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放开

(2011-06-04)

早报导读

● 严孟达

漫步

新加坡有时就像是一棵常青树,树上长满常青课题。

其中有关组屋、移民、华文的话题永远说不完。

大选过后,人们一边说“尘埃落定”,又一边不断重新抛出老话题,所以我们仍见尘土飞扬;如有读者针对政府对外来学生,又发奖学金、又发生活费,学校又建宿舍,对外来学生这么好招呼,表示很不是滋味,这是难免的。所以,引起其他人的共鸣也是很正常。

新加坡以奖学金吸引外国学生的做法已行之有年,若是既不能把人才留下来,又浪费纳税人的钱,为他人做嫁衣裳,真正是陪了夫人又折兵,这个计划不可能坚持多年。

历来已有数不尽的马来西亚优秀华校生就是在这样的奖学金计划下被“招呼”到这里,他们大多数是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成为新加坡的一份子,以前几乎没有听到有人对他们享受到的特别待遇感到不满。

直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中国学生在同样的奖学金计划下来到我国的中学和大学念书,这个问题才成了“问题”。关键在于,来自长堤彼岸的学生,在生活习惯上、风土人情方面跟新加坡比较容易磨合。而来自中国的学生,他们的父母或是学生本身可能一开始就只是把这里当跳板,准备“岛国十年磨一剑,闯荡江湖在西方”。但学生一来到这里,有了这里的朋友,适应了这里的环境,这里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日后事业发展可能转向他处,则又另当别论。如果这里栽培起来的中国人才日后成了“海龟”(海归)游回大陆,也不能完全视为一种损失。有新加坡教育背景的外国人才回到本国,贡献才能,无论是商场、官场,对新加坡来说是“广结善缘”。

花开两枝,话分两头,且说我在星期三晚,于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出席了一场很令人感动的音乐盛宴,那是中国享有盛名,教育出不少国家级民族音乐人才的中国音乐学院的一场精彩演奏会。能够同场欣赏到当今中国几位大师级演奏家的演奏,是现场千多名观众的福气。

别有意思的是,晚会第七个节目是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与新加坡华乐团的联合演奏,由新加坡华乐团的叶聪指挥。中国的指挥关廼忠在这个节目开始前很高兴地表示,参与联合演奏的新加坡华乐团的21位团员当中,有17位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中国音乐人才外流到新加坡,对中国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软实力的拓展。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