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包容並珍惜異議份子的社會價值
 
  今天是六月四日,在這樣一個日子裡,特別值得我們懷念曾經為了追求民主而勇敢付出代價的人們。

  最近很欣慰看到我的母校─臺灣大學─出版了「殷海光全集」重編本。殷先生是一位臺灣民主的先行者。因為他堅持民主理念,強烈批判一九六○年代臺灣的威權統治,結果遭到軟禁,不能自由講學,乃至在憂憤中以五十歲的英年早逝。但是他那些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評論,卻替臺灣社會播下了民主種籽。
  我年輕的時候,接觸殷海光先生的文章,看到他一方面以利筆批判當道,另一方面不斷反省自己身為「自由知識份子」的責任,總是感慨不已。如果當時政府能夠傾聽他的意見,那麼臺灣社會的進步發展,不就能少走許多冤枉路嗎?
  何其幸運的是,當年如殷海光、雷震以及許多臺灣民主鬥士對自由民主的主張,目前都已經實現了。二年來,我曾在不同場合親自向殷師母與雷震先生的家屬,表達政府深摰的歉意。
  也因為過去曾經有過這一段遺憾,同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很願意分享經驗,提醒大陸當局:應該包容並珍惜異議份子的社會價值。把他們關起來,不讓他們說話,真正受害的,不只是他們個人,而是無法因此修正可能錯誤的政策,以及無法聽取更多社會的心聲。
  過去二十多年來,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去年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近年大陸也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從維和任務到災難援救,從廣設孔子學院到擴大海外投資,銳意成為負責任的國際社會成員。但大陸民主與人權的現況卻與其亮麗的經濟表現,形成顯著的反差。「六四」事件遲遲未能平反,劉曉波、艾未未等人又因言論遭到拘禁,這些都變成大陸融入國際社會、成為新興領導者的主要障礙。
  三年來,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目前超過百萬台商常居大陸,每年臺灣訪客也超過五百萬。基於兩岸深厚的血緣、歷史與文化淵源,與日益密切的人民往來,我們有責任提醒大陸當局,政治改革必須配合經濟改革同步進行。臺灣從威權轉型到民主的經驗顯示:改革一定會有陣痛,但絕不是災難,而是新生,帶來的是穩定和進步,以及人民對政府更多的信賴。
  在紀念「六四」的今天,我們深切期望大陸當局能勇於推動政治改革,促進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發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政治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寬容對待異議份子,珍惜他們的社會價值與貢獻,希望大陸當局從早日釋放劉曉波、艾未未等人做起,這不僅可以大幅提升大陸的國際形象,更有助於拉近兩岸的心理距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