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李颖:公民意识与身份认同

(2011-05-07)

早报导读

● 徐李颖

正值新加坡大选,小小岛国硝烟弥漫,就在冷静日的前一天,选战达到高潮。

很多人抓住最后一天的机会,去参加群众大会,凡有演讲的地方,交通一定瘫痪、停车场一定爆满,小商铺里的饮料一定热销。报纸、电视、网站、面簿、短信……一切媒体毫不松懈地向选民报告最新战况。办公室里,人们工作之余的话题除了英国王室的婚礼八卦、奥萨马的意外伏诛,更多地就是选举的各种议题了。选情最为激烈的阿裕尼集选区,随着选情的升温,选民更是经历了紧张、踌躇而又期待的十天。

出现在电视上的执政党候选人,面容一日比一日憔悴,已然无法掩饰内心的焦虑与担忧。尽管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们还是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用动情的言论向选民传达着执政党的理想与斗志。而反对党,破釜沉舟的勇气令人钦佩,激昂的演说、坚定的目光,令观众无法不被他们逆水行舟的激情所感染。

常被外人评价为平静甚至沉闷的新加坡,一夜之间,竟然全民议政、激情勃发,这场本地政治史上最激烈的选举,似乎激荡起了新加坡人内心的火焰。尽管竞选的规模、言论、激烈的程度尚不如很多其他民主国家,但对于一向似乎政治冷感的新加坡人而言,这次大选无疑加强了每个人对自己的公民身份,和手中神圣一票的额外重视。

关于大选议题、各党纷争、政见高下、选举制度的优劣等等,已经有太多的人在媒体发表高见;本文则想从一个新移民的角度,谈谈大选本身对一个人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强化身份认同、情感认同上所带来的正面效应。

首先,没有哪一种活动像大选一样需要全体公民的参与。政治竞选是双方或者多方政党的角逐,虽然主角是政党候选人,但最终的决定权却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办青奥运,那是社体部的活儿,除了高速公路路面上刷上的给青奥运让路的标志让人记忆犹新外,其他似乎不关我们老百姓什么事。一年一度的妆艺大游行,名气很大,但不是每个人都乐在其中。而各种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的调整,受影响的也是一部分人。就算是“跑马”,引得人心惶惶,纵然担忧不已,但我们小老百姓是无计可施的。唯有大选,合格选民人人手中有票,而且是强制选举,公民的责任不得推卸。这个时候,谁能够忘记我们是国家的一分子?谁能说我手中的一票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各派政党发表竞选言论,除了勾画自己的蓝图、陈述各自的施政纲领,还会指出其他政党的失职、决策的错误,或者竞选纲领的漏洞。为争取选民,各党派必然是不放过一丝一毫的机会和空隙,把对手的弱点一一揭露。为了不被打倒,受攻击者必然起而驳之。在彼此的防御与进攻之间,老百姓难得有这样的好机会,通过各方的辩论来审视我们每天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往的政策、设施、服务,人们往往身处其中而不自知,或者适应之后便熟视无睹。

选举唤醒公民身份

五年一次的选举将民众从麻木中拉出来。政党往往反问选民:你们要想一想需要怎样的政府?需要怎样的国家?需要怎样的生活?这些言论无疑警醒着每一个人:领导与被领导的另一重关系,是被选择与选择的关系。即古人所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每个人都是水分子,微弱但却有不可低估的力量。这促使每一个手中有选票的公民,衡量一下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思考一下过去、现在和未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