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斥资30亿打造的中国第八高楼日前完工。328米高的五星级酒店里,仅用作装饰的一吨重金牛就值3亿元。华西村近年来的“创富神话”备受争议,特别在“兄弟样板村”南街村、大邱庄纷纷倒下之后,华西村究竟靠什么维持50年的辉煌? 【一】“典型”力量——“政治优势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从资金、产业、政策上均看不出集体主义在华西村必然的优越性,由政治资源转化而来的权力的庇佑才是“华西经济大厦”的砥柱。
“走资本主义道路”,“地下工厂”赚首桶金
1961年的华西村欠债1.5万元,在“以粮为纲”、“学大寨”的时代,华西大队书记吴仁宝悄悄办起了地下五金厂,20个人的小五金厂3年后就达到24万元的产值。这段历史在后来被解读为“敢冒风险”,但同期在黑龙江有个叫马荣祥的书记因为搞地下工厂却被枪毙了,罪名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上世纪70年代,吴仁宝官任江阴县委书记、并于1973年第一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详细] 1992年村企能拿到千万贷款,部分村办企业负债6成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吴仁宝判断将有经济起飞,第二天就向无锡市委申请到1千万元贷款。据后期公布数据:“村里当时购进的铝锭6000多元/吨,3个月后就涨到了1.8万多元/吨。”常年观察华西村发展的专家称,吴仁宝关于宏观形势的判断基本都是正确的,华西村没有走过什么弯路。这可以被解释为决策者善于学习,与时俱进,但亦有人认为,因为“社会主义的希望在华西”,华西凭借“典型”获取了大量资源。《纽约时报》对华西村最新的报道中,有领导承认村上有些企业靠贷款融资,负债率高达企业总资产的60%。 在解释328米高的寓意时,老书记吴仁宝说:“北京最高的高度是328米,我们要与北京保持高度一致。”
村办企业涉足钢铁、烟草,政策空间令人艳羡
华西村在工业化进程中极大的政策空间让其他农村的领导人艳羡。以钢铁工业为例,在价格双轨制时期,华西村靠大量倒卖钢材等物资完成原始积累,以此建立起来的钢铁工业长期占到华西总收入60%以上。近年来钢铁产业规划向重组打造大企业转型,不少小钢铁厂成为调控“刀下之鬼”,但规模不大的华西钢铁并没有这类担忧,华西北钢2007年因污染问题被环保总局下令关停,但随后买了唐山钢铁厂的“空壳”后顺利起死回生。
由国家垄断的烟草行业亦不乏华西村村办企业的身影。以“华西村”三字命名的香烟,由淮阴卷烟厂生产、华西村宝昌化纤公司总经销,再由江阴市烟草专卖局专卖。2003年媒体报道,仅此一项的年销售额达4.7亿元,华西村不需投入一分钱,从中可分享大约2000万元的纯利润。
“与上面保持一致”带来诸多优越于他村的特殊荣誉和社会资本
虽然难有证据表明华西村获得的种种“经济特权”来源于“政治资源”的转化,但从老书记吴仁宝多次强调的“与上面保持一致”还是能窥见一斑。1968年以来,华西一直是中国农村在媒体上登报率、出镜率最高的村庄之一,国家、省、市级领导先后对华西村的光顾、题词和关注,给这个村庄带来了诸多优越于他村的特殊荣誉和社会资本。村外人、包括当地政府的人都一致认为,吴仁宝虽为村官,却有强大的政治靠山,职权范围远远跨地方政府。“镇政府、江阴市政府,乃至无锡市、苏州市政府及其党的领导见吴都不得不退让三分。”
【二】另类产权——“放不进自己口袋的钱”
一些人把许多金银财宝堆在笼子旁边,对笼中人说,你们都是富翁,这些财宝迟早都是你们的,但是你们不能用,还是我们来帮你们用比较好。
“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
华西企业快速发展得益于“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的特殊分配机制。据《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的报道,华西村村民能够得到的收入分为三块。第一块是工资,每月最高不过1000元,每月只能得到一半,年底发齐;第二块是奖金,根据各个厂和单位的效益不同,各自计算之后下发,但是只发20%,剩下的作为干股,放在集体入股;第三块是股份的红利,每年可以至少有5%的现金收入。有报告测算过在记账制和干股的介入下,华西村村民实际能够支配的收入仅为现金收入,仅占村民总收入的28.75%。
“无论什么财产,一旦离开就全部收归集体”
令外人羡慕不已的华西村别墅、汽车,其实是村民提出申请,用集体资产中的家庭股份进行充抵后换来的。这些“发”的汽车、别墅,村民都只有使用权,没有产权,因为它们来自“干股”。“干股”是不能流通,不能变现,也不能带走的。假如离开华西村,别墅、轿车、股金都要被没收,他们的村规民约里有一条:“村民无论什么财产,一旦离开就全部收归集体。”数十年来,敢于舍弃财产离开华西的不超过5人。
【三】吸储周边——“大华西”内部仍有小集体
“合并后,除了一些基本的福利外,周边村民分享不到华西村发展成果,更谈不上过上富裕的生活。”
兼并获得上千亩可流转土地,328米高楼成为少数富人赚钱的房产项目
2001年,在将周边13个行政村兼并后,大华西村的版图从0.92平方公里扩张到3.5平方公里,原来的华西村被称为中心村。合并后的“大华西”实行“一分五统”模式,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很少有人意识到,周边村民获得的福利待遇正是来源于他们作为农民出让的土地利益。
据媒体报道,在中心村建设的328米高楼项目主要由中心村的200户富人投资,不少周边村民表示并不知情,这相当于集体的土地成为少数富人赚钱的房产项目。有村民表达不满称,“村里的良田被承包给私人老板搞水产养殖,但村民却不能参与分享丝毫利润”,“说是到华西村企就业,其实是不现实的,一年到头也没有人关心过”。
中心村、周边村、外来工界限分明,上升渠道被“户口”堵死
在华西村,周边村和中心村村民都享有福利分配,收入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股金分红。中心村村民每年享受村办企业的利润分红,后加入进来的周边村村民则没有股金。中心村村民由村里根据能力统一安排工作,买房、买车的钱从股金中直接扣除,周边村也不享受这样的待遇。中心村和周边村的村民之外,占据整个村约5万人口近半数的外来工才是最基层的建设者,除了不超过2千元的工资再无其他收入。
“大华西”内三类人群界限分明,几乎不存在流动的可能性,2000多原始村民顽强守护着自己的“领地”。根据华西村的规定,加入华西村(中心村)户口,除非你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或者对华西村有贡献。按程序先须由企业推荐,再由党委会评议,每年的名额只有两到三人。
【四】吴氏家族——“天下第一村”的操盘手
主持人:华西村如果没有了吴仁宝,你认为会怎么样? 吴仁宝:一句话,如果没有吴仁宝,华西不叫天下第一村。不叫天下第一村,跟人家一样了。
吴家为核心的圈子占华西村党委总人数的72%
2003年7月6日,华西村党委改选,76岁的吴仁宝将权力移交给他的四儿子——39岁的吴协恩。这是从1961年至今,华西村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一把手”的权力交接。据《党委及集团公司人员分工》名单显示:从党内职务来看,村党委的51人名单中,除吴仁宝退出村党委外,其他50人都入选了新一届村党委。这50人中,有11个是吴仁宝的家人,如果把家人的直接下属也算上,以吴家为核心的圈子达到36人,占党委总人数的72%。有学者整理了42年来华西历任村干部的名单,一个不变的事实是,华西村最高掌权者始终是吴仁宝。
吴仁宝四个儿子可支配的可用资金占华西村总量的90.7%
按华西村的规定,党委所有的副书记都是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所有党委成员每人同时都负责集团公司下属的一个经济实体。这就意味着,除“旅游服务公司”和“化工个体总公司”外,总经理位置都由吴氏家族占据。吴仁宝四个儿子可以支配的可用资金(可用资金指扣除所得税后的净利润)占华西村总量的90.7%。按村规民约,吴氏家族成员从可用资金的净利结算中所获的股份收入及其由股份获取的家庭财富(小车、住房),都远远超越了村庄的普通村民。吴仁宝对这一状况是相当清楚的,他曾经说,“如果我吴仁宝搞个体,华西这些财富就是我一家的了。”
本专题部分参考《激荡三十年(下)》(吴晓波、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论文《村庄的家族政治:权威、利益与秩序──华西村个案研究》(周怡、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
结语:人们或许惊讶于上述这些陌生的、反常识的存在如何造就华西村今天的繁荣。但其实,作为华西村多年来坚持政企合一和集体主义得到的回报,这样的“盛世”不足为奇。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