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宣布独立参选区县人大代表之后,虽然收获的多是鼓励,但也有很多质疑。关于质疑的声音,相信通过自身的作为能够给出解释,可如果所谓的质疑已经到了扣帽子、打黑枪的程度,那就已经超越了质疑的范围,而是打算直接从根本上断绝独立参选的可能性。这种手艺“高超”的质疑,出自《环球时报》之手,其社论标题为《独立参选人应从微博回到现实》。
一眼看去,这个标题充满着善意。很简单,微博毕竟是这两年的新兴媒体,虽然在我们这里成为了新的信息提供者,但确实不能说完全反应民意。区县级的人大代表更为重要的是倾听与解决当地选区具体的民生问题,想要选上更是要以自己的能力得到当地选区民众的支持才行。就标题而言,这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提醒我们这些人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
在这个善意的羊头之后,狰狞的面目才真正露了出来,就如画皮一样,总是要揭下来才能露出满嘴的獠牙咬人。首先,《环球时报》很隐晦的称,“独立参选人中,最受互联网关注的,是那些一直在学习西方反对派的人。他们在试图把中国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推向对抗性文化。”
这是《环球时报》最为惯用的伎俩,先把一个人归入到所谓“西方”的框架之下,然后再讨伐之。如您所知,西方在中国的语境当中不是一个好词儿,在这些年里,往往是敌对势力的代名词。把独立参选者先归拢到这个阵营,确认了其反对者的身份,然后就可以尽情的落井下石了。这事儿好笑的地方在于,这就像个孩子似的,先是宣布“站在窗子那里的都是坏人”,然后奋勇的冲上来找抽。
另外的一个预设前提是把我们目前的文化美化为“求同存异的包容性文化”,说独立参选是“对抗性文化”。这里有两处偷换概念的地方。首先,独立参选是一个政治性的事件,与广义的文化不是一个概念,用中国传统上还算宽容的文化偷换了其实一直就不太宽容的政治。其次,把参选偷换成某种“对抗性”的作为。
大概在这篇文章的作者看来,他所认同的没有对抗性之包容是写在监狱墙上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顽抗到底、死路一条。只要不是坚决执行的顺民,就必然是一种对抗性的作为。这种停留在皇朝时代的思想还能借尸还魂在公开的媒体上,想必也是奇事一桩了。
现代政治虽然总是被我们这里的某些媒体所歪曲,但很多人已经开始知道,对于政府的监督与权力的制衡并不是一种对抗,而是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里,几种利益之间的博弈过程。正是这种博弈的有效,才能让政府的决策对于大众生活产生正面的作用。没有这种博弈的机制,政府的权力就不能得到监督,就会有更为激烈的、真正的对抗产生。这几年群体性事件增多、恶性暴力事件屡有发生,正是这种视博弈为对抗的做法引发的后果。
而顺着这种偷换的概念,该报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社会对这种情况考虑成熟了么?他们的答案是“没有”。
从一个虚拟的、打黑枪式的问题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是不奇怪的,因为所有以正常代议制的博弈来代替直接暴力冲突的社会,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没有过“成熟”。这种博弈或者说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不开始这种生活的话,永远也没有成熟的一天。这就像学习游泳,没人能够只看教科书就学会游泳,你必须跳到池子里才行。
说起“成熟”,倒是有另外一种标准可以作为衡量的条件。
一个社会当中,所有利益关系交织复杂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会产生对于正常博弈的需求,而经过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这种利益交织的状态已经形成,与单一的计划经济社会有了天壤之别。我们可以说有了这种需求,条件就已经成熟了。更何况随着资讯的发达以及民众的权利意识提高,至少大规模的试水必须要开始了。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依然强制社会试水的冲动,必然就会造成民意的淤积,从而导致滑向动用暴力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社会条件不是成熟,而是烂熟了。
作为该报社论的结尾,这篇文章提供了某种威胁:“中国政治现实的弹性不会是无穷大的,试图突破它的临界点不是负责任的表现,这与中国改革的基本原则相悖,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制造政治风险,因此它能推动中国政治进步的概率极低”。
这段话赤裸裸的表达了一个意思:你们这帮人要小心,政府对你们的容忍是有限的,你们则已经踩线了,而且你们这种作为并无意义。老实说,从逻辑的角度看,从未见过这么善于抽自己耳光的文字,上面还说是“包容性文化”,下面就出现这样的威胁,画皮这件事儿多少画完整一些不好么?再说你们这是在诋毁《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成?
实际上对此更为难以理解的恐怕并非是我们这些独立参选人,而是政府机构本身。虽然在前段时间出现了阻挠某些独立参选人的情况,但自从大规模出现独立参选人、并且高调宣布之后,目前为止并未出现对现在的独立参选人施加压力的状态,倒是有两个地方的人大表示对此很欢迎。这种威胁不但毫无意义,更多的是体现了看门过于急切的心情。有时候这是吃不到骨头的,倒是可能被踹一脚。
做为一个回应,既然人家谈到了现实,对此倒是可以说说我所认为的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不可否认的是,政改也并未如很多学者所言并未起步。但这种随着经济发展所做的政治微调,并非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更多的情况下是顺应经济发展不得不行的举措。实际上如果不能有意识的改变,一个需要经济政治两条腿走路的社会,当经济迈出一大步、政治始终没有真正动作的结果就是“步子迈得太大会扯着蛋”。我们这里已经不是迈步的问题了,而是基本算是劈叉,前腿经济到了世界第二,后腿政治还在门里,这蛋扯得难道还不疼么?
我等参选并非是为了对抗,既然参选就是认可目前公开的游戏规则,在这个框架下寻求最稳妥的渐进改革方式。而参选的最好结果也不过是区县级人大代表,对国家大政方针并无作用,只能从最基层的选民利益做起。说白了,没人想过抢班夺权,让现有权力纳入正常的运作轨迹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奢求了。
所以,《环球时报》这种看上去是未雨绸缪、实际上充满黑暗联想的文字,不过是栽赃与陷害的另外一种方式而已,这种看上去防微杜渐的表忠心态度,是其黑色联想、阴谋论的一部分,是一种被迫害妄想狂的症状。但所有谎言里都会有真实的成分,多谢《环球时报》通过其影响力使得这件事更广为人知,也多谢他们提醒独立参选人,更多的走入社区、用好自己《宪法》权利,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