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周刊》
-------
01 你当学生时,是讲座爱好者吗?有过希望少走弯路,获得点拨,迅速豁然开朗这样的想法吗?
我觉得一切学习本质上是自学。指望别人来“点拨”,从而“迅速豁然开朗”,不是老实的学习态度,和想靠吃补品而不是锻炼来获取健康是一个路子,而且是注定失败的路子。当然,有时你可以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思考和学习的方法,但这也要靠你自己的领悟和揣摩。此外,我觉得“走弯路”是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往往特别扎实。
02 最近觉得有趣的观点是?
说是有科学家发现,人的政治倾向和特定的基因相关,就是说,政治观念的基础是生物性的。
03 人们都在说多样性,但事实上又憎恨多样性,比如观点不一的人会被简洁地骂为傻X。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从第一次和人在网上辩论,到今天,你觉得争鸣和辩论环境有所改善吗?
对不同意见者上来就“傻叉”、“脑残”,是特别中国特色的事情。当然国外也有,但不像中国这么普遍和极端。这情况好像这些年也没什么好转。我以前觉得,只要理是对的,语言粗俗也没什么。后来慢慢开始反思这一点,主要是对骂不利于公共领域的讨论向纵深处发展,也不利于观念的传播。何况多数骂人的人话糙理也糙,只是用骂人来取代说理而已,豪气下面是懒惰。当然人在逼急了或者在“自卫反击”的情况下骂人,我也能理解。
04 你觉得关心公共生活、社会公正的人其实只是一小撮吗?
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关心公共领域的一般来说是“一小撮”,这符合所谓“集体行动的逻辑”:当一个行为的受益者分母太大时,一般只有极少的人会“傻”到愿意去做这件事—这种“傻”要么是因为“理想主义”的强大激励,要么是有人以公共事业为职业(这样他能获得额外的个体性激励)。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喝,是这个意思的简洁版本。
05 决定回国之前纠结吗?现在感觉如何?有什么不适应的么?
没有纠结。现在和我之前预想的差不多,无论是好处还是坏处。比较不适应的是很难买到无糖的健怡可乐。
06 为了让别人(比如说亲人)满意,你做的较大的一次妥协是?
如果没有父母亲友,我很可能会去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当然现在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但至少会因他们的担心而推迟。
07 什么东西是你早年深信不疑如今深表怀疑的?
我以前相信理性的力量,现在觉得人人脑子里都筑满了高墙,理性未必能穿透它。
08 从审美角度说,生活中你最讨厌的几样东西是?觉得“不亦乐乎”的几件事呢?
LV包、春晚、武打片。我觉得它们是美的敌人。最不亦乐乎的事情:读书、听音乐、发呆。
09 最爱的“死”男人和“活”男人,请各说一个吧。
可爱的已逝的男人,第一个蹦到我脑海里的是杨小凯。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政见学识等,而且因为他身上那种枝繁叶茂的生命力。很爱的“活”男人是歌手Tom Waits,基本上我觉得他就是“完美”的定义。
10 生活中最近的一件新鲜事是?
想了五分钟,愣是没想出新鲜事。开微博算不算?
-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