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简介(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大意
临卦是居上视下,以尊临卑,莅临视察的象,例如君临天下。从卦象来看,临卦下卦是兑,是悦,上卦是坤,是顺,表示有德且和悦的上级,莅临温顺的下级,是阳
刚逐渐增长临近阴柔,象征领导的德(阳爻表示德)逐日壮大,能够以德临人,监视于下。同时临卦的九二爻刚中有应,是持中守正之象,所以如果能够依正道而
行,必大吉大利,亨通顺利。

依十二辟卦之说,临卦为十二月卦,这时阳气方长,但是到仲秋的八月(即观卦的八月),则会肃杀之气渐盛,阳气渐衰,将有凶险。古人因此在刚刚开始繁盛起步之时,就告诫要防微杜渐,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不要耽于安乐而不知祸乱将至。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十二辟卦,也即十二消息卦的常识:

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十二消息卦”就是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


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即十二月卦。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
遯、否、观、剥、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
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这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
卦,是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皆
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爻,而乾卦则全为阳爻。在从复至乾这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阳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阴爻逐渐减少,表示阳气
逐渐增强,阴气逐渐减弱,为阳息阴消过程。故称为“息卦” ,“息”即为生长之意。

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从姤至坤这六个卦象中,阴爻逐渐增加,从下往上增长,阳爻逐渐减少,表示阴气逐渐增强,阳气逐渐减弱,为阴息阳消过程。故称为“消卦”。

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像(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 )

传统解释:

“临”的意思是以上临下、以尊临卑、以君临民,换句话说就是统御民众,成语“君临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在除弊治乱完成以后,就面临着如何统御民众的问题,所以在蛊卦之后就是临卦。

君临天下,为众人之长,当然是极为亨通的;但是有附加条件,也要为尊为长者坚持正道,以德临人,才为有利。所以卦辞说“元亨,利贞”。

从卦象看,临卦初九,九二二阳爻不断增长,是阳道逐渐旺盛,逐步逼近于阴柔之地,是一种临近之象,所以称为“临”。同时下卦兑以悦感人,有以德临人之象;上卦坤柔顺顺从,必然安分守己,听从指挥,所以万事莫不顺利亨通,必然吉利。

春生、夏长、秋杀、冬藏,这是自然现象。八月由于阳衰阴胜,开始有肃杀之气摧残生机,所以草木凋零。所以《礼记·月令》说:仲秋之月(八月)“是月也,杀气浸盛,阳气日衰。”所以在这里八月是是肃杀之气,苛虐之道的象征。

卦辞“利贞”强调临下以正道有利。而卦辞“八月有凶”是警告临下以苛虐必凶。

临卦六爻,四个阴爻在上,两个阳爻在下。在取象上,四个阴爻取以上临下之义;两个阳爻则不同,取以刚临柔之义。阳刚为主导,阴柔为附从,仍然是统御民众的象征。初九、九二这两个阳爻处在“刚浸而长”的主导地位,四个阴爻则处于“悦而顺”的从属地位。

所以统御民众的总原则是:正道而行、以德临人。如果以威压人、以暴虐民,民众口服而心不服,非长治久安之道。实际这是一切管理的基本原则。

这一卦的要旨是警告。古代人总是在事情刚刚开始繁盛时就警告要考虑衰落情况,这样就可以防止过度自满,目的是图长保兴旺局面。如果在出现衰败后再来警告,就于事无补,悔之晚矣。这与《黄帝内经》不能临斗铸锥的道理一样。

从中国历史来看,从来没有过久而不乱的情况,往往衰败的诱因都是起于辉煌时刻,因为这时必然安于享乐导致骄奢,骄奢必然导致刚纪坏,纲纪坏必然祸乱生。所以如果辉煌鼎盛时期不能防微杜渐,早做预防,必然是骄奢淫逸,不知乱之将至。

其实中国人做任何事情的原则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小心谨慎,防微杜渐,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大意
《彖传》说:从卦象来看,临卦是阳刚之气渐渐增长,逐渐临近阴柔之地。临卦下卦是兑,是悦,上卦是坤,是顺,象征上级和颜悦色,以德临人(阳是德的象),
而下级顺逊顺从。同时九二爻有刚中之德,且六五应之,这样其他阴爻就无不应,和谐一团。在这种上下通畅,和谐恭顺情况下,临人、临事、临天下,莫不大为亨
通而合于正道,合于大自然运行的规律。

阴阳消长为天道规律,所以临道必然盛极必穷。依十二辟卦图说,临卦为十二月卦,自六三爻八变而至观
卦,是为八月卦,临卦是初九,九二二阳爻长于下,观卦是九五,上九二阳剥于上,所以到八月后则阴长阳消,凶险将至至,为时不久。古代人以此为象,警告我们
任何事情都必须在繁盛兴旺刚开始时就要预防盛极而衰,只有这样防患于未然,才能永保兴旺。如果是衰落已经开始,再来努力,将难以挽救。

传统解释:

临卦的卦象是在四个阴爻的下面生出两个阳爻,象征着阳气已生、逐渐增长。临卦下为兑、为悦,上为坤、为顺,象征着在阳生之时,万物都欣欣向荣,生机勃勃,顺从天时而生长。这一切都说明阳道亨通、人心和附、上下志同的局面已形成。

在春天阳气增长之时,已经想到秋季阳气衰减的可能。这是基于对阴阳消长规律的透彻了解的理性观照,处盛而知衰,居安而思危,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盛衰相倚。物忌大盛,所以盛时虑其衰,长时知其消。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大意:《象传》说:临卦下卦是兑,是泽,上卦是坤,是地,是泽上有地之象。泽上有地,泽卑地高,具有居高临下之意,同时泽上有地,地大容泽,泽满止于地,有坤德驯顺广大之象。

君子观察临卦泽卑地高,居高临下之象,感悟到亲临于百姓之时,应竭心尽力,施行教导,以启发民智,移风易俗;而体会地大容泽,坤德宽厚之意,则应以此宽厚的美德,容纳百姓,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无不尽心尽力。

传统解释:

临卦上为坤、为地,下为兑、为泽。地高而泽卑,是以上临下之象,象征领导者统御民众。

君子观此卦象,应该想到,不仅要教民,还要思民,要恩德如泽,其深无穷;不仅要保民,还要容民,要度量如地,其大无疆。这才是统御之道。

从卦象看,泽上有地,是物的相临与包容。土象征领导者,水象征民众。土在水上,以上临下,但是土和水总是互相浸润而亲密无间的。领导者也应该以德亲民。如果处置不当,激起怒涛,就有冲垮土岸的危险了。

黄寿祺先生说:大象传所发“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之义,显现居上位者,治人同时重视教育,印证古代教育与政治关系之密切。

初九,咸临,贞吉。

大意:初九阳刚得正,上应[**]柔正,就像下位者能以正道感应于尊者,为尊者所信任,并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但是初九处临卦之初,居位卑下,尚未得到重用,所以应该谨守正道,不急不躁,不偏不倚,就能获吉祥。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大意:《象传》说:[**]因为能谨守正道,所以能以正道感应于尊者,而为尊者所信任,并以感化的方法统御民众,而获吉祥。

传统解释:

咸是感应,感动的意思。

临卦是阳长之时,感动于阴的象。[**]履正位,初九以阳刚之才,应于[**],[**]因此被初九的中正感动,所以以刚感顺,而人心说从,志行其正,以此临物,是求中持正,所以获吉祥。

同时[**]近君之位,初九阳刚得正,与[**]感应,是以正道为当位者所信任,而得行其志,获乎上而得行其正道,所以吉也。

黄寿祺先生说:上能感下,下则应上。初九处位虽卑,其德已足以临人、临事,但处临之始,尽管见信于上,尚不宜大用,故须谨守贞正,可获吉祥。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大意:九二阳刚得中,上应六五柔中之君,犹如在下者能以盛美中德,感应于尊者,而获尊者重用,秉刚中之才以临事、临人,则其志可行,所以可获吉祥,若将有所作为,亦无所不利。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大意:《象传》说:九二有刚中之德,不委顺于天命安排,能处事得中而趋吉避凶,所以能感应于尊者而获得重用,以此临事、临人,可获吉祥而无所不利。

传统解释:

九二是阳气发育,阳长而渐盛,以刚德之长而又得中,阴阳相应,以至诚感动于六五中顺之君以临下之象。阳刚柔顺,所以能够得六五之君信任,所以得行其志,以此临人、临事则大吉而且无不利。

九二是以阳爻居阴位,六五则以阴爻居阳位,两者位皆失正,造成九二与六五相应关系中的不协调,所以九二在繁盛兴旺时既不委顺于命,虽至八月有凶,也必有转祸为福,以人胜天之道。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大意:六三居临卦下卦兑之上,是阴柔失正而且不中,就像一失德之人,只能以甜言佞色,悦以临人,所以无可获利。但是如果六三能够自知居位不中正,施为不合正道,心存忧惧而能及时改过,则可无咎害。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既忧之,咎不长也。

大意:《象传》说:六三因为其居位不中正,施为不合正道,所以会以甜言佞色,悦以临人。但是如果能心存忧惧,且及时改过,则其虽有咎害,亦不会长久如此。

传统解释:

甘,佞邪悦媚,不正之道。


三居下卦之上,是临人之象。六三阴居阳位,且居悦体,不中不正,上无正应,下乘二阳,“位不当也”,所以其心术不正,所以是甘悦临人之象。所以以言辞之
甘,骗取民众的支持,这叫做“甘临”。屡次自食其言,必然丧失威信,招来怨恨,当然百无一利。六三又在兑之上,为悦之极,故一味以甘言欺骗的手段取悦民
众。

而六三又乘二阳之上,阳方长而上进,所以不安于欺骗临人,所以知道甘言惑众的危惧,而且担忧骗术不可能长久生效,必有技穷之时。所以
如果能知危而忧,改弦易辙,持谦守正,至诚以自处,还是可以挽回影响的。所以爻辞提醒说:“既忧之,无咎。”这正是甘过则苦必至,喜过则忧必生,知盛大之
不可恃,恐凶咎之有时来,不敢纵恣,故无咎。这就是死于安乐、生于忧患之意。人有忧而不知忧者,凶;有忧而深忧之者,吉。

黄寿祺先生说:众不可欺,临不可甘。六三以甘临人,正是哗众取宠之象。爻辞又设“忧之”之诫,则体现周易作者之劝勉意味。

[**],至临,无咎。

大意:[**]居上卦坤的初位,阴柔得正,上比六五,下应初九,有上能近君,下得贤臣之象,所以能以厚实柔顺之德临人,所以无咎害。(至临,以厚实柔顺之德临人。至,至诚之德,即坤德)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大意:《象传》说:[**]因居位正当,施为合乎正道,所以能以厚实柔顺之德临人,所以无所咎害。

传统解释:

[**]居于上卦之下,切近下体,正是“地”与“泽”的接触之处,故能亲近于所临之民。同时[**]以阴居阴而得正,象征领导者温和虚心地亲近群众。这些都是[**]“位当”之处。

同时[**]下应刚阳的初九,又处近君之位,是守正而任贤,以亲临于下之象,所以无咎。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大意:六五居尊处中,下应九二刚中之才,犹如任用刚健的大臣辅政以君临天下。正见其聪慧明智,知人善任,以临视其臣民,有英明国君之风范,所以可获吉祥。(知临,能聪慧明智以临视臣民。知,通智)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大意:《象传》说:六五因为有知人善任之明,行为合乎中道,所以能任用刚健大臣辅政以君临天下,有英明国君的风范。

传统解释:


卦象看,六五处于尊位,柔顺得中,下与刚中的九二阴阳取应,是能够中道而行,善于虚心任用刚健能为的大臣之象。所以六五知九二之贤而任之,有知人之明而临
人。所以是君王不自用其聪明,故能兼天下之聪明。辟门明目,好问察言,舜所以为大智。《尚书》说:“自用则小”。六五不自用,所以为大,以阴而用阳,阳为
其所有,与大有之象同。

其实以君王一人之身,君临天下之广,哪里可能周见万事?所以真正聪明睿智的大君都有自知之明,统御之术是“智临”,所以能用天下之圣贤,而不事必躬亲,而得天下。这才是可以得“吉”的“大君之宜”。

黄寿祺先生说:中庸曰:“唯天下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此义既合本爻“知临”之大旨,又与象辞“行中”之义相切合。

上六,敦临,吉,无咎。

大意:上六阴柔得正,处临卦上卦坤的极处,有柔顺敦厚之象,就像那种能够以敦厚仁慈待人接物的人,所以可获吉祥。这时就算做什么事情也没什么危险。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

大意:《象传》说:上六虽处上卦之极,但是高处虚位,其内心只在意下卦的初九,九二二阳代表的国内之百姓,只关心国家是否长治久安,所以能够敦厚仁慈待人接物。

传统解释:


于极位者,获得了绝对的权势,易于刚愎自用,以暴政虐民,其恶果是祸不旋踵的。所以本爻强调位居最上者必须心存厚道以临民,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卦辞所警告的
“至于八月有凶”。值得注意的是,“敦临”与“甘临”有本质上的不同。“甘临”是口头上虚伪的花言巧语,那是骗不了民众的;“敦临”是内心中真诚的敦厚仁
惠,是“志在内也。”

而上六以阴柔之质处上,是能够以敦厚临下的。再说,上六处于本卦上体坤之极,天高地厚,上六恰好具有君子敦厚之象。

同时上六处于上卦坤的极处,也就是顺之至处,所以会尊而应卑,高而从下,尊贤取善,所以上六敦厚之至,所以说”敦临“。卦辞“志在内”就是指上六相应于初九和九二,上六初九、九二虽非正应,但是阴有求于阳,上六又是至顺,顺阳刚且敦厚,所以上六大吉且无凶。

黄寿祺先生说:卦辞中“至于八月有凶”,乃诫临之盛极必危。上六处临之极,其性柔和,其德敦厚,故能临物有道,免凶而获吉。

小结
临卦是统御之术。从卦象看,临卦下卦是兑,是悦,上卦是坤,是顺,九二与六五正应,所以有悦而顺,刚中而应之象,所以象征是阳盛刚刚开始生长,群阴顺而相
应,两不相伤。所以四阴爻两个吉利,两个无凶险。初九、九二实行感化(咸临),[**]亲临下层(至临),六五知人善任(知临),上六敦厚待人(敦临),
皆获“吉”而“无咎”;只有六三以虚假的甘言诳众(甘临),因而“无攸利”。

黄寿祺先生说:临卦意旨有两项导引:一、临人除必须依其地位、
条件之不同而施行外,还要求在下者当以刚美感应于上;居上者当以柔美施惠于下,此与书曰,“沉潜刚克,高明柔克”,义相通也。二、临人之时,只要善居其
位,居仁由义以行正,必将多吉,故诸爻均不言凶。即六三之无攸利,若能知惧改过,亦获无咎。

二、牵强附会—-王莽的理想主义实践

这一卦不举王莽为例,实在说不过去。因为王莽犯了临卦的全部错误。

我认为王莽是目前所谓清醒派,道德派,普世派,理想派等等各色口水党们的老祖宗。只是因为王莽失败得太惨,口水党们羞于认祖归宗。

这里我认为口水党的特色是或者君子动口不动手;或者想了等于说了,说了等于做了,做了等于做成功;或者是光说不练假把式。


实王莽比上述口水党还是要高明许多的,因为他至少把自己的意淫实践了,只是失败而已。其实口水党们不是常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只要努力就是伟大的吗?
(当然我是不赞成的,我的观点是没成功就没英雄)但是为什么口水党们目前普遍不认祖归宗呢?看来口水党真的是人如其名,连这点小事情也是口是心非的。

1、王莽干过什么

(1)、 土改


策要点:田地国有,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不得过一井(即九百亩)。男丁八口以上之家无明文,以“八丁一井”的标准类推,有爵位食赏田的当不
在此限。占田超过标准的人,分余田与宗族乡邻。无田的人,政府与田;其他情况依一夫—妇田百亩的办法。有田不足此数的由政府补足。(但是实际当时全国并无
足够的耕地支持这种改革,同时西汉地产党又强烈对抗,结果很快就望星空了)

(2)、 人民当家做主

政策要点:现有的奴婢,不得买卖(但没有解放)。买卖自由人为奴婢,虽没有提及,但也在禁止之列。现有的奴婢的子孙是否仍听其承袭为奴婢,亦没有明文。(实际是当时绝大多数奴婢并无其他生活出路,不准买卖,就是堵死他们活路,结果也是闹剧)

(3)、国进民退

政策要点:武帝时国家已实行盐铁和酒的专卖,其后酒的专卖废于昭帝时;盐铁的专卖,宣帝时废而旋复。王莽除恢复酒的专卖外,更推广国家独占的范围及于铜冶和名山大泽的资源的开采,同时厉禁人民私自铸钱。(结果反而导致利益集团大占国家便宜,不了了之)

关于这一项立法的用意,王莽曾有诏说道:


盐,食肴之将(将帅);酒,百药之长,嘉会之好;铁,田农之本;名山大泽,饶衍之藏,五均赊贷,百姓所取平,仰以给赡;钱布铜冶,通行有无,备民用
也;—-此六者非編户齐民所能家作,必仰干市,虽贵数倍,不得不买,豪民富贾,即要(要挟)贫弱。先圣知其然也,故斡(谓由国家经营)之。

(4)、金融改革

政策要点:人民因祭祀或丧事所需,得向政府借款,不取利息;还款期限,祭祀十日,丧事三月。人民因经营生业,得向政府借款,每年纳息不过纯净赢利的十分之一。(结果是给官吏欺诈勒索老百姓颁发执照,最后造反了事)王莽是国家放款的创始人。

(5)、贸易改革


策要点:五谷布帛丝绵等类日常需用之物,遇滞销时,由政府照本收买。政府在各地算出这类货物每季的平均价格(各地不必同)。若货物的市价超过平均价,则政
府照平均价出卖,若低过平均价,则听人民自相买卖。这制度虽然与武帝所行的平准法有点相似,但用意则极不相同,武帝目的在政府赢利,王莽则在维持一定的物
价水准,便利消费者而防止商人的囤积居奇。(看看现在囤集居奇的就知道这种打击是笑话)王莽是国营“平价”贸易的创始人。

(6)、土地税

政策要点:不耕的田和城郭中不种植的空地皆有税。(只能说梦想在飞,因为没有可行手段征收,或者征收的税尚不能覆盖征税成本)王莽是荒弃土地税的创始人。

(7)、所得税


策要点:对一切工商业(包括渔猎牧畜,巫医卜祝,旅店经营以至妇女之养蚕,纺织和缝补〉。取纯利十一分之一,叫做“贡”,政府收人的贡即为放款与人民的本
钱。贡税与现代所得税的异点在前者没有累进的差别,亦没有免征的界限。(只是对普通老百姓的敲骨吸髓而已)王莽是所得税的创始人。

(8)、打击无业游民

政策要点:处理无业游民的新法。无业的人每丁每年须缴纳布帛一匹,不能缴纳的由县官征服劳役,并供给其衣食。(这与收容有何区别)王莽是收容审查的创始人。

综上所述,王莽老大的一生是与西汉地产党斗智斗勇的一生,也是不断从失败走向失败的一生,直到被一个商人割掉脑袋。

2、王莽为什么要这么干

西
汉末年,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土地兼并日益猖獗,高官权贵凭借其权势和雄厚的资本,肆意侵吞土地(例如如
元帝时曾出任丞相的匡衡,竟隐瞒侵占封田多达四百倾)。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

王莽认为
贫富不均已经发展到了极端,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他在诏书中说:“兼并起,贪鄙生,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又置奴婢之巿,与牛马同栏,制
于民臣,专断其命(吏民得擅杀奴婢)。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谬于“天地之性人为贵”(语出《孝经》)之义。……汉氏减轻田
祖,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賦,疲窿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耘,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
邪;贫者食不糟糠,穷而为奸。”

所以他认为只有改革土地所有制,才能长治久安。根据儒家学说,上古时代,之所以人人富足,是因为土地均等。因此,王莽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因此必须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治国安天下。

3、王莽的失败原因

(1)、人口问题

中科院系统所的韩京清老师(中国人口控制论的创立者之一)在1987年研究中国人口容量时,得到一个结论:人口容量客观存在,超过人口容量,必将产生严重社会问题=王朝瓦解或严重动乱。


国历史上,在秦汉之际,由于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和土地面积,最大人口容量不应该超过5000万。。。。。。。到现代,我们人口容量不应该超过12亿,超过
只有三种结果:一是出口劳动力换取生存之源(例如血汗工厂便是一种);二是海外当长工或当地主(国土开发队概念);三是动乱。

根据韩京清的理论,王莽时代的大骚乱,的确可以如此解释。随着生殖力的急速增加,西汉末百姓的人均耕地,已经不及西汉初百姓的五分之一,而粮食亩产又几乎没有什么提升。王莽解决了精神文明,但最终无法解决生殖力增加所带来的巨大的生存问题:吃饭。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先反对王莽的都是农民。王莽满足了知识分子们的虚荣,却满足不了草民们的肚皮。生殖力过于旺盛所带来的流民问题,在王莽之前,已经困扰了汉帝国近百年。这不是王莽和他那个时代能够和平解决的问题,除非他们能够发明杂交水稻。

(同
样的道理,当东汉人口再次接近6000万这个极限时,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骚乱再次爆发。明清两代对江南的充分开发,以及番薯、玉米等新农作物的引进,人口容
量提升到接近4亿(道光年间数据)。但更多的时候,历史往往等不及这个上限的到来就选择了提前洗牌,譬如秦、隋两代。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劳动力
与生产力之间往往是成正比的。同样的一亩耕地,两个劳动力耕作,显然要比一个劳动力耕作产出更高。所以,国家对劳动力的大规模征用,实际上等同于在变相地
压低生产力上限。吃租赋的人口大量增加,又等于变相提高了生殖力。此消彼长的结果,是秦、隋两代的生产力所能承受的人口上限迅速跌至4000万。随后就是
大量流民的涌现,导致武装暴动和王朝的短命而亡。)

(2)、没有人和

王莽的失败是由于改革触动了利益集团(地产党和金融党)的利益,使他们牢牢抱在一起集体发难,导致政令不出未央宫,而且下面不作为或乱作为,不但行政处于瘫痪状态,还故意激化社会矛盾。

例如“王田私属”的诏令公布后,遭到了占人口10%的贵族、官僚和地主们的强烈反对,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新法的实行(以目前廉租房,安居房之类受到地产党抵抗激烈程度可以想象)。

同时因为“井田圣法”在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强烈反对下没有得到实行,没有土地的农民不仅没能得到政策许诺的土地,反倒是政策将农民禁锢在“王田”(有的原有私田也被变为王田)里当牛做马,获利更少且毫无自由,导致占人口80%的广大农民也对此政策不满。

在利益集团的抵抗下下,公元12年,井田制(王田制)寿终正寝,“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向大土地所有者投降妥协,依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王莽试图解决土地兼并的改制就完全失败了。

(3)、性格能力缺陷

做过王莽的“典乐大夫”的桓潭在所著《新论》里曾以汉高帝与王莽比较,指出王莽失败的原因,非常到位:

“维
王翁(即莽)之过绝世人有三焉:其智足以饰非夺是,辨能穷洁说士 ,威则震惧群下,又数阴中不快已者。
故群臣莫能抗答其论,莫敢干犯匡谏。卒以致亡败。其不知大体之祸也。夫(知)帝王之大体者,则高帝是已。高帝曰:张良、萧何、韩信,此三子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故得天下,此其知大体之效也。王翁始秉国政,自以通明贤圣,而谓群下才智莫能出其上,是故举措兴事,辄欲自信任,不肯与诸明习者通,……稀获其
功效焉。故卒遇破亡。此不知大体者也。高帝怀大智略,能自揆度群臣。制事定法,常谓曰:卑而勿高也,度吾所能行为之。宪度内疏,政合于时。故民臣乐悦,为
世所思。此知大体者也。王翁嘉慕前圣之治,……欲事事效古而不知……
已之不能行其事。释近趋远,所尚非务。……此不知大体者也。高祖欲攻魏,乃使人窥視其国相,及诸将卒左右用事者。乃曰:此皆不如吾萧何、曹参、韩信、樊哙
等,亦易与耳。遂往击破之,此知大体者也。王翁前欲北伐匈奴,及后东击青徐众郡,赤眉之徒,皆不择良将,但以世姓及信谨文吏,或遣亲属子孙素所爱好,或无
权智将帅之用。猥使据军持众,当赴$强敌。是以军合则損,士众散走。……(此)不知大体者也。”

简单来说,就是说王莽是想了=做了=做好=成功的口水党,缺乏把自己想法执行的能力,也缺乏判断设想是否可行的能力。例如:

王莽对于立法的效力有很深的信仰,他认为“制定天下自平”。

按《汉书》记载,王莽自即位以来,日夜和公卿大臣们引经据典地商讨理想的制度,议论连年不休。

王莽所用的大臣,多是迂腐的经学家。朝廷上讨论大政方针,处理军国大事时,无论皇帝还是大臣,只会引用儒家经典语录,来判断是非曲直,根本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决策。


时王莽疑忌臣下,集权揽事,臣下只有唯喏敷衍,以求免咎。他虽然忙到每每通宵不眠,经常的行政事务,如官吏的遴选,讼狱的判决等却没有受到充分的理会。有
些县甚至几年没有县长,
缺职一直被兼代着,地方官吏之多不得人。更兼他派往各地的镇守将军,“绣衣执法”,以及络绎于道的种种巡察督劝的使者又多是贪残之辈,与地方官吏相缘为
奸。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即使利民的良法,也很容易变成病民。何况像贡税和荒地税本属苛细,国家专利的事业禁民私营。像铸钱和锎冶,犯者邻里连坐,这又给奸
吏以虐民的机会。

4、顺便说一下,王莽的表演天赋也是其他影帝望尘莫及的

王莽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效法孔子,事事处处学习周公,把周公视为政治的楷模,为了表演或上位收买人心,行了不少的惠政和善政,举其要者如下。

(1)、爱护部下

大封宗室和功臣的后裔。前后不下二百人。他令官吏自“比二千石”以上,年老退休的,终身食原俸三分之一。

(2)、爱护人民

值凶年,他献田三十顷,钱百万,以与贫民,同僚仿行的二百三十人。他在长安城中起了五条街,房屋二百所,给贫民居住。他立法,妇女非身自犯法,不受株连;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非家犯大逆不道,被诏名捕,不得拘系。他赐天下鳏寡孤独及高年人以布帛。

(3)、大办教育


在郡(王国同)、县(侯国同)、乡聚(较乡为小)皆设公立学校;在郡的称“学”,在县的称”校”,每所置经师一人;在乡的称“庠”,在聚的称“序”,每所
置《孝经》师一人。(《孝经》是战国末出现的一部劝孝的书,托为孔子和弟子对话的记录。)他扩充太学,增加博士人数至每经五人;于《五经》之外又添立《乐
经》;学生增加至万余人,又给太学建筑宏伟的校舍,其中学生宿舍就有万多间。他征求全国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乐律、文字训诂、医药、方技、和以
《五经》、《论语》、《孝经》、《尔雅》(秦汉间出现的讲训诂的书)教授的人,由地方官以优礼遗送到京;前后应征的凡数千人,皆令在殿庭上记述所学。

(4)、道德楷模

按照史书记载,王莽师事沛郡陈参学习《礼经》,勤劳好学,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行为严谨检点,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十分孝顺。例如官居大司马的伯父王凤生病时,王莽亲自煎药尝汤,守在榻前数月,不眠不休,比王凤的儿子还孝顺。是当时的道德楷模,声名远播。

(5)、清廉俭朴

王莽把俸禄转给二万八千人作为封赏,使大家都歌颂王莽的恩德。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

(6)、大义灭亲,公而忘私

王莽原有四子,儿子王获杀死了家奴,王莽逼子自杀偿命,长子王宇因吕宽案助卫氏,也被王莽逼迫自杀。后来又一个儿子因谋杀他,为他迫令自杀。


时讴歌和拥戴王莽的人数以上万。例如当平帝选后,王莽拒绝把女儿参加候选时,就每日有千余人,包括平民、学生和官吏,守阙上书,“愿得公女为天下母”,结
果他的女儿不待候选便直接做了皇后。当皇后正位后,群臣请求给他“大赏”时,
就有八千多人上书附和。当他拒绝接受赏田时,就先后有吏民四七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书朝廷,声言对他“亟宜加赏”。

王莽还处处以周公为
榜样,朝野也以周公看待他。传说周公辅政时,有南方远夷越裳氏来献白雉,为周公功德及远的表征;是时也有益州塞外(今越南境)蛮夷,自称越裳氏,来献白雉
和黑雉,其后四夷声言因慕义而来朝贡的络绎不断。周公“托号于周”,所以朝廷的公论要给王莽以安汉公的称号。周公位居总领百僚的太宰,所以朝廷的公论要为
他特设“宰衡”一职,位在诸侯王之上(宰衡是兼采太宰和阿衡之号,商汤大臣伊尹,号阿衡,曾辅汤孙太甲)。周公的七个儿子都封为诸侯,所以朝廷的公论要把
他的儿子都封侯。最后,传说周公当成王幼小时,曾暂时替代他做天子,谓之“居摄”,于是就有一位侯爵的宗室上书,说“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亊,
如周公”。这件想象的史事正要开始重演时,平帝病死,又是绝后。是月就有人奏称,武功县长洶井,得白石,上有丹漆写的文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却
经问卜和看相之后,选了一个最吉的两岁的宗室子嬰,做平帝的后嗣,同时他受同僚的推戴和太皇太后勉强下的诏令,实行“居摄”,他令臣民称他为“摄皇帝”他
祭祀及朝见太皇太后时,自称“假皇帝”(假有代理之意,非言伪)。

这些炉火纯青的表演,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人有这种功力和耐心做得到。

5、后来人对王莽评价

(1)、胡适对王莽的评价:

“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是好的”

“他
(王莽)相信自己的确有上天的恩赐,有特别的责任,也有特别的权力:责任就是改革天下,权力就是做皇帝。当时改革也有特别的契机:汉朝时没有人觉得某个王
朝应该永远存在,当政者腐败,就应该有新的王朝起来。他秉持着这样的信仰;而他的书读得很多,认为社会应有一定的公理和正义,同时必须要在自己的手里完
成。但他的失败则来自他以为发个命令出去,事情就做到了,名字改一改,就以为实质也改了—-这就是读书人的通病。”

(2)、毛主席评价王莽

“王
莽认为,土地兼并起于“废井田”,造成贫苦农民下无寸土,甚至无立锥之地。他认为,只有恢复井田制、解决土地问题,才能使贫者有其田,人人有田耕、有屋
住,才能均贫富。王莽改制的主观目的,确实是想解决中国数千年‘患寡不患均’的问题,这在中国历代君主中确属罕见。然而,这在当时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
社会里,这种大同思想充其量只不过是空想而已。”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文献资料》)。

综上所述,实际上王莽是一个为实现自己意淫而拼死奋斗的君王,是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意淫分子。

安息吧,王莽老大,你的理想主义意淫事业现在不但后继有人,而且正在发扬光大,口水党已经把你的想了=说了=做了=做好=成功的秘籍传播到美利坚,传播到了全世界了,你可以含笑九泉了。

相关日志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