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呈:两场革命

(2011-06-19)

早报导读

● 周兆呈

城外城

到斯坦福大学参观时,碰上胡佛研究所正举办“世纪之变”的中国辛亥革命百年展览(A Century of Change: China 1911-2011)。胡佛这位美国前总统与中国渊源深厚,1899年2月至1901年底在中国生活了近三年,参与煤矿管理积累了大量资本,那时他就有心收藏了诸多有关中国的珍贵书籍。在他卸任总统后创立的胡佛图书馆,投入大量资源收藏诸多史料,其中近现代中国部分尤为丰富,成为相关研究的重镇。

这次的辛亥革命百年展览,200多件珍贵史料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展出,全部是胡佛的独家原件收藏,令人印象深刻的包括孙中山与中外人士的信函,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住院账单原件及病逝后买棺木的单据、辛亥革命战事路线图、蒋介石、张学良等人的书信手稿等。馆内播放的孙中山录像也详细介绍了他在新加坡期间的活动、接触的人物。在这里看到熟悉的晚晴园、新加坡河的景象,备感亲近。

巧合的是,胡佛研究所辛亥革命展览开幕的那一天——4月12日,正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150周年纪念日。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Charleston)萨姆特堡是南北战争第一炮打响的地方,此后,美国进入四年内战,南北阵营死亡共62万人。查尔斯顿博物馆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博物馆,这次举办的南北战争特展吸引了不少从美国各地来的游客。

不期然地同时与中美两场重要历史事件相遇,难免加以比较和联想。这是两场改变世界上两个大国历史进程的内战。辛亥革命是一股政治力量为改变制度、争取政权,与原有政治势力的抗争,南北战争则是两股政治力量为奴隶制度和州权进行的内战。两者都形成两个政权的对立,胜利方被认为是代表历史进步的力量和方向,对后世都造成深远的影响,即便百年之后,人们在不同程度上仍能感受到这一点。

引人深思的是,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再也没有内战或是内部的巨大分裂而给国家和社会带来重大的伤害。个中原因错综复杂,与中国面临的历史情境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其中,美国人的历史观以及处理历史、纪念历史的态度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两场内战在两国都是重大的纪念事件,因此官方、民间、学界都有不同的层面涉及,与中国媒体一样,《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媒体今年都进行专题报道或调查,探讨南北战争对于当下的意义以及民众对战争的看法。但美国对南北战争的纪念,因为没有所谓的官方意识形态,其论述并未建基于胜者王侯、逆我者亡的限囿,不因南方战败而大加挞伐,而是对南北双方都有充分而相当的尊重和包容,正如奥巴马在今年3月4日林肯就职150周年纪念日公告中说,“备受崇敬的我国第16任总统教导我们,我们不仅仅是南方和北方,黑人和白人——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都是美国人。”内战之后,美国人最明白,再也承受不起国家分裂、内战的创伤。

南北战争中双方因为激烈的对立、杀戮而产生的怀疑、仇恨,也未在战后因为胜负已定进行话语的定性与归类,将对立延续至今。南北方都为自己的子弟兵塑像立碑,加以纪念,战败的南方著名将领李将军(Robert Lee)不仅在战后做了华盛顿学院的院长,人们还为他树立起雕像,身着南部邦联军制服、扬马挥剑的形象威风凛凛。

当然,南北并非完全一笑泯恩仇,仍有一些深藏于心的情结。刚刚过去的5月30日美国国殇日(Memorial day),原本订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在南北战争中的阵亡将士,但最初只有北方各州正式承认,南方各州另定纪念日。直到改为纪念在任何战争中为国家捐躯的将士后,美国所有的州才全部接受这个节日。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