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街头的民意
(2011-05-08)
早报导读 |
● 叶鹏飞
得鱼忘筌
对决策者,这些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杂音”,但本次选举证明,它们其实也是活生生的民意。这股声音需要表达,需要被正式代表,也需要被纳入决策的考量中。
在本文撰写时,国人正集体投下神圣的选票;当本文见报时,大选结果已经揭晓。要如何讨论本次的选举,的确伤脑筋。我不是铁板神算,无法预知选举结果;但无论新一届国会的构成如何,本次选举具有分水岭意义则毋庸置疑。
第一、无论选举结果如何,新加坡人是最大的赢家。由于各在野党大致上都能推出不错的候选人,选民终于有了实质意义上的选择。同时,更因为参选人数够多,让除了丹戎巴葛近14万个选民外,全国221万余个合格选民,都有机会行使投票权,使得本次选举成为多年来少见的全国性选举,也是选民对执政党满意度的真实评分。
正因为如此,执政党除了五名候选人自动当选,其余的都必须投身选战,在过程中走入基层,到巴刹、小贩中心、地铁站等民众日常生活聚集的场所,去倾听、感受普通人所面对的问题、心中的焦虑、对未来的期待与梦想。在和民众握手、拉票、闲聊的点滴里,亲身体会自己过去五年在国会议政,是否如实反映他们的心声,尽到了代议士的责任;更从民众态度的冷暖,知道人们对自己过去五年表现的观感。
执政党领袖、政府总理李显龙在5月3日表示政府犯错必须道歉,承担责任并纠正问题,同时寻求人民谅解的一番言论,以及选情告急的外长杨荣文在5月5日竞选活动的最后一夜,表示民众的积怨是选情激烈的关键,并强调行动党必须自我检讨与改革,要倾听人民的声音,满足人民未来的需要。如果执政党在选后能汲取教训,谦卑地与人民相互沟通、尊重、信任,寻找一种“新的团结”,那无论选举结果如何,执政党的这种变革无疑是国家和人民的福音。
第二、在野党能够吸引众多人才参选,一些候选人甚至在竞选过程的表现,比执政党更能引起民众的注意,一方面说明新加坡多年发展的成就,为国家培育了大批有献身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显示,执政党抱怨人才难寻,必须使用高薪才能请他们出山的说法,与现实存在不小的偏差。执政党尤其有义务为国抡才,组织世界一流的政府,这次选举在布阵上呈现的高下,意味着执政党在检讨本身网罗人才的机制哪里出错之际,更应该反省高薪纳才的逻辑是否可能造成反淘汰,让有心服务国家的人才,因为担心被误会在追求厚禄而裹足不前。
第三、从读者在竞选期间投书《联合早报》的现象观察,国人并非一味地仅关心民生议题——虽然柴米油盐仍然非常重要。读者在讨论选举的课题时,表达了对国会里出现反对意见,实行权力制衡的愿望;一些人甚至隐约地认识到,国会的多元化与民生不一定全无关系——政策制定过程如果出现更多争论,会减少盲点,避免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国人的生活。这种公民政治意识的觉醒,不但是国家走向更健全民主的重要基础,也有力地驳斥了外界对国人刻板的印象——新加坡人并非那么政治冷漠,国人的国家认同感,相信也会从中得到加强。
第四、任何参加在野党群众大会的观察者,恐怕都不会没感觉到现场民众热情底下沸腾的愤怒。这种情绪正是杨荣文在竞选最后一夜接受记者访问时形容的:“民众心中有积怨,而且有些可能很深,不满的事项有好多方面,情绪也累积了一段时间”。为什么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