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主页 更新时间 2011年 8月 27日 星期六 12:18 PM 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聚合新闻

 2011年 8月 27日

港大集会捍卫言论自由,内地人士超感动

记者: 齐勇明 | 香港

图片来源: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百年校庆

香港大学师生校友为了言论自由再次集会,抗议警方在中国副总理李克强访问港大期间限制学生、校友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他们捍卫自由的决心让内地人士感动 。

*中山广场烛光晚会吸引上千人*

星期五晚上香港大学校园的中山广场聚集了1000多师生校友和香港公民,多数身穿黑衣,点燃烛光,声讨8月18号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访港大过程中的保安措施过于严格。

学生代表李成康的发言打开了集会的序幕。他就是因当天抗议而被警方强行禁固的受害学生。

他说,点燃烛光,暖化校园,让港大成为自由的堡垒,也要让香港成为中国领土上自由的堡垒。

活动发起者宣布于当晚8点18分默哀一分中,表示对“港大8月18号杀害自由事件”的哀悼。示威活动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港大校长徐立之全程参与,他一个多星期以来一直受到严厉批评,说他献媚北京,牺牲校园的言论自由。

香港政府

港大校长徐立之(右)

*校长:尊重各种表达意见的方式*

徐立之在集会上发言说:“我会尊重大家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不会参加(默哀),因为我觉得校园所享有言论自由、开放、多元化的环境并没有被抹杀掉。”

李克强访问港大引发的警察在校园执法不当的事件后,徐立之就此在不同场合多次道歉,并于周二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道歉信,保证“大学师生是校园的主人,港大永远是言论自由的堡垒”。

港大学生要求言论自由坚韧不拔的勇气也感染了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来自贵州的一名硕士生刚来到香港不久,被香港如此开放讨论的场面而感动。

她说:“因为我们在大陆都没有抗议、没有集会,如果有意见,也只可以‘散步’,不可以讲。我来到这里以后真有一种解放的感觉。”

*内地学生在港亲身体验集会抗议*

这名学生说,来到香港后,才生平头一次喊出了“平反六四”这句口号,看到穿“平反六四”体恤衫的学生不会遭到逮捕。

她说香港的言论自由真令她有感到鼓舞,因而更对8曰18号的情形感到担忧,她用“就像一把刀悬在香港上面,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来 ”来表达不希望香港自由受到威胁。

美国之音

北京文化人徐晓在港演讲

内地的文化人同样对香港民众和青年能为捍卫自由坚持不懈表示感动。星期五在香港出席“港台青年论坛”的主讲嘉宾,财新传媒首席文化编辑徐晓在讲话一开场首先就感叹到,多年来,纪念六四的烛光年年在香港燃起,香港青年从小就知道要平反六四,港人一直在为民主自由奋斗和疾呼,香港民众的勇气让内地人深受感动。

*内地文化人向香港青年致意*

她说:“每当我在大陆通过翻墙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我都会非常感动,眼眶会湿润。所以今天我远道而来,特别在此向香港的市民、香港的青年说一声谢谢。”(掌声)

当天,包括香港政要名人的港大270名校友发表联署声明,力挺校长徐立之,声明指警方措施过度,不能接受,因此支持校方协助学生对警方追究责任。

相关文章


  • 学生抗议李克强受阻 港大道歉重申自主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一星期前访问香港大学时,香港警方封锁校园,并武力阻拦示威者向他表达诉求。之后,警方和校方一直倍受指责。校方再次承诺会保卫校园的学术和言论自由,并要求警方对当天的行为作出解释。港大学生会会长则对自己没有当面向李克强表达平反六四的立场表示歉意。

提交评论

* 必须填写

名字 (任意)
国家 (任意)
发送人留言 字数限制在500*

提交
提交对本文发表的评论表示您同意以下条款: 如果评论中出现与所评论文章无关的内容,或者评论中出现中伤、诽谤或粗俗词语,美国之音保留不发表您的评论的权利。由于篇幅或时间等限制,不是所有提交的评论都会被发表。 提交本评论表示您授权美国之音可以在任何美国之音媒体上使用您的评论 免责声明
  • 收听: 港大集会捍卫言论自由,内地人士超感动
    MP3

新闻快讯 更多»
 

美国之音中文部正式推出iPhone中文新闻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让您通过易于操作的界面,阅读简繁体版新闻报道……

网上问卷

星期一以来最受关注文章

中文博客
加载…

欢迎来到美国之音中文网!

如果您对我们的网站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来函。

来函请寄:chinese@voanews.com。 

节目表与点播 »
节目预告 »
现场广播 »
现场电视 »
下载广播电视节目 »

档案资料
温故知新,检索历史,欢迎您光临VOA文库查看美国之音自2004年以来数以万计的中文稿… »

专题报道导航
欢迎使用专题库存,透过我们导航信息,让您回顾千变万化的世界,也为您留住历史的热点… »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