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生育率被严重高估

  【财新网】(评论 |
郭志刚)
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下称“六普”)显示,前些年中国生育率被严重高估了,同时老龄化程度相应被低估了。对低生育率的认识迷茫,导致对人口基础数据的过分怀疑和否定,人口形势的误判必然会误导决策,贻误生育政策调整的时机。这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以往生育率被严重高估

  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4亿人。这个最新的普查数字实际上印证了以往人口抽样调查早已揭示过的事实。即,目前中国生育率不是一般的低,而是非常低。它不可能是人口主管部门坚称的1.8,而是显著更低,甚至低于1.5。也就是说,目前,一对夫妇终其一生生育不足1.5个孩子。

  五年前,有关方面在拟定“十一五”人口规划时,把2010年人口总规模定为13.60亿。这是在2005年总人口13.08亿的基础上,按1.8左右的生育率推算出来的。也就是说,按以往主流认识的1.8的生育率,2006年至2010年,中国人口数将增长5000万,年均增长约1000万。

  然而,此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总人口比“十一五”人口规划数少了2000万。也就是说,中国年均人口净增长只有600多万而已,与人口规划数差了近400万。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误差,而应视为一种错误。这种规划目标和普查数据的反差证明,以往中国的生育率被严重高估了。

  据最新的普查结果,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60%。由此粗略推算,中国总和生育率很可能只有1.5,甚至更低。事实上,七年前笔者经过分析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下称“五普”)数据,就曾得出同样的结论。该结论也与多次全国性人口抽样调查结果相一致。但是,出于怀疑调查的出生漏报率非常高,这一观点始终被质疑和拒绝。

  2000年“五普”的漏登率的确很高,达到1.87%。上述结论确有可能基础不牢。尽管当时我的推算结论中已考虑了18%的出生漏报影响,但是有关部门和一些人口学界同行坚持认为并试图证明,“五普”实际出生漏报率在30%左右。这种判断主要仰赖各式各样的间接估计。而这类间接估计或证明虽然层出不穷,但在推算方法或数据方面却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很难经得起推敲。

  此次“六普”公布的漏登率非常之低,只有0.12%。这样一来,便没有理由再像以前那样对低龄人口数做大幅度统计调整,因而也就很难再否定这十年中中国生育率一直稳定在很低的水平上。实际上,不少有心人早就发现并指出,无论是2000年的“五普”还是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国家统计局每次都在调查后对此前估计的年出生人口数做统计调整,而且每次都是下调。

  中国实际人口增长数显著低于人口规划数,这一现象并不限于“十一五”人口规划,还可追溯至“十五”规划和“九五”规划。上世纪90年代初,当生育率降至2.1的世代更替水平以下,中国人口发展史就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由于对这个重大的转变缺乏充分认知,导致低生育率的迷误延续了近20年。

人口老龄化被低估

  人口老龄化被低估

  过去三十年,执政党和中央政府只设定了人口总量峰值上限,但却从没确定过人口老龄化的峰值上限。因而,在执行中,控制人口数量的一手很硬,而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手则要软得多,更没有明确由谁来负责。这种政策上的不对称,潜藏着人口老龄化失控的风险。

  “六普”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26%,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8.87%,低于此前根据1.8的生育率推算的老龄化比重一两个百分点。这说明,此前多年,中国的老龄化事实上被低估了。

  当前,生育水平和预期寿命的变化是决定人口老龄化的两大主因。预期寿命的提高会使人口金字塔的顶部相对加重,称为顶部老龄化。而低生育水平则使人口金字塔的底部相对缩减,称为底部老龄化。不过,维持过低的生育率对老龄化的影响要比预期寿命提高大得多。

  多年来高估出生漏报和过度调整出生人口数,积累起来就会高估少儿人口数量,并且进而导致总人口数的高估。这些高估虽然并不影响老年人口数,但有可能低估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而人口老龄化并不是指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增加,而是指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提高。

  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起在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自2006年始,还公布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但是,与各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比较,上述老龄化的统计指标差别很大。

  一般而言,年度统计公报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较之抽样调查结果低1个多百分点。以2008统计公报为例,2008年底老龄化比例为8.3%,而相应人口变动调查数据计算值则为9.5%。如果再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2008年统计公报显示为12.0%,比相应实际调查结果14.0%要低两个百分点。其实,国家统计局近年统计公报显示的老年人口比例,与人口计生委按1.8的生育率做出的预测结果很接近,只是略高一点。

  由于人口流动的广泛存在,近年年度人口变动调查确存在一定少儿人口漏报和十分显著的青壮年人口漏报,因此以调查的年龄结构数据推算老龄化程度会偏高。但是,如果按1.8的生育率假定推算老龄化,则一定会显著偏低,而实际的老龄化比例应介于统计公报数据和人口变动调查结果之间。

  “六普”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而如果按1.8的生育率预测,2010年这一结果仅为12.42%,两者相差了近一个百分点。普查显示,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而按1.8生育率预测,2010年该结果则只有8.18%。

  事实已很清楚,即使是当前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就已被明显低估,再推算到更远的未来,低估偏差必然更大。这反过来也说明,中国目前不可能有1.8的生育率。如果不能立即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贻误政策调整时机,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将更为严重、更难应对。

破解人口政策僵局

  破解人口政策僵局

  中国自1990年代初进入低生育时期后,官方人口统计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即“见到低生育率调查结果→归因于出生漏报并调高生育率→继续严格控制→再次见到低生育率结果→再调高生育率→继续控制人口数量……”

  这一怪圈始于对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结果的强烈不信任,认为调查得到的很低生育率完全不可信。然后,统计部门和人口主管部门就借助各种应运而生的出生漏报估计和生育率估计,把中国的总和生育率提高到决策者能够接受的水平。

  也正因此,中国的人口统计长期陷入迷茫状态。人口计生主管部门长期坚持1.8的生育率口径,与实际调查结果严重脱节。习惯成自然,不少人对此已经熟视无睹,根本不肯考虑,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所获的很低生育率可能是真的,或大致反映了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事实。

  其实,近年来人口学界也有很多研究,一直在置疑上述1.8的生育率口径。同时专业研究也发现,与其他低生育率国家类似,中国也存在着导致低生育率的诸多因素,诸如女性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婚育年龄的提高,人均收入的提高,城镇化的发展等。另外,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调的选择性流产也是导致低生育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际上,这些专业研究结果之所以未得到决策者重视,往往就是因为,有些部门和机构总是把是事实上偏低的人口调查数据结果简单视为“虚假统计”。而人口学家用实际调查数据所做的各种考察和分析,经常被指责为“假数真做”。这实在是可悲的事情。

  总体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能够揭示很多问题,而“六普”数据的全面开发研究更能增强各方对中国人口形势的整体把握。对本次普查的调查质量,当然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评价,但是,千万不要再次陷入此前的人口统计怪圈。

  很多人口学家已发现,在新的低生育率时期,人口问题的很多传统理论、观点、经验等已经或正在变得过时。如再以这些认识和判断为准来做决策,很容易造成错误,甚至谬以千里。中国的低生育率之所以老是个谜,主要就是因为对人口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研究不够,结果作茧自缚。

  “六普”结果引发了各方面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更深入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这只不过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中国人口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契机。而人口问题的真正破局,则靠决策者破解低生育率迷思后,积极主动地完善生育政策的实践。■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教授

  

发表评论 | 查看原文


更多收获,请注册财新网 | 深入交流请登录思享家(i.caing.com) | 关注财新网微博

更多精彩内容:财新网首页 | 金融 | 商业 | 宏观 | 政经 | 海外 | 读书 | 杂志 | 视听 | 博客 | 世博 | English

财新传媒系列刊物订阅 | 电邮订阅 | 财新全媒体 for iphone | 手机访问:http://m.caing.com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