
- 2011/03/22 — 空船:震中记事 (0)
- 2011/03/22 — 萨苏:同一个地震,不一样的心思 –地震后日本政坛随笔 (0)
- 2011/03/22 — 萨苏:核电站接连爆炸 日本政府提醒吃碘片无益 (0)
- 2011/03/21 — 俞天任:日本地震对经济的影响 (0)
- 2011/03/20 — 俞天任:冰眼解读日本地震(1-3) (0)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fanqiangyakexi1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