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一筐:

  在博客转发了王晓阳所写的《 秦桧:中国古代第一冤 》,博文被搜狐编辑推荐到《搜狐首页》,引来了8、9万的点击和无数地谩骂。这一点都不奇怪,我在搜狐发表博文近五年了,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凡是推荐到首页的文章,往往会引来谩骂,而只是推荐到博客相关栏目里的文章,谩骂就少。我猜,只看首页的那部分网友,被洗脑的在多数。而经常阅读博客的网友,则正在逐渐清除当政者先前灌输进自己头脑里的毒素,因此,博客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事实上,当政者的信息封锁,不仅造成网友信息贫乏,且还造成网友思维简单、极端,这其实很好理解,长期不用脑,只接受别人咀嚼、消化后的东西,自己的这部分功能难免退化,即所谓“用进废退”是也。

  下面的文章,是我六年前所写,目的是让愤青们的脑袋开窍。

   

与愤青一起读唐诗
作者:废话一筐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5-10-26
本站发布时间:2005-10-26 15:37:4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陆的BBS上就流行开了“愤青”一词,我其实对这个词在网络上的准确含义也不十分了了,只是大致知道这个词是倾向于贬义的。所以,我在砸砖时也经常使用“愤青”来达到贬低对手的目的。如果是望文生义地理解,“愤青”大致就是愤怒青年的意思。青年本来就阅历不深,可能缺乏理性分析的必要素材和思维方式,容易导致偏颇和片面的结论。这大概就是俗语所讲:“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意思了。

  青年本身就可能有这样的局限,如果青年再愤怒了,那就十分可怕了。因为愤怒虽然是人的情绪之一,但愤怒时,人往往容易失去理性,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所以,古今的伟人都把愤怒视为有害情绪,是需要控制的情绪。因此,大陆到处都可见“忍”或者“制怒”这样的条幅挂在墙上。一般来讲,这可以看成是条幅主人有修养的一种标志。

  某种意义上讲,愤怒也是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抵消其副作用的心理学方法之一是发泄。“忍”其实是有害的控制愤怒方法。心字头上一把刀,你看有多难受?还不如发泄了算了。所以,如果只是在“忍”这样的层次谈“制怒”的话,其修养再高也是十分有限的。显然,“忍”是有发展空间的,而比“忍”更高的层次大概是“容”吧。就是心里能够放得下,或者,就根本没有往心里去。照今天时髦的用语讲,这大概就是“宽容”了吧。

  不过,青年容易愤怒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年轻人没有点火气、没有点血性,都向我这样一周都不举一次的半大老头子一样,也不正常。但是,无论是“愤青”或者“愤老”都应该明白,在愤怒情绪控制自己的时候,容易感情用事,其所做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往往都会有悖于自己的本意。可能对自己、和对自己不希望伤害的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所以,愤怒是可以的,但不要在愤怒的时候做决定、下判断就应该成为自己的良好习惯了。

  冷静地面对问题,就可能有周全的计划和方案,有切实有效的行动和成果。一个成熟的人,往往都选择用复杂的方法来保证简单可控的结果。而一个幼稚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往往选择简单的方法,从而导致了复杂的、不可控的结果。这其实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失败,就是学校在传道受业时,并没有传授合理的方法论。

  网络上的一部分“愤青”,是坚决地站在中国传统一边的。但他们只是简单地理解了传统,比如,有些愤青就只知道自南宋以后,程朱理学简单的“忠孝节义”观。这其实正可能是中国文化的糟粕所在,但却被这类“愤青”毫无保留地吸收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地感觉呢?是因为我在BBS上的经历。在BBS上,我有不少的网友,由于大家经常相互砸砖,就逐步熟悉起来了,正所谓不打不相识。于是乎,就进一步在MSN上建立起了联系。机缘巧合,就会互相交流一些思想和看法。

  我有一个很熟悉的网友,其人非常善良,且乐于助人。自认为信奉中国传统文化,而我经常却是以反对传统文化的面貌出现。一次,就在MSN上为此争起来了,谁都无法说服谁。她始终坚持,她就信奉“儒教”。我对此毫无办法,突然,我灵机一动,就把儒教老祖宗孔子的一个著名命题抛了出去:“假如你父亲偷了一只羊回家,你该怎么办?”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正义是第一位的,我就要检举揭发。”我告诉她:“孔子不是这样认为的。”她抵死不信。我就只好把《论语·子路》中的一段话发给了她。

  “叶公子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坦率地讲,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估计比大多数信奉传统的愤青要多得多,但我总是说我反对“传统文化”。因为,在大陆现代传播的所谓“传统文化”,总是以糟粕为主的。大部分年轻人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深入研究〈论语〉,去考察孔子的言行和思想。他们所得到的“儒教”思想,都是以朱熹为代表的、专制御用文人的片面解读。今天的青年,如果你真对传统有兴趣的话,你就应该研究一下上面那段〈论语〉的微言大义。看看其中,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一种思想和智慧;

  如果你真的看懂了,你就会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老人,而并非是历代帝王所册封的、高高在上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泥塑金身。这样,你口里高喊的道义,就不会只剩下一架空洞的白骨,而会具有鲜活丰满的血肉了。

  说到优秀传统和文化,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唐诗。诗是形象思维,讲究“比、兴、赋”。所以,不同的人读唐诗的感受和结论可能完全不同。现在,我就选出一首唐诗,和大家一起读,看看都有些什么不同的结论呢?

  节妇吟

  张籍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以上,是唐代张籍所写的一首诗,还算是比较有名的。诗模拟一个女人对一个男子说话的口气。其大意如下:

  “前四句说:你知道我已有丈夫,却还赠送我一双明珠。我感激你对我的爱情,就把这一双明珠系在红罗袄子上。后六句说:我家里有的是高楼大厦,我的丈夫是在明光殿里执着长戟当禁卫军的。我虽然知道你赠我明珠的意思非常明白,但是我不能背弃丈夫,立誓要和他同生同死。因此,我只好滴着眼泪把明珠还你,只怪我们为什么不在我结婚以前遇到。”

  张籍这首诗的全题是〈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据历史记载:“张籍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古又以书币辟之,籍却而不纳,作《节妇吟》一章寄之。”由此可知,这首诗完全是个比喻。张籍已经在别人那里应聘上班了,而大老板李师道又派人用厚礼来挖他跳槽。张籍就写下了这首诗,婉转谢绝了李大老板的好意。李师道是当时的节度使,唐朝的节度使可是非常有权势的。

  这首叙事诗的意思不难懂,如果撇开其中的比喻作用,单就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来研究,看这个女士是否应该归类于“节妇”,就有很大的争论了。大家知道,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十分地推崇“忠臣、孝子、节妇、烈女。”这四样东西是构成中国传统道德的支柱。其实,它们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它们都明显地指向“忠君”。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专制统治者为什么要大力提倡这样的传统文化了。

  在唐代,儒学还没有演变成程朱理学,所以,张籍还可以通过诗,坦然地赞扬这位贵妇人是忠于丈夫的节妇。

  到了北宋初,评论家姚铉都还把这首诗编在了〈贞节〉的目录里。并认为这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而“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而到了程朱理学盛行的明代,评论家唐汝询,就在这首诗后面批道:“系珠于襦,心许之矣。以良人贵显而不可背,是以却之。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大概意思是说,接受了明珠就是动心,还珠时又表达了悔恨之意,说明已经动情。因此,这样的节妇已经走到底线了,十分地危险了!嘿嘿!大家是否已经看见了一些道学家的丑恶面孔呢?

  与唐同时的贺贻孙也也有类似地批评:“此诗情辞婉恋,可泣可歌,然既系在红罗襦,则已动心于珠矣,而又还之。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逢于未嫁之时。柔情相牵,展转不绝,节妇之节,危矣哉。”这也说明,明代的时候,道学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同是明代的瞿佑对张籍的《节妇吟》更大不以为然,为批评张籍,瞿佑作了《续还珠吟》:
  
  妾身未嫁父母怜,妾身既嫁家室全。  
  十载之前父为主,十载之后夫为天。  
  平生未省窥门户,明珠何由到妾边。  
  还君明珠恨君意,闭门自咎涕涟涟。

  我想,就算是今天赞成传统文化的愤青,也不难看出瞿佑是十分过分的。瞿佑表现出来的一副顽固礼教卫道士面孔,是如此的令人可憎!因为别人来勾引我,我就要“闭门自咎涕涟涟”吗?今天的女士们,你们是否同意呢?

  看来儒学越接近现代就越转向“灭人欲”的理学了。因此,我们今天是不是应该对“传统文化”要十分地小心呢?

  不过,就是在极端荒唐地理学统治下,也会偶尔有人性光芒的闪现。清朝的徐增喜欢附庸风雅,搞了一本《而庵说唐诗》,对大量地唐诗作出了自己迂腐可笑的评论。不知道为什么?独独在评论张籍的《节妇吟》时,他尘封已久的人性光芒突然闪现出来了。他在诗后评论道:“君子之道,贵在守己,不恶人妄为。若在今人,则怒形于色,掷珠痛骂矣。”

  “君子之道,贵在守己,不恶人妄为。”这样的话,已经非常接近今天自由主义“内求诸己”的精髓了。哈哈!我说自由主义不深奥的原因也在于此,只要把压迫人性的东西去掉,你自然就会走向自由主义。因为,自由主义就是人性的自然表露。

  徐在自由主义的鼓舞下,还焕发出了莫大的勇气。批评起当时的理学教育的丑恶成果了。“若在今人,则怒形于色,掷珠痛骂矣。”这是一种不屑的表示,但这正是这位理学家平时所表扬的的行为啊,所谓“疾恶如仇。”面对勾引你的坏男人,你难道不应该表现出毅然决然的愤怒吗?不只是“掷珠痛骂”的问题了,而应该是要“掷珠痛打”或者“掷珠痛杀”了吧?

  到此,古人对诗的评价已经讲完。显然,我们能看到唐、宋和明清对同一首诗的评价都有很大差别。这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随着时间在演变,只是这个演变是前进还是后退呢?我想网友应该有自己的评价。你觉得该怎么评价张籍的《节妇吟》呢?该怎么评价诗里面的那位贵妇人呢?

  嘿嘿!现在,我来说下我对这位贵妇的评价,以及我对这个明珠事件的看法。

  开门见山地讲:我很欣赏这位智慧美丽的贵妇。虽然诗里没有描写她的容貌,但我说她美丽也是有依据的。你想,她老公可是“执戟明光里”的哦。“明光”是皇帝住的宫殿名,相当于今天的中南海。“执戟明光里”就相当与在中南海带枪上班,没有点权势地位显然是不行的。

  按古代惯例,皇宫里的带刀侍卫,一般都由贵族子弟担任。何况,还有“妾家高楼连苑起”做辅助证据呢。当然,这只能证明妇人的贵,还不足以证明其美。但是这样有权势的已婚妇女,还有另外的男子来追,且追的人一出手就是双明珠,说明至少也是个大款。你想,大款的老婆还有大款来追,追什么?只能是追色(古代女人带不走家族的财产),这就证明,这个女士实在是太漂亮动人了。流口水ING!

  为什么说她智慧呢?因为她艺术地处理好了明珠事件。其实,这个妇女并不象那些古代道学家所想象的那样,有任何动情动心。她从一开始就决定要说NO,但是别人把礼物(明珠是特别的礼物)送来了(可能是通过仆人),你要简单谢绝,就是伸手打了笑脸人,会结怨的。所以,即使要说NO也需要用智慧。贵妇是怎样把握对方心理而采取攻心战的呢?

  先说“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这句含糊的话可以做两种理解,一是说你已经知道我有丈夫了还送我表示爱情的明珠,在道德层面,你小子多少有点不地道哦,这可以理解为轻微的批评。如果从爱情层面看,也可以理解为,你知道有夫还要追,说明爱得深。现在的年轻人不是都相信,爱情是任何东西都无法阻挡的吗?

  接着“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是化解前面的批评。但也有强化前面爱情解释的意味。这种矛盾的效果正是她需要的,因为贵妇人不了解赠珠人到底是愤青还是理性的男人。就按愤青处理,先用感情控制住赠珠人的情绪。

  突然,口风一转“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看似炫耀自己的富贵,其实是表明自己不会被权势、钱财打动,也委婉地提醒赠珠人,追求自己是有很大风险的。我老公毕竟是中南海的保镖啊!你要想清楚哦。

  连批评带吓唬之后,又开始安慰赠珠人了,“知君用心如日月。”等于是说我还是理解你的,知道你是光明正大的表示真心爱情,而不是一个逢场作戏的风流浪子。所以,我并不恨你,对你的印象不坏。也就暗示了不会嗾使丈夫来找你麻烦,这就基本把赠珠人的心安定了下来。

  接着,该说我们等待很久的“NO”了。“事夫誓拟同生死!”意思是说,你小子这辈子是肯定没有戏的了,但却是通过向其宣示对丈夫至死不逾的爱,来婉转表达自己坚决的NO。

  结尾“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还珠是结束的标志,同时垂泪说到:“恨不相逢未嫁时。”在坚决地说了“不”后,又极具感情色彩的表示出无可奈何的遗憾!“恨不相逢未嫁时”一句,有版本作“何不相逢未嫁时。”遗憾的语气立即降低了8度。我觉得应该用“何”而不是用“恨”。“恨”说着上口、痛快,有明显的愤青色彩,与贵妇全程十分理性的表现明显冲突。估计是被宋以后的愤青道学家改动了。

  面对这样的有情、有理的处理结果,如果你作为赠珠人,你能说什么呢?你也不能怪谁,因为谁都没有错。妇人已经理解了你的用心如日月,也没有丝毫看不起你。而你自己既送出了明珠,又收回了明珠,财产毫无损失。怪妇人的丈夫?别人完全不知情。所以,尤人是不可能的了,只好怨天没有给你机会,“何不相逢未嫁时。”下辈子吧!下辈子也许还有机会。虽然有遗憾,却实在不会有什么愤怒。应该不会做出傻事了。

  一个复杂的婚外恋危机,就被这个贵妇用一波三折的复杂手法,轻易地化解了。由于发挥了智慧,处理得非常艺术,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因此,解决问题,不但要求对、求是,还更要求圆满。这是今天的愤青所无法想象的,单一线形的思维,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往往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其实,这在我们所受科学教育中是有类似结论的,就是多变量模型的研究结果,比简化为单变量模型的研究结果,更能准确可靠地表达实际情况。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却总在不断地削弱我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