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军 北师大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西方国家发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行动以来,各种评论中不乏从地缘政治战略视角乃至全球秩序变革方向的深层解读。然而在笔者看来,没有必要过度解读这场战事的战略意义。发生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与其说是一场西方蓄意发动的,以推翻卡扎菲政权为直接目标并作为西方控制中东的重要战略环节,不如说是当事各方始料未及的突发性事件。这从当事各方仓促应对的情形中不难看出端倪。迄今为止,美国表现出的战略犹豫和法国的冒失之举,很难让我们得出这是一个西方统一行动的结论。
其实,在利比亚突然爆发的武装冲突颇为纠结。首先,美国与欧洲对于利比亚的战略认识并不一致。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和非洲的北部,既是欧洲南下的必由之路,又是欧盟的近邻。就地缘政治视角下的战略价值而言,利比亚之于欧洲的重要性明显高于美国。打掉卡扎菲政权,对于欧盟倡议建立的“地中海联盟”无疑意义重大。但在美国人眼中,利比亚并非那种“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它的重要性远不如埃及,甚至赶不上巴林、卡塔尔。这大约就是美国不愿牵头开辟中东“第三战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尽管打掉卡扎菲政权或许有助于推动中东地区的民主化运动,但实际上,军事干预产生的后果从来都是难以预测和多方面的。国家动乱必然招致外来干涉的事实,反而可能促使中东、北非国家和人民的猛醒。
第三,最令人感到纠结的倒不是利比亚内部的作战双方,而是西方国家和基地组织。迄今基地组织与西方国家共同支持利比亚反对派的事实确实让人纳罕不已。
关于利比亚战事近乎天方夜谭的解读来自西班牙。西班牙《起义报》3月21日的一篇文章中说,一旦控制伊斯兰的世界市场,西方帝国就可以利用伊斯兰地区的市场与其他市场进行谈判,最终从政治和经济上制衡俄罗斯和中国。目前,西方正在发动两场攻势,第一个攻势是在世界舆论面前制造借口,有节制地在突尼斯和埃及内部挑起矛盾,以便制造出多米诺效应和“蔓延”假象,并逐渐渗透到也门、阿尔及利亚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直到最后影响到伊朗,进而继续蔓延至俄罗斯和中国。第二场攻势就是发生在利比亚,通过军事介入支持利比亚的反叛力量,目的不仅是要推翻其领导人,而且还要为其孤立伊朗、占领全部伊斯兰市场的战略扫清障碍。
这种帝国式的宏大解读尽管颇合读者胃口,却不符合简单的逻辑。对于中东这一战略枢纽地区,西方国家已经苦心经营了一个多世纪,迄今仍是陷入僵局。但如果说利比亚就是解开它的钥匙,恐怕鬼都不信。至于利比亚的乱局将会波及俄罗斯和中国的说法,更是一种颠倒的逻辑。如果反过来说,倒是有一点可能性。更何况,这种论断颇有拖俄罗斯和中国下水的嫌疑。无论如何,利比亚战事改变不了它仅是从属于中东动荡的一个短暂插曲。它与其说是西方统治世界意志的回归和宣誓,不如说是跨大西洋联盟统治世界的“暴政”。
然而,这场纠结的战事却给有关国家的外交带来不小的麻烦。尤其因为中国在关于利比亚的两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1970号和1973号)分别投了赞成票和弃权票,从而引起了关于中国外交转身或中国软实力受损的讨论和辩论。但在笔者看来,中国迄今的应对是恰当的。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3月24日在同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所通电话中,阐述了中国对利比亚局势的原则立场。他希望利比亚局势尽快恢复和平稳定,避免出现武装冲突升级和更为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充分展示了中国外交原则性、灵活性与与时俱进。但毋庸讳言,中国外交仍要以化解敌意和降低外界的掣肘为目标。发生在利比亚的危机或许短时间内使中国的软实力受到冲击,但是对于这场“关乎权力而不关乎正义”的战事,中国软实力受损的程度微乎其微。更何况,对于一个迫切需要发出不同声音的多元世界而言,中国通过投弃权票表现出立场和态度的差异反而弥足宝贵。
这是一个矛盾和对抗俯拾皆是的时代,这同时是一个地缘政治与意识形态相交织的时代,忽视任何一环都可能犯下致命的错误。马克·吐温说过:“历史不会重复,但确实押韵”;马克思则说过更加著名的话,“历史总是在重复自身,一开始是悲剧,尔后则是闹剧”。面对充满戏剧化和纠结的利比亚战事,中国外交需要保持淡定。
来源:东方网
打喷嚏链接: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41418
用手机上喷嚏网:m.dapenti.com 每周精华尽在【喷嚏周刊】 《喷嚏图卦》图片托管于又拍网
要翻墙?(发邮件到Gmail):caonimazhanhexieA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