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棉兰,华人也开始参与政治
棉兰是千岛之国印尼的西北部北苏门答腊首府,人口两百多万,是印尼仅次于雅加达、泗水的第三大城市,其中华裔居民约50万,占总人口的20%。但据称市内80%的商店为华人所拥有,其中一些和中国大陆、港澳台以及东盟华商保持经贸关系。
我凌晨前往雅加达机场,坐了两个多小时的飞机后抵达这里。
很快见到了正在出口处等我的当地BBC特约记者马斯库尔·阿卜杜拉,他因为不说中英文,还特地带着华商李和平(可以说印尼语和客家话)以及他大学毕业的女儿李清清(可以说印尼语、英语、客家话和一些普通话)来给我翻译。
阿卜杜拉长期关注华人问题。他带着我去了棉兰一些华人聚居的地方。
悲惨历史
在棉兰的美达村,我进入市场边上一座用作活动室的平房,厅里墙上显眼的黑白照片显示了一段印尼华人悲惨的历史。
美达村的大多居民是在1966年印尼排华的时期,流离失所,被从亚齐省各地赶到这里,希望乘中国派来的接侨船回到中国大陆去。但他们最终没有走成,留在了这块由一位华商出资购买让他们避难的土地上。
年过六旬的老华商刘德亮不仅还能说普通话,还用漂亮的楷体写出自己的名字。他说,当年刚逃亡到美达村时,这里只有一大片泥泽地。四五百个华人挤在一个大草棚子里躲风避雨,盼望去中国。没有学上,难民中一些有知识的华人免费给小难民们补习中文。
现在他们在这里建成了一个村落,盖房修路,一些人通过多年艰辛努力,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生意。
美齐村的市场和中国小城镇的菜市场近似,两边是很多华人的小摊子,有卖菜,卖肉的,卖鱼的,做早点小吃的,卖小商品的,等等。他们在这个有各种味道和陈年污垢的市场里,估计也就是维持生计。
但刘德亮告诉我,一位华裔开发商试图“伪造证件,利用法律空隙,霸占美齐村。”村民们在原土地捐献者后裔的支持下,几年前赢得官司。然而,至今法院未做最后判决,让美齐村的居民担心自己和后代再次被从辛勤耕耘的土地上赶走,流离失所。
华人参政
在棉兰,祖上从福建、广东各地移民到棉兰的华人居多。
特别是在上世纪排华措施后,60岁以下的一代成年人大多已经不懂中文。他们经过各种磨难生存扎根。生活习惯完全本地化,和其他族裔融合,和平相处。2005年亚齐大海啸,棉兰的华人社区也收留了大批非华裔难民。
棉兰华人有些经商成功,有些仍贫困潦倒。而成功扎根印尼的华人中不少,仍对1998年反华骚乱等针对华人的动乱心有余悸。美齐村民只是这类担心土地所有权的华人移民中的一个例子。
苏(门答腊岛)北印华百家姓协会主席庄钦华说,一些华人一辈子为印尼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但看到越南80年代排华(其驱赶的一大批华侨流亡到印尼后又被遣返越南,从此杳无音信),而在1998年反华骚乱中为印尼出生入死已经成为印尼华人将军的亲属也受到暴徒袭击,迫使他们下决心不能只低头经商,必须捍卫自己的生存权利,“参政也是融合进社会的必经之路”。
在棉兰历史上,荷兰殖民时期从白手起家成为东南亚三巨富之一的华人张耀轩除了经商外,还被荷兰当局先后授予“甲必丹”(Captain)和“玛腰”(Major)的军政头衔,属于棉兰乃至印尼华人参政保护华社利益的最早例子。
2010年棉兰市长选举,华人陈金杨以在野党候选人身份参选,被执政党候选人击败。陈金杨获得的支持票中,50%来自华社,50%来自其他族裔。庄钦华说:“华人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保护自身权益。”
看着棉兰附近田野里长势茂盛的橡胶、棕榈、稻田、烟草,我想,棉兰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走在印尼经济繁荣的前列,随着印尼民主化和市场化,华人(特别是新一代人)是否还会继续保持“低头经商,不问政治”的态度呢?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