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7月 22日

2009年新疆维吾尔人在乌鲁木齐上街游行

图片来源: AP

2009年新疆维吾尔人在乌鲁木齐上街游行

新疆又成了新闻。

根据从外国引进并在中国广泛流行的半开玩笑的新闻定义(“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再度发生大规模暴力冲突、导致多人死亡的新疆是反常的。

但考虑到中国当局自己也承认,如今中国正处于“矛盾凸显期”或“矛盾高发期”(见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网等官方网站以及报纸),成为新闻的新疆也是正常的。

*矛盾多发 多事之秋*

中国政府的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提供的数字是,在2006年,中国发生“群体事件”9万多起。然后,在2007年和2008年又有增加。互联网上有消息说,有中国官方背景的一位人士说,在2009年,中国发生群体事件23万起。对23万这个数字,中国官方没有正式承认,也没有正式否认。

即使对中国官方对“群体事件”的定义模糊不清,从导致死亡的大规模暴力冲突,到大小规模的和平抗议,或和平宗教活动都包括在其中,在平均每天发生的大约247起(按1年9万起计算)的“群体事件”中,包括一两起有暴力冲突的,也是正常的。

所谓的正常的,也就是随处可见的意思。如今,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内蒙古,新疆,西藏都属于多事地区。

内蒙古两个月前发生暴力冲突,成为国际新闻,现在依然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但高度戒备状态在中国也是正常的。如今,中国各地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因此中国政府用于“维护稳定”(简称“维稳”)的经费超过军费,大大超过教育、医疗和社保经费。

新疆、西藏近10年20年来,则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在海外的华人,无论是藏族、维族或其他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人,只要是原先户口是新疆或西藏的,在申请回国探亲旅游签证时就会比来自中国其他省份的人有更多的麻烦,导致这些人怨声载道,也给要求新疆或西藏独立的团体不断输送了支持者。

*中国领导人头痛*

7月21日,法国主要报纸《费加罗报》就新疆最新出现的暴力冲突发表驻北京记者阿尔诺·德拉格朗日的报导,指出中国如今边疆地区问题成堆。他的报导题目是,“新疆再爆发暴力冲突”,文章说:

“‘造反的省份’继续让中国领导人头痛。在即将担任新的中国国家主席的领导人(习近平)前往西藏,发表强硬讲话之际,新疆的局势又火起来。在导致约200人死亡、1700人受伤的乌鲁木齐骚乱发生两年之后,中国西北的这个地区再度出现麻烦。这是一个讲一种土耳其语的人以及穆斯林聚居的地区。”

*新疆的反常*

中国毕竟是中国,新疆毕竟在中国,在2009年7月间,新疆乌鲁木齐发生大规模民族骚乱。

阅读中国官方媒体的报导,读者得出的印象是,那里一直歌舞升平,莺歌燕舞,人民安居乐业;但突然在一夜之间,一些犯罪分子好似自天而降,并随即导致上万的群众失去理智,参与打砸烧杀;尽管政府和武警竭力劝阻,依然出现了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的局面。

由此可见,新疆十分反常。

在那次奇异事件发生两年之后,新疆再次出现反常。这一次的反常出现在和田。据中国官方媒体报导,一些暴徒7月18日突然对一个公安局派出所产生了抑制不住的兴趣,并旋即对那派出所进行了袭击攻打。最后,总共有18人被打死,其中包括14名犯罪分子。

对于中国官方媒体这种有如神话一般的新闻报导,世界媒体似乎只能抱著半信半疑。

日本时事社7月19日从北京发出的报导,可说是世界媒体报导的一个典型标本:

“新华社报导说,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18日公安局派出所受到袭击,人质四人死亡,嫌疑犯数人被当局射杀。总部设在德国的海外维吾尔族人组织‘世界维吾尔族大会’19日否定了中国方面的报导,说‘一些维吾尔族人参加抗议活动,至少有20人在跟警察的冲突中死亡。’”

*海外维吾尔族人的说法*

华盛顿邮报》7月20日发表该报驻北京记者基斯·里奇伯格的报导,跟日本时事社的可以说大同小异:

“中国国家媒体星期三报导说,在星期一,在中国西部不安宁的省份新疆,一些人对一个警察派出所发动攻击,其间总共有18人被打死,其中包括14名被警察打死的维吾尔族人。”

“但总部设在德国、代表维吾尔族人群体的世界维吾尔族大会对事件则有另一种说法。该组织表示,一些维吾尔族人试图在那个警察派出所那里集会抗议,表示支持被关押在里面的人。警察于是对他们开火。该组织的发言人迪里夏提通过电话表示,有20个维吾尔人被打死。他呼吁进行独立的调查。”

顺便在说一句,和田事件消息传出之后第一时间,也就是在7月18日星期一,美国之音记者吴心欣采访了迪里夏提。她的报导随后被日本共同社等国际媒体援引。

在接受吴心欣采访的时候,迪里夏提说,抗议的原因有两方面。他说:“一方面是之前中国政府在和田地区对维吾尔人任意扣押、任意盘查、任意非法监禁,导致大量的维吾尔年轻人失踪;另一方面是所谓的援疆政策,中国大量的企业进入当地,在当地进行圈地,导致维吾尔失去土地和家园。”

*官方的解释更令人疑惑*

和田的暴力冲突是发生在陆地,而不是高空或深海,为什么死亡人数会20人和4人这种过于明显的数字差异,现在依然是一个谜。但更大的、更说不过去的迷显然是,为什么一些暴徒7月18日突然会对和田的那个公安局派出所产生了抑制不住的兴趣,非要攻打不可?

那些犯罪分子为什么要选择哪一天,无缘无故地到那个派出所去找死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尽管这是海内外无数的人的共同疑惑或疑问,但中国官方媒体多日来一直对这个明显的问题保持沉默。

显然,中国官方也感受到了这种疑问的压力,于是在7月22日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回应。官方的中国新闻网发出报导,题目是“新疆和田‘7·18事件事发之前并无警民冲突”。报导说:

“新疆和田纳尔巴格街派出所周边数位民众21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7·18”事件事发当日,当地根本未发生如外界所传的因宗教遭到管制、土地被非法征收而出现的游行示威事件。

“新疆和田“7·18”事件发生后,外界有传言称,当天在当地有100多人上街进行所谓“和平请愿”,警方向示威者开枪,从而引发双方冲突。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新疆和田纳尔巴格街派出所周边数位民众21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7·18”事件事发当日,当地根本未发生如外界所传的因宗教遭到管制、土地被非法征收而出现的游行示威事件。”

显然,中国官方媒体的这种解释性报导制造了更多的问题,导致了更大、更深的疑惑。

*新疆在中国依然很正常*

发生重大事件,尤其是发生重大暴力冲突事件的时候或过后,中国官方常常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或者说拿出的解释有辱公众的智力,这种事情近年在中国频频发生,因而在中国已经变得常见而正常。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就2009年7月的乌鲁木齐事件而言,还是就2011年的和田事件而言,官方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说明,这也是正常的。新疆是正常的。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官方对重大事件拿出的解释有辱公众的智力、导致公众怒极而笑的事情频频发生。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所谓的“俯卧撑。”

“俯卧撑”事件发生在2008年。贵州瓮安一个女中学生突然坠水溺死。其家人怀疑是当权者的子弟先是强奸了她,然后再抛尸河中。当地群众被官方闪烁其词的解释激怒,死者家人去向官方讨说法遭到殴打,更导致愤怒爆发。群众随后围攻了县政府和中共瓮安县委总部。

骚乱过后,贵州官方发言人表示,跟死者最后在一起的那个男生对她没有任何非礼行为,而只是在桥上做俯卧撑,“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

*新疆正在期待‘俯卧撑’*

“俯卧撑”一词迅速在中国网民当中窜红,成为中国司法黑暗的象征和缩略语,导致官方随后对“俯卧撑”一词进行了屏蔽。

从某种意义上说,贵州瓮安死于非命的女学生李树芬是幸运的,因为她的家人毕竟得到了一种说明解释,这就是“俯卧撑”。

截至目前,中国官方还没有对和田或乌鲁木齐发生的事件提出一个“俯卧撑”式的解释。

*填补解释的真空*

中国官方对新疆和田事件迟迟拿不出解释,造成真空。于是,印度报界便来填补真空。

7月20日,《印度教徒报》和《印度时报》分别发表它们各自驻北京记者的报导,把中国新疆和田事件跟印度的宿敌巴基斯坦联系起来。

《印度教徒报》报导的标题是:“分析家们在新疆袭击事件中看到巴基斯坦恐怖主义活动的关联。”

《印度时报》记者塞巴尔·达斯古普塔的报导的题目是:“中国终于准备承认巴基斯坦在新疆暴力冲突中扮演的角色。”报导说:

“中国政府的一个智库最终打破了震耳欲聋的沉默,指出巴基斯坦在中国西部省份新疆不断发生的暴力袭击事件中扮演了角色。有迹象表明,北京将对伊斯兰堡施加压力,要求它不再支持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反中国势力。”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指认巴基斯坦是暴力袭击的策源地。这是中国官员和世界维吾尔族大会等反中国团体总是回避作的一件事情。”

* 必须填写

提交对本文发表的评论表示您同意以下条款: 如果评论中出现与所评论文章无关的内容,或者评论中出现中伤、诽谤或粗俗词语,美国之音保留不发表您的评论的权利。由于篇幅或时间等限制,不是所有提交的评论都会被发表。 提交本评论表示您授权美国之音可以在任何美国之音媒体上使用您的评论 免责声明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